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06 22:03:53瀏覽6159|回應4|推薦67 | |
高美濕地的冬日戀歌
自從臺中港北岸防沙堤築起後,大甲溪挾帶而來的泥沙,逐漸淤積成漂飛砂地帶,乃成為現今所見「高美濕地」,而風車與夕陽則成了高美的意象代表。 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是臺灣西海岸一處生態保護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西側,包括大甲溪出海口,綜合淡水注水與潮汐交替所構成的海岸濕地,在保護區南北兩處有清水大排與大甲溪注入淡水,並以雲林莞草、大安水蓑衣兩種瀕危植物生長最受關注。
濕地北側的高美燈塔已於民國71年宣告停用,其主燈拆至台中港區的遠東倉儲頂樓裝設,留存下來的塔體成為歷史的見證。
一列又一列的風力發電風車,今已成臺灣西海岸常見風景。
高美原稱「高密」因為這一地區的海灘深度能將撐船的竹竿整支吞沒,而在台語發音上,「高」與「竿」發音同,密則有淹沒的意思,故稱「高密」,而「高美」一名是於日治時期所改的稱呼,含蓋今日的高美、高東、高西、高南及高北等五里。
逆光中的高美防沙堤,爬上堤壩方能一覽高美濕地。
高美濕地面積雖然不大,但同時擁有泥質及沙灘兩種地質,以及與河口沼澤地緊緊繫在一起,而孕育成豐富又多元的濕地生態。
堤岸邊設有潮汐表供遊客參考。
南側入口河岸欄杆上的候鳥圖,預告這裡是賞候鳥的景點。
非假日到訪,又是寒流來襲冷颼颼的黃昏,想不到遊客還不少,捧著相機的雙手都凍僵了。
高美濕地是臺灣中部地區唯一僅存雲林莞草之處,雲林莞草是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七月生長最盛,八月後開始老化,約到了十月則近乎枯萎,但其於地下的根莖仍存有生命力,隔年春天又重新萌芽。
由於乾濕混合而成的複雜地形使得生態種類更加豐富,鳥類、魚類、蟹類及其它無脊椎類等生物,皆能在此尋得棲身之地。
行走時頭不停地點動的冬候鳥磯鷸,在退潮後的沙地上覓食。
嚴冬時節在沼澤邊常可以看到獨立寒風中的蒼鷺,是濕地裡面最常見的水鳥,性格孤僻,常在淺水區域中捕食。 高美濕地及大甲溪出海口最近佈滿各式魚網,原來這是當地進入冬季後的傳統熱門行業--捕撈鰻苗。每年捕撈鰻苗時節,漁民便在此架起一道道綠網,彷若海上長城。
強勁東北季風吹拂,冷冽的寒氣穿透大衣鑽入身子骨裡。
岸邊雖然種植了一排又一排的防風林,依舊檔不住東北季風帶來的蕭瑟氣息。
夕陽逐漸西斜,一波波的人潮沿著木棧步道深入潮間帶,欣賞美麗的夕陽。
踩在夕陽裡。
隨著冬陽西下,海面彷彿塗抹了一層橙黃金光。
成千隻的候鳥不知被甚麼驚擾了,低空滑過這黃昏的霞光裡。
遠處歇息的候鳥,像畫在水面上一顆又一顆的小逗點。
夕陽、風車與候鳥,早成了冬季裡高美濕地的代言人。
以圍籬保護的是大安水蓑衣,大安水蓑衣在大安與清水兩地有分布,其中在清水就生長於高美海堤內水池旁,被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列為瀕危等級,也是現今高美的嬌客。
沙灘上有豐富蟹類,時時看見低頭瞧瞧的人們。
冷風中這一家三口緊緊依偎著。
步道未到盡頭已圍起封鎖線,原來是木棧道坍塌,若非如此,還真想就這麼走到海的盡頭呢!
隨著時間漸漸逝去,冬陽愈來愈接近地平線。
落日餘暉色澤漸濃。
人潮散後,高美的冬日多了一分蕭瑟,雖然公告上標示漲潮前後1.5-2小時、日落後禁止進入,但人們還是喜歡依喜好決定時間。當天實在太冷,遊客變得守法起來,太陽尚未落下,木棧道上已杳無人跡。
只剩下看板上的候鳥,盡職的守候高美濕地。
河堤上還有稀落的遊客,眷戀將隱沒的海岸線落日。
冷風中落入防風林間的夕陽。
沒料到這冬天的夕陽落得這麼快,僅補抓到這張消失前一瞬間。
夜幕快速降臨,遠處的燈光更添寒意。
不捨離去的再看一眼。
黑夜降臨,對岸街燈投映在河海交界的水面上,隨著凜冽的冬風擺盪。 第一次在冬日到訪高美,欣賞寒冬中的海邊落日,雖少了絢麗的彩霞,也沒了擁擠喧鬧人潮。縱使寒風刺骨,能留下這一楨楨美麗的圖像,也算沒白走這一遭。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