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做七‧綿綿思念的療癒
2012/04/08 01:02:00瀏覽3074|回應0|推薦3

(感謝 您能不按推薦、不回應此文)

(※ 如果 您是“無神論者”,或是與版主有不同的信仰,也請不要急著跳出。)

.

徐志摩的《歌》中寫著:

「我死了的時候,親愛的,別為我唱悲傷的歌;

假如你願意,請記著我。……」。
.
.

.

(老媽最喜歡的苦楝樹,在最近往返南北的沿途上均可見到,

滿頭如淡淡的灰紫雲罩頂的樹,那是花正盛開的苦楝樹。)

.

師長的教誨,我們要謹記一輩子;恩人的情義,更要一生一世不可忘懷;當我們的親人逝去,對親人的愛、感恩與懷想,難道就能隨著告別式就全部截止?

.

中國人重視養生送死,張揚每個個體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喪禮中維護生死尊嚴,引導人們表達喪親的情緒,同時也藉此實踐倫理孝悌的思想。在生者的哀傷情緒,也還是需要時間去慢慢整理;這正是中國人由治喪到執行做七、做百日及做對年,漸次地抒解失去親人的悲傷,如此的安排,實際上是需要時間與空間的鋪陳才能圓滿如儀。

.

在今日社會,很多人會把“做七”都濃縮在出殯前全部完成,甚至將做百日與做對年都壓縮在死亡發生後的一個月內完成,就倫理的傳承與紓解悲傷的目的而言,皆屬阻礙與違背之舉。

.

就現代心理學的探究,失去親人所產生的悲傷反應,通常都要經歷四個階段: (1) 震驚期:死亡發生後數小時至一週。 (2) 思念期:死亡發生後一週至三個月。 (3) 解組期:死亡發生後三個月到六個月。 (4) 重組期:死亡發生後六個月至兩年。

.

因此,無論是在過去或是現在,失去最愛的親人,都需要一段時日來完成悲傷過程,才能將對親人的愛深藏於心中而回歸正常生活。

.

.
 

(※ 特別聲明:對以下的某些用“灰色”標示的段落,

認為是迷信或無稽之談的人,請跳過不讀!)

看過《西藏生死書》的人,大概會有些概念。以佛教的生死觀來說:人在死亡後,累積眾多善業的,便可立即升天,有重大惡業的,會直接下墮三塗地獄;否則,大部分的往生者會受在死亡當下的念力、願力、業力所引導,在亡後四十九天之內(所謂“中陰身”時期)等待因緣成熟,隨習、隨業、或隨念而投胎轉世;而每到“七”的那天,就又會瀕臨一次死亡的痛苦過程,就像是經歷一次業力的審判及人生之回顧,所以“作七”就是仰仗親人做功德的力量來救助往生者。如果可能的話,最好能夠在七七四十九天之中,每天都為其做佛事;否則,也要在往生後的頭一個“七”,或者每逢“七”那一天做佛事。如果往生者在世的心願未了、有所怨懟,往往會因為留戀而流連不去上路的話,直到第七個“七”都還不願意去投胎,就會魂魄飛散了,“作七”就有提醒往生者放下罣礙、該早早去投胎的意義! 

.

很久沒有打開電視了,前些天才一開電視就在新聞上看到一則:“待人和善又有才華、42歲的女演員洪瑞襄在車上燒炭自殺身亡。”;接著又在另一電視談話節目上看到紀寶如因出書而受訪,暢談她暴起暴落、十分戲劇化的人生經歷,她毫不避諱的提及她也曾經數度自殺而死不成的往事;直到她信了基督教而以一種救贖的心念在自助及助人。

.

想自殺的人,似乎會有身心難熬到連一秒鐘也無法再捱下去的鬱結,說是外人難以瞭解。如果“想死”的念頭一旦梗在想自殺的人想法裡,就會盤固難拔。但是,何不反過來想想:自殺,不但不能“一了百了”,還會把所有的痛苦與煩惱都遺留給父母或配偶、兒女來承擔,這是多麼不負責任的行為?那會傷透多少人的心?!一個有智慧的人,怎麼做得出來? 

.

因此,也要勸告大家:人絕對不要自殺,也不要試圖帶著別人一起赴死,那可不是“死了最乾脆”!據說:自殺或是被殺者的魂會被困在枉死城,而每天都要重演一次死亡的過程,直到該消耗的陽壽殆盡為止;那苦痛不但沒有得到解脫,豈不又是進入一個更糾結的網裡?

.

    

.
 

講究物質發展的現代社會,一切以利益為導向,人們主張要生存、要工作、要賺錢、要維持社交活動;即使遭受人生中親情崩解的變故,也要被迫壓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而殘忍的必須將悲傷壓抑於心裡深處,透過工作麻痺自己或是獨自在暗夜中承擔悲傷。

.

當今的殯葬事項已經走入商業化,大部份的人們都由專業的殯葬業者來協助辦理。殯葬業者以投資報酬率來考量,當然希望在出殯前就可以收到家屬(包含做七)的所有消費金額,於是會鼓動家屬做這、做那,或是燒這、燒那,也會引導家屬縮短每個“七”所相隔的日數,甚至一天內做好幾個“七”;家屬在眾說紛紜而無所適從之下,只好一概接受,於是,在出殯前完成全部的“做七”,想達成殯葬業者所謂的“圓滿”!

.

請問: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豈能說放就放?即使提早完成了“做七”的儀式,在另外一個世界的親人也會縮短他們的輪迴之旅嗎?失去親人的傷痛也會提早癒合嗎?

.

.
 

回首中國人慎終追遠的初衷,藉著佛教或是道教的“做七”、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做禮拜”,家庭成員仍可保持隔六七日就團聚一次,透過家人的相互聯繫與支持,才能產生面對悲傷的力量。

.

順應時代的變遷、大家仍要忙於生計,可以在時間上稍做調整,約定在下班後的晚上或提早在早上上班之前的時段;原則上,是家人共聚一堂來為親人念一段經文,也可以只是聊天、說說往生親人的舊事或者是一起用餐,只要大家有共識:共聚的目標是為了懷念並祝福往生的親人,想必逝去的親人也才能真正的死而無憾!

.

暫且不論是佛教的生死觀,或是其他宗教的生死觀;純粹就以心理學對悲傷反應來說,失去親人的失落反應,是沒有“特效藥”可以醫治,也沒有“小叮噹的任意門”可以隨時轉換跳脫,唯有按部就班、透過充分的時間與空間的去接受和去經歷。

.

人們的肉體生命會消逝,但是精神卻能永遠長存,實現之道,唯有透過家人和親友的綿綿思念。 何妨想想,當我們在自己的親人往生後,如何療癒被思念蝕空了的心?

.

.
 

以我家為例來說,我們是每個星期五為家父“做七”,那天四名子女帶著四種素果、開車載著老媽一起去老爸的新家那裡,燃香祝禱、齊聲為家父念上幾段經文,也向父親說點心裡話。回家以前,一起去打齋(吃素餐)。如果是要辦理一些國稅局或是銀行的事,則在打齋之後一起前往;沒大事待辦,則會去附近的佛光山、旗山、美濃等地,我們小時候常去的地方走走。老爸往生之後,沒聽到我們說難以入耳的話或是發生什麼爭執的事,只有聽到我們聚在一起回味由小到大的生活中點點滴滴。

.

老爸四度回去雲南大理的老家,曾經帶回幾樣爺爺和奶奶留下物件做紀念。最近,也是趁著“做七”的相聚,老媽拿出來分給我們四名子女各自留做紀念;我拿了奶奶的玉髮簪、玉飾和老爸襁褓時的銀帽花(共有八個,形式各不同,疑似八仙)和一個銀飾品、幾個比老爸還多歲數的古錢,都是紀念意義大於價值的小物。

.

.
.
.
.
 

後記:

如果心地不誠、心不在焉,即使花了很多錢、請了很多法師做法事、燒化很多的庫錢或往生蓮花,往生者所得到的利益也有限。所以,不一定要請法師或做什麼大型的拜懺,親人自己在家專注的為往生者念經也是可以的!

對往生者最好的方法,是隨喜、隨力來為其做功德。如果限於實際情況而無法茹素,也最好吃“方便素”,不要殺生祭拜往生者,才不會增加其罪業;百日內不參加應酬,也不行放逸、嬉戲等有違世俗禮儀之事;且若能以往生者之名來成立獎學金或設立教育基金、慈善等公益事業,或行布施、捐款救濟貧窮等利益社會之善行,更是好事!

.

.
 
.
 
(如 您有話想說,可以留言在後院牆上。
偏激或無雅量之言,請免!)
.
.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