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蘭溪變調,民意論壇回響
2011/04/27 11:21:56瀏覽1563|回應0|推薦0
河川地種菜
溫飽綠化抑揚塵…

聯合報大幅報導「變調的蘭陽溪,生態生計拔河」,讓大家正視河川地的使用問題。

若說河川局是為賺取每年幾百萬的租金顯然是誤解。河川地使用人繳的不是租金,而是非常便宜的河川公地使用費。租金不繳,打的是民事官司;使用費不繳,則移送法院強制執行。河川局收取區區使用費,會增加很多行政工作,收的錢又沒半毫能進入自己口袋,要不是民眾強烈的企求,誰不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蘭陽溪有幾個河段秋冬時期揚塵嚴重,包括七賢河段、浮洲橋下、新南河段、噶瑪蘭橋及出海口。民眾要求河川局開放讓百姓申請使用,不但增加農業生產、創造農村就業,甚至能抑制揚塵,若你是河川局局長,面對強大民意,法令又不禁止,你會同意或不同意?

公路總局因台七甲線不斷搶修,怪罪河川局開放河川地使用則是倒果為因。道路選線不當,在河階地建路,又不加強路基保護,洪流一來當然難以抵擋。其實,水利、交通、水保等單位都有連繫、協調的機制,地方溝通有礙,還可以透過中央協調解決,若河川局增加疏濬主河道,公路局加強基礎保護,問題並不難解。

倒是使用大量農藥、生雞糞以增加生產值得注意。縣環保局早已公告禁用生雞糞,但後來在「民意」下,還是必須妥協。現在「全體生態」的聲音逐漸大過「個人生計」,則民氣可用,加強民眾用藥、用肥知識,配合環保單位依法開罰,或許能夠在生態與生計間取得平衡。

台灣地窄人稠,應有宏觀、合理的土地規劃與利用。河川地的使用是「地狹人窮」的無奈選擇;政府不必提供水源(這是缺水灌區必須休耕的原因),弱勢農民可藉此溫飽,兼有綠化、抑制揚塵之功。未來每條河川都應該依照其特性,在國土計畫的規範下,好好規劃河川地的利用。

【2011-04-26/聯合報/A17版/民意論壇】

蘭陽溪變調
好山好水養蒼蠅…

劉子銘/台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台北市)

為爭一口清淨空氣,國光石化嘎然而止;為維繫經濟命脈,雞糞蒼蠅依然蔓延。如此強烈對比,活生生在台灣並存。更諷刺的是,後者是以環保立縣自居的宜蘭縣之多年沉痾。

宜蘭縣好山好水,生態景觀多元豐富,足以發展各式旅遊活動。但人造景觀的吸睛程度亦不遑多讓,途經蘭陽溪的遊客莫不被溪中阡陌交錯的田園景觀所吸引,讚嘆又是人定勝天的台灣奇蹟,殊不知這些農產活動是台灣生態環境與人民健康之殺手。

蘭陽溪河床與平台被種滿了高冷蔬菜,為了收成,須整地與施肥。整地改變蘭陽溪原本水道,增加溪水濁度、減少急流淺灘、降低河川棲地多樣性,威脅水中生物之生存。施肥料一則吸引蒼蠅,讓旅遊品質降低;再則造成河川優養化,破壞河溪生態之平衡;更嚴重的威脅在汙染地下水,使飲用水與土壤均受汙染。

若對照目前高麗菜菜價崩盤,農民寧可鋤耕也不採收的窘況,就更顯蘭陽溪好山好水養蒼蠅的荒謬。

在地居民的生計,是解決此荒謬景象的關鍵。如果逐步限縮蘭陽溪沿岸的耕種規模,並鼓勵在地業者異業整合,讓觀光民宿餐飲業者直接採用在地農產品,在地農產品亦以當地產業所需為主,則可同時解決環境與收入之問題。

在地農產市場規模或許不足以吸收目前之農村勞動力,但可協助多餘勞動力轉業以提供當地觀光交通轉運、部落社區導覽、森林步道維護、生態監測等。若主管機關真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用心思索解決之道,則可讓環保和產業之衝突降到最低,再現宜蘭的青山綠水。

【2011-04-26/聯合報/A17版/民意論壇】

河川地奇蹟 一顆西瓜成本一萬

聯合報專題報導,蘭陽溪沙洲種植西瓜及河階地種植高麗菜,一畦接一畦。然而豈止是蘭陽溪有此奇景,幾乎所有台灣主要河川的河川地上都種了瓜果類,其中西瓜是最大宗。

在河床地種西瓜是有先天優勢,因為西瓜喜透水性佳的沙質礫石。另外,也因沙質礫石較貧瘠常需施灑許多有機質肥料,如生雞糞或化肥,故常造成蒼蠅滋生影響衛生,且難免要噴殺蟲劑等,於是乎,豈僅我們的伏流地下水來源可能受汙染,更且大量殺蟲劑或化學肥料就隨著大雨水流的沖刷而入海影響魚蝦。

魚蝦吸收這些物質,經生物放大作用後被捕獲,再經人攝取這些濃縮物質,又豈能怪大家多看病而吃垮健保?我們的洗腎率又豈能不增加?經食物鏈回饋人類後,亦連帶影響其他生物,如圈畫河川地必然改變河道,常只剩一條小水溝流入海,直接破壞其他魚類或絨毛蟹的洄游生態。

今日我們放著全台廿多萬公頃的休耕田不種作,卻偏去這些山巔水腳種高麗菜或西瓜,只因這些地方種出的蔬果口味較佳,因此消費者口腹之慾所製造的環境成本,只能算是全民共業。您可知依據屏東環保聯盟估計,如此一顆算入環境成本的西瓜要價是台幣一萬元,而一顆高山高麗菜的環境成本則要千元以上,真叫人食何以下嚥?

解套方法,一是消費者建立綠色消費概念,了解食物背後真正的代價,多選較低環境代價的食物;二是統整現今河川地或國土保育呈現多頭馬車的權責機構,不要上游歸林務局,中游歸水利署河川局,下游又歸無可奈何的各縣市政府。尤其有些縣市如屏東及台東常擋不住民意壓力,還藉機擴大鼓勵民眾租用河川地,謂大量栽種西瓜可達到防沙效果,可是西瓜季僅幾個月,冬天不是更易風沙走揚嗎?其實只要放任它,維持行水區的空間,土地公絕對種得比人好。從後續相關報導也欣見宜蘭縣政府願意誠實面對非一己之力可以解決的問題,試尋求各方對策,我們也願意糾集關心之士集思廣益,以維持好山好水的美名。

釜底抽薪的解決之道,可能還是要中央出面統整河川及水庫上游集水區的治理,配合國士綜合開發計畫,全面調查農地資源及其生產力,以落實各地區的農業區域發展,才不致產生如此資源錯置又輸了環境的西瓜及高麗菜奇蹟。

【2011-04-27/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 在地生活基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lannews&aid=514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