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28 22:37:59瀏覽406|回應0|推薦2 | |
第3-2章. 數位相機之近紅外線測試、應用及改機技術現況 一、 前言:照相(術),在日文中是使用漢字「寫真」來稱呼。按筆者自己的推想,照相(術)是西方科學,應該屬於外來語,為何沒有使用片假名稱呼,而是用傳統漢字?筆者既未學習日文,也不瞭解日文漢字「寫真」的來龍去脈,所以沒有任何資格及背景去探討這個議題,更不是本文重點。但是單單從「寫真」兩個漢字的字面上來感覺,卻又覺得用「寫真」來解釋照相術十分貼切及傳神。 筆者高中選擇理工組,大學入學錯陽差的進入中國文化學院印刷工程學系,課業中也以學習各種照相技術及製版技術為主,但是由於自己沒有絲毫藝術細胞,所以一輩子只能「照像」-用照片呈現事實及變化過程而已,從來沒能拍出一張具有藝術價值的照片。 在年輕時代,由於工作需要,接觸紅外線影像技術,經常利用夜間沒有自然光線照明的情況下進行近紅外線影像的實驗。因為工作中主要是需要使用電子攝影機拍攝連續活動的動態影像(motion video),而非使用傳統照相機拍攝出靜止影像(still video)的紅外線軟片。傳統的紅外線照相有以下的弱點:必須經過「沖洗軟片」(developing or processing,即顯像處理)及「放大影像」(printing,即沖洗相片、晒像、印像)兩個程序才能夠看到拍攝的結果,既無法立即修正拍攝設定的錯誤,而且更無法使時間及場景重新回復到拍攝當下,非常不方便,所以筆者所有的實驗都是使用電子攝影機(video cameras)及後來積極發展的數位相機(digital still cameras)。 當時正是「真空攝像管」(請見拙作【近紅外線影像技術】<2-1.14.2.1. 黑白電子攝像管>)與「CCD攝像元件」(請見拙作【近紅外線影像技術】<2-1.14.2.2. 固態攝像元件>)競賽的年代,電子影像技術正在發展起步及技術分歧的階段,不但可以拿來做實驗的設備非常有限,而且技術資訊更是貧乏。更重要的是在當時正處於美蘇冷戰時期,電子影像技術幾乎都屬於國防機密,只有一些過時或低階(out of date or low-end)的技術才釋放到民間當做商業用途,即便如此,這些商用技術仍然被少數特定廠商當成禁臠來保管。當年個人電腦尚未問世,網際網路更是匪夷所思聞所未聞,通訊要靠書信、電話及電報(telex),所有文件都是紙本,查詢圖書及報告必須進圖書館過濾索引卡片,這些已經變成圖書的資訊都是過時一年以上的資訊,只能參考其中的基礎理論,拿來評量新技術的正確性及可行性。如果需要比較新穎的資訊,就必須向書商索取當季或當年的出版目錄,書商也會廣泛的郵寄出版目錄給圖書館、書店陳列。而最即時、最時髦的技術訊息則是參觀各種商業及產業展覽會,直接與代理商或製造商當面溝通、詢問難題及索取詳細技術規格,當年的科技發展比較遲緩,技術層次較低,只要基礎理論夠紮實,非常容易掌握技術動態。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