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1 13:19:17瀏覽977|回應4|推薦35 | |
每晚在睡前的按摩時間,都會放一些經典名曲,我家老爺似乎也挺享受這樣的待遇! 最近,大老爺只覺得怎麼又聽到這首? 他不知道我曾經迷戀《Le Bolero》到不可自拔的地步! 各式樂器、各種曲風、各個樂團所表現的《Le Bolero》,一定拜倒! 在一開始有一小段似寂靜無聲的空白之後,輕輕的吹奏聲、小鼓點敲的節奏漸漸地響起,接著再來些弦樂的撥動,加上長笛獨自吹出主旋律,帶點懶洋洋又有著哀傷的前半段,單簧管緊接在後的重複著幾個中間節段,最後由低音管吹著主旋律的後半段。愈來愈多樂器加入演奏,音量也愈來愈強,直到鑼鈸聲的猛然一響,調性也突然轉變,在震耳欲聾的樂聲中,把整首樂曲推向最高潮之後,在轟然聲中結束! 隨著樂聲漸起,腦海中即浮現舞蹈家紐瑞耶夫在電影《Les uns et les autres》(台灣譯為《戰火浮生錄》)中撼人心弦的舞姿;用《Le Bolero》的舞曲做開場,也用《Le Bolero》的舞曲做結尾。 法國作曲家Joseph-Maurice Ravel(拉威爾)卻是在1942年、他53歲時所發表的運用獨特新穎的變奏技巧,氣度非凡而流暢奔放、帶有濃厚的西班牙情調,極能勾魂攝魄的作品,是他所寫的第五首、也是他生前最後一首的管弦樂作品。很多人卻是藉那部由法國導演Claude Lelouch在1981年上映的電影才知道那首樂曲。 電影的法文原名《Les uns et les autres》是有“這些人、那些人”的意思,在美國則因受到舞曲所帶來的魅力影響,捨原來法文之名,改以《Bolero》為名上映,在日本卻綜合了法、美兩國的精粹,為電影取名為《愛と哀しみのボレロ》,意為“愛與哀傷的波麗路”,意境是不是更美了?台灣的中文電影名稱《戰火浮生錄》,感覺上,是忠於電影內容的寫實意境。 (提示:聽到此刻,您家的喇叭音量分貝會不會太高、太大聲了?) 全曲蠻長的,卻絲毫不會讓人感到單調沉悶,反而會感受到樂曲的分秒都在變化,甚至令人忍不住的隨著旋律去擺動身軀;也想要跟著哼,只因它的旋律就像是有魔力一樣,早已縈繞在人們的腦海裡,不斷的勾起各種的回憶。 對我來說,就是曾經三次進出電影院、看了三遍的輝煌記錄。在我們的生命經歷中,有些事是一旦過去,就無法再複製那時的心情;當我寫下“曾經”二字的此刻,那些無法言說的遺憾就隱藏在背後。 倒是據我家老爺的老實話說來,他沒有看過那部電影;他在那個年代,正為事業在全力拼鬥,根本無暇進電影院觀賞,也沒想到可以去租影帶在家看;乍聽到我說起曲目名稱和那部電影的大概劇情時,突然很逗的說起民生西路的那家台灣西餐廳的始祖也叫“波麗路”! 吼~~我還從來沒有進去過那個“台灣第一家”朝聖呢! 哪天在路經那一帶時,也不用找個理由,就當作是去突擊,看看老闆有沒有在放一首“波麗路”來聽聽! 喂~~大老爺,雖然我知道你是在說笑的,但是,那是不是也太搞笑了?! 大老爺的一語逗趣,“波麗路”不再哀傷! 註:在此放的是一個不到6分鐘的濃縮版,還有一個14分鐘的版本必須等到克服系統的限制之後才有機會聽到,請諒解!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