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10 19:32:46瀏覽2442|回應0|推薦46 | |
蘭陽博物館位於宜蘭(噶瑪蘭)縣頭城鎮烏石港旁,2010年8月正式開館,外觀奇特,有稜有角,像是個半躺的建築,也像是個三角錐體博物館。館內以劇場手法呈現蘭陽平原豐富多樣的山海風光,館內館外皆令人驚艷。
蘭陽博物館現址曾是清代烏石港舊址,百年前帆影點點,舟船往來,各種貨物進出頻繁,隨著泥沙淤積舊港逐漸消失,建館於此地,有其深刻的歷史意含。 博物館建築量體是以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單面山為設計概念,單面山是指一翼陡峭,另一翼緩斜的山形,是本區域獨有的地理特質。單面山的幾何造型,屋頂與地面夾角20度,尖端牆面與地面成70度,由土地中成長茁壯,並和地景融合,很像一座山隆起,與整片的保護溼地形成一副共存和諧的畫面。
2010年,這座由姚仁喜建築師設計的蘭陽博物館,以精準掌握建築質感,讓巨大的建築融合於自然之中,使得它與環境有善意的對話,創造出新奇的空間體驗,因而榮獲第七屆遠東建築獎、臺灣建築獎及公共工程建築金質獎等傑出獎項。
自高空俯瞰蘭陽大地,有著大小不同、顏色深淺與質感不一的田野方塊,這些方塊也隨天色與四季變化而有不同的色調與風情。 因此,建築師選取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的主旋律,在建築實量體的外牆,將協奏曲中「春」、「夏」、「秋」、「冬」四篇樂章的音符,以多重質感的石材轉化為音符,依序排列至建築主體的四個實體外牆上,呈現蘭陽大地的四季農田地景,好似動態的音樂歌頌。
館場入口兩旁牆面都是用石砌堆疊而成的,斜坡形的入口處,一進館場就領受到「傾斜」的氛圍。
蘭博館從外到裡的設計,創意無限,呈現出新的思維,為讓室內展示空間能無樑柱阻隔,以大跨距的鋼構椼架,向兩側斜向外牆支撐起屋頂,建造出27公尺無柱的連續性空間,讓博物館中四樓層的展示空間得以自由延伸並相互貫穿。
在減少能源消耗前題下,玻璃採光似乎是近代建築的共識,高挑雄偉的大廳、明亮剔透的採光透明潔淨,充滿陽光的味道,顯得氣勢磅礡,且沒有絲毫厚重壓迫之感。
循著電扶梯上到二樓序展廳入口旁,可見由天花板垂下多盞流光瀲灩的「雨絲燈」,看來就像金色的雨絲不斷滴落在蘭陽平原上,也預告了「水」將會串連起位於不同樓層的展場,體現雨潤蘭陽的精神。 地處亞熱帶氣候的宜蘭,一年約有三仟公釐雨量,豐沛的雨水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層,使宜蘭終年不缺水,因此有「阿藝倌真正水,噶瑪蘭厚雨水」的俗諺,在豐沛雨水生養下的宜蘭女子,當然「真正水」。
早期在宜蘭鬧街上的景色、人物生動建置,讓參觀的人感受宜蘭過往的繁華熱鬧街景。
在平原層展場,可見一艘長十餘尺的實體「駁仔船」懸掛在圍欄外側,早期宜蘭有許多駁仔船航行於內陸河道,水深時以搖槳前行,水淺時則以竹篙撐著行進。 這艘駁仔船是由壯圍鄉
從四樓天井高處俯瞰,一覽無遺。
烏石礁遺址公園有著良好的溼地生態,高處窗邊一偶,可俯視館外整片的保護溼地水潭。
山,是宜蘭的母親,走進蘭博館四樓「山」之層展場,層層疊疊、虛實交錯的景觀,讓人彷彿置身迷霧森林。 「山」之層展場透過藝術手法轉喻,藉由樹影燈、垂直布幕及玻璃櫃組構成森林氛圍,布幕上則有林木圖像,層層疊疊,模擬置身森林裡的空間感受,如果仔細看,還能在布幕上發現矯健奔走的泰雅族獵人。
側視各層樓,層層有不同的主題展示。
把一艘船給搬進來啦!這件蘭博館最大的展品「南風壹號」,船底是以紅檜作成,主人莊金榮先生捐贈蘭博館做為教育及展示漁業文化之用,由於體積龐大,「南風壹號」是在建築完成前就先進館定位,成為蘭博館第一件、也是最大一件進駐的展品。 「南風壹號」是一艘建造於民國70年代的南方澳鏢魚船,南方澳漁港每到冬季是旗魚季,人物模型重現了出海鏢魚的景況,站在船頭持鏢的是正鏢魚手,另一位副鏢魚手則協助指揮方向,同時幫忙瞭望魚群,輪機長負責掌舵。 除了標旗魚現場狀況的模擬外,船上也佈置了各式船上需要的五金用具,如船錨、纜繩、鏢具、炊具、手釣工具等,由船側邊播放的影片還可以欣賞到漁民真實捕捉旗魚的英姿。
展館出口門也是斜的,方方正正的思圍在這裡有了新的詮釋。
港口前宜蘭精神地標龜山島如影隨形,在蘭陽平原到哪兒都容易見到,形塑「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是宜蘭人共同的願景,也是宜蘭人的驕傲。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