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07 20:01:37瀏覽2909|回應3|推薦55 | |
1919年鹿港仕紳辜顯榮將四所舊式糖部合併成立大和製糖所(溪湖糖廠前身),日據時代溪湖糖廠為了經營需要,廣舖鐵道,運送彰化平原生產之甘蔗至廠區內壓榨製糖,鐵道經不斷擴充後到臺灣光復初期時,總長度已高達321公里。 早年因公路運輸不發達,鄉村交通全仰賴糖鐵小火車,溪湖「五分仔車站」除了貨運運輸外,同時也兼營客運,肩負當年莘莘學子和旅客往來於鹿港、員林、埤頭、二林、田尾、北斗和溪州等地之任務。自1921年起至1973年,這條鐵道開始了52年的黃金歲月。
1970年代以後,公路運輸蓬勃發展,溪湖糖廠的客運業務乃於1975年底劃下休止符,貨運業務亦因為不敷成本而陸續停駛,這一停,就停了30餘載。
台糖公司全盛時期全臺曾有40多家的糖廠,臺灣的外匯收入有74%來自製糖業。近年由於國內經濟快速發展與自由化之衝擊,復因我國加入WTO開放市場的影響,國內製糖業快速萎縮。現今真正有在製糖的糖廠也只剩虎尾、善化糖廠及小港精煉廠。
諾大的廠區以此為界,這邊充滿了重生的喜悅,另一頭隱沒在更深更遠角落的,則是已逐漸被人遺忘的糖鐵溪湖車站。 遼闊的調車區成了觀光小火車車廂停車處。 越過蔓蔓荒草後,只見溪湖「五分仔車站」靜靜地待在北邊一隅。
目前仍保存完整的車站,雖然幸運地被列為縣定歷史建築而未遭拆除。但歷經921大地震後,木造站房雖仍健在,可惜整建經費仍無著落,只能默默的與站前三座月台相伴,幽幽的吐露一地的蒼茫。 車站建於1921年,為糖業運輸樞紐,透過糖鐵五分車,往北可通鹿港、往東至員林可與台鐵縱貫線相接,大宗貨物及民生物資,經由員林線運到員林站後,再由台鐵轉運各地,第一月台軌道為糖鐵與台鐵共構。
這就是三軌共構,右側鐵軌和中央第二條鐵軌供台糖小火車用,台鐵列車則行駛最外側兩條軌道。
當時為避免貨物轉換車廂搬運之不便,採用「三軌區間」的特殊形式運作,同時供軌距762mm的糖鐵列車,與1,067mm的台鐵列車共線行駛,成為臺灣鐵道的特殊景觀。
車站旁的木造建築已坍塌,傾斜的指示牌標示著鐵道的去處,過往的風華已遠去。
昔日的車站大門將百年的茄苳夫妻樹分開,男主外女主內,大門外的茄苳枝繁葉茂,站內的茄苳樹和車站一樣蕭瑟。
站前樑柱雖然挺立,但是部分屋頂已塌陷,令人擔心它還能撐多久?
站房內的標語已捲曲泛黃,時間在此靜止。
辦公室內未移走的傢俱滿是灰塵、蜘蛛網,一幅殘破的景象,很難想像當年繁華的盛況。
從透明窗櫺往外望去,依稀看得見三個月台,證明這裡曾經是個大站。當年火車進進出出,旅人來往,一片繁榮,如今車站早已殘破,繁華的過往只能從一張張照片之中去追憶。
一片未被灰塵沾染的玻璃窗外,茄苳依然油綠。
木製的窗戶雖已破損斑駁,汙濁的玻璃照映廠區景緻,卻有另一番懷舊風味。
日式風格建築的車站,吸引攝影愛好者前來外拍,在斜陽中補捉真實與幻影。
寂寞的轉轍器孤獨的淹沒在荒草中,一歲一枯榮。
車站前方的進站號誌燈已銹蝕,可隱約看出該號誌桿原為糖廠的臂木式號誌機改裝,像一位揮動旗幟的老站長,指引火車進出站,確保鐵道安全,如今雖不再點亮,依舊認真的在崗位上佇立。
站場中廢棄軌道交錯,鐵軌上雖鋪滿枯枝落葉,在蕭瑟的寒風中窸窣作響。 寬廣的站場已成了火車的亂葬崗,擱置廢棄的各車種車廂、車輪,任其風吹日曬雨淋,殘破生銹。
蹲下身來往遠方望去,車輪依序排列,靜默的車廂盡頭,等候列車進站的人們憑欄張望,有種時空錯置的感覺。
整排棄置的車輪,不知已走過多少里程。
偶有廢物利用,車輪成了翹翹板,卻有虎落平陽的惆悵。
360度的轉車盤,方便火車頭轉向調度,只在車流量大的糖廠,才有這節省作業時間的設備,如今也都已銹蝕。
1996年由於東西向快速道路埔心段施工的影響,往來溪湖員林間的貨物運送亦走入歷史。溪湖糖廠的
歲月停留在將不再相連的連結器。
就算相連也只能相憐,往事已成煙雲。
站場上只有老榕生氣盎然,V字型展開的樹幹上,數不盡的氣根深植入土,見證這廠區的過往。
無患子樹葉又到了變黃飄落的季節,寒風將落葉四處吹散,昏黃的陽光灑向一長列廢棄的守車車廂,戲已落幕,布幔將緩緩降下。
遲暮的老車站在斜陽中披著殘破的外衣,獨向黃昏,令人不禁唏噓。 2012年歲末,在追逐童趣盎然的糖廠觀光彩繪小火車之餘,我特地造訪這高齡已90餘歲的歷史建築,在它完全消逝前,且再珍惜回顧。
延伸分享:懷舊行腳-溪湖糖廠觀光小火車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