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臉書書寫 285 《生與死的吊詭困境 》
2015/09/04 06:19:40瀏覽815|回應0|推薦37
上週隨莫太太Julia去參加她大學同學reunion,一行廿餘人乘遊輪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老同學相聚歡愉異常,有說不完的閒話憶舊。遊輪啟行未久即聽到Ann Lee說起她剛從電邮得知弟妹瑪麗因肺癌入医院緊急急救。消息來得突兀,把我們嚇著,因為才一個月前,Ann 的弟弟Paul和弟媳Mary自台灣來美遊歷,途經洛城在我們家過一夜,我們夫妻帶他們兩人到附近遊歷並介紹風土人情,他們覺得既有趣又好玩,短暫相聚兩家人賓主皆歡。


我們先還抱著事情應會好轉,不以為就會出現嚴重的後果,畢竟多年來見過不少罹癌的友人事先駭得半死,之後大半虛驚一場。今日医療進展下,癌症早已不再如往罹癌幾乎等於宣判死刑了。然而從遊輪回來後,ANN 在洛杉磯機場接上網路得知Mary 已於前兩日我們尚在船上時過世了。我們在家中乍聆噩耗,委實嚇倒,驚愕得反應不及。Julia尤覺著奇怪不解,跟我說,出現在我們面前的瑪麗那麼有活力,很活潑健康的一個人,聽他們夫妻表示他們最注意飲食養身,讓我們驚佩他們維護健康無微不至,可是瑪麗卻竟然得到肺癌。我唯有回答,也沒得奇怪了,人既生下來就有盡頭,遲早而己,是人生必然的走向。只是噩耗太出乎意料,只能印證人們說的肺癌沒有症狀,患者多半一診斷出來即已是末期,無從挽救。


瑪麗是世新教授,她的兄長是前政大哲學系主任沈清松,瑪麗受兄長影響同樣也喜鑽研宗教及哲學。我把自己著作曠野送她,她表示品讀後一定要把她的觀感及意見寫來給我參考。提起這個備增悵惘。


ANN 回台後寄給同學們的信,如此記載瑪麗臨終的情形:「誠如各位所言我的弟妹進入加護病房插管之前,完全不知道自己得了肺癌且進入末期,醫生已經束手無策。身上插滿了管子對她是痛苦萬分的事,用手勢表 達意願,她選擇放棄無謂地延續的生命,拔管時她十分痛苦,管子拿掉以後她恢復安詳平靜,雖然想向親人寫些話,但無力拿筆,寫得無法辨識,就走了。 得年五十八歲。弟妹一家吃得少油少鹽,沒人抽煙,想是工作太專注勞累,對於身體不適並未特別注意,才會一發不可收拾。」,


事情雖驚駭突然,然而之前,我們已多次得知友人癌末至最後不得不採取類 似的辦法了卻苦難,如此的辦法其實也就是我們所處的社會不認可,宗教及法律禁止的安樂死euthanasie。安樂死是現代社會公眾議論裡最具困境爭議的議題,半世紀來法律宗教道德倫常人性反反覆覆爭論難休,絕難公允地理出為各方接受的定論。然而現實情況人們面臨抉擇時,可卻不然,再 宏大的拘束及忌禁面臨人生最痛楚的臨終一擊,卻罔顧宗教信仰及法律風俗道統的干犯,人們避開並括弧起所有的禁忌與限制。面臨最嚴酷的挑戰人竟輕排除其爭議性及個人堅持的信仰,既未窒礙於絕不可碰觸,反而是權衡在人情與現實抉擇下反其道而行,家中垂死病人在無從經受病痛磨難下,人們在良知與實際需要權衡下太多走入安樂死的實質執行,雖避免安樂死這樣的名諱,然而是更切實地落實地採取或不行為地步向死亡,這麼可怕的輿論宗教與法律的重壓下,大半都不曾構成大問題,因為人們出於現實需要可以蒙著眼 罔故種種戒律禁忌,最重現實的人類自然地選取現實之必要為一切考量的優先。


引自維基:「安樂死euthanasia,有「好的死亡」或者「無痛苦的死亡」的含意;但此名稱與實際作法不斷地受到爭議。這是一種給予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無痛楚、或更嚴謹而言「盡其量減小痛楚地」致死的行為或措施,一般用於在個別患者出現了無法醫治的長期顯性病症,因病情到了晚期或不治之症,對病人造成極大的負擔,不願再受病痛折磨而採取的了結生命的措施,經過醫生和病人雙方同意後進行,為減輕痛苦而進行的提前死亡。批評者認為此行為有「殺人」或「協助自殺」的嫌疑。被安樂死是指在未經病人自身同意的情況下,由其親屬向醫生申請或醫生主觀判斷實行安樂死。」


我自己年幼時眼見過祖母處於此中的情狀,是很早就已受到洗禮,後來也見過幾回親友的家庭面臨身處安樂死沉痛已極的悲楚抉擇,罹癌的病患及其家人臨到最後常常難免遭受這 悽愴悲慘之撞擊,JULIA 的大學至友同學CHARLOTTE 在癌末痛苦不堪下選擇服安眠葯而終。我們的球友美國人羅勃在極度痛楚中自行拔管去終,加州法律及絕大多數州法尚明令禁止医生幫助山與自力安樂死,但病人硬行自己來,你禁得了嗎?綜觀此中情形,完全不如公眾所討論那般困擾難決,所見過的情形幾乎 都是在合乎情理下很自然地採取適當的行動。


這類問題如不拿出來當做公眾議題,個人尤其在家庭裡很自然地會採取必要而且最合乎病人需要的合適措施。自古艱難唯一死,但面臨不可忍耐的痛楚卻可輕易跨越死亡門檻。死生誠艱難,其實也易事矣!只要認識到人生道路有盡,倒能坦然承受之。放眼觀之,可說已是不得不遭逢的相當普遍的現象,可世人即使開明世故的歐美社會依然不能開誠布公地面對此中現實。


生死間議題雖是人生之必然之過程與現象,同樣,我們社會面對墮胎流產abortion問題也與安樂死一樣吊詭,一樣地掩耳盗鈴,每年全球會進行粗估約4400萬例流產手術,實際上想見絕不會僅止於此數字,很可能成倍數甚或數倍於此,年輕的女性大半都不免有過流產經驗,幾可說是人類共同私下經歷過的暗室經驗。生與死我們的社會現行規範干犯下假惺惺地規 劃成絕不可行戒律,然而私下又不得不行之。社會規律和現實社會 完全脫節,卻也有其分道揚標地制約與應對道路,不論教會或法律如何不讓及禁止人們墮胎,但街頭卻偏偏隨處可見到半公開的巧立名目的墮胎診所。面對民眾及社會迫切的實際需要,法律及社會舆論在這方面可是鄉愿得很竟然大開方便門,一向都閉隻眼睜隻眼地予人行方便,出現了無限期的公眾假期。


上了年紀,清楚死不再遙遠,逐歩現出原形竟然是我們最貼近的朋友,已不能再如前地不把自己與死亡作接觸,不再能從容地這個問題擱置,時光加速飛馳,逐歩体認終點逼進,也不得不去想自己還剩多少數目,雖然尚不至去估計,但己可從容去揣測自己最後究竟會是怎樣的死法,







盧鰻 老師言之入心入理,此情此景此思維,在我壯年侍奉病榻終的雙親時,我親自決定拔管放棄積極但無助救治的治療時,
在我心中早已奉為圭臬的想法……人需要選擇有尊嚴及減少痛苦的死亡方式才是慈愛的。
要去執行這理念,勢必要對抗宗教、法律、社會輿論及親情的偽裝包袱。
老師這篇文章可以借分享嗎?
非常謝謝你老師!


莫大 謝謝,更且要謝謝肯分享


翁致珉 早安愉快


簡易 預做準備 坦然面對


蔡瑞津 讓病患在病痛衰竭的最後階段茍延殘喘是殘酷的行為,而安樂死也無異於自殺,兩者皆不是善策。


Afive Liu 沈錦惠老師是教學認真的好老師,畢業十餘年仍十分感念她。


莫大 非常謝謝你,讓我們進一步認識沈老師


莫大 分享. Ann的來邮:「
有朋友今天打電話給我講了一個半小時她得乳癌的經過。她也是工作狂,除了在國中教書,還做家教,補習班,自我要求很高,當然壓力也大。之 前在桃園教書都還好,後來為了就近照顧父母,轉到居家附近國中。工作8年退休,第二個月就發現胸部有雞蛋大的腫瘤,證實乳癌,醫生說長這麼大應該有7、8年了。她 發現他們國中老師工作多年後,許多老師都得癌症。她看到一些輻射致癌研 究報導,懷疑學校建築有輻射。

另外她提醒我,家中裝潢是否含有甲苯、甲 醛。她說建築物輻射以及裝潢含有甲苯、甲醛等有毒物質,會致癌,要我提醒PAU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4%B2%E9%86%9B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38741

PAUL 10年多前購置新屋,大事裝潢。確實有很多裝潢書櫃、廚櫃、衣櫥、隔間。MARY長時在家伏案牘勞,被裝潢家具環繞,對呼吸系統是否有傷害,值得懷疑。 讀讀網路報導,確實不好。

我們在留意養生運動之同時,也要留意飲食環境的污染啊。」
甲醛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甲醛(分子式:CH2O)亦称蚁醛,是最简单的醛类,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可燃、无色及有刺激性的气体。
ZH.WIKIPEDIA.ORG


莫大 David Chee replied: 英國國會正在討論,比利時,荷蘭早已OK,而美國的Oregon, Vermont, Washington也早已OK,我認識好幾位老美牧師退休搬去Oregon,一方面生活費低,更重要的是可以安樂死。

一般上很重要的考慮是不想死的人被弄死。即藉安樂死行謀殺實。於是法律的力出在防這樣的事發生。


李松齡 I feel so grateful for Moda's article for me and my wife. She'll always live in my mind for sure.


莫大 我和 嘉玲同感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yumo&aid=2940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