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理學重點整理
2010/09/29 21:48:15瀏覽6992|回應0|推薦0

第九章 能力與能力測驗
一、能力係指「心理能力」:以心理測量技術所測得的能力。
分為兩種:
1. 個人在某方面經由學習之後,所表現的實際能又,又稱為「成就」。
2.. ★個人將來如有機會學習某些事物,所具有的潛在能力,又稱為「性向」。(91選擇題)
二、性向:
1.普通性向:或稱為智力,也就是個人的潛在能力,如有機會接受教育訓練,可能成為普通人才。
2.★特殊性向:又稱為特殊能力,也就是具有某方面特殊的潛在能力,如有機會接受教育訓練,可能造就專業人才。
三、能力測驗:測量心理能力的工具。
四、能力測驗的類別:
(一) 性向測驗:
  (1)學術性性向測驗:測量學生的潛在能力,以預測其將來適合從事何種學術研究工作。
  (2)職業性向測驗:測量個人具備職業的潛力,以預測其將來適合從事何種職業。
★(3)普通性向測驗:測量一般潛在能力。(89選擇題副)
★(4)特殊性向測驗:測量某方面的潛在能力。(91解釋名詞副)
(二)成就測驗:
1.依測驗目的不同:
(1)普通成就測驗:測量一般學科的學習成就。    (2)分科成就測驗:測量某些學科的學習成就。
2.依使用目的不同:
(1)學業成就測驗:適用於學生修習學科成績的評量與診斷。
(2)職業成就測驗:適用於各行個業從業人員,工作績效的評量與鑑定。
五、能力測驗應具備的條件:
(一) ★標準化:編製測驗時,必須遵循的標準程序
(二) 建立常模:對標準化樣本實施測驗以後,將全體受試者的答案卷,計分求得平均數就是常模。
(三) ★信度:是指可信度或可靠程度,又指測驗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性。
(四) ★效度:就是測驗分數的正確性,指一個測驗能測量其所欲測量心理特質的程度。
六、★標準化必須遵循的標準程序:

1. 決定測驗的內容   2. 選定代表性樣本進行測試    3. 施測程序標準化    4. 計分方法標準化
七、★常模:是解釋測驗結果的參照依據,受試者的測驗分數對照常模加以比較,就可以顯示其在團體中的相對地位,進而了解一群受試者之間的個別差異情形。
八、四種常模類型:
1.發展性常模:與各發展階段中的一般個體相互比較。包含年齡常模和年級常模。
2.團體常模:個人所屬中的團體成員相互比較。包含百分位數常模和標準分數常模。
3.全國常模和地區常模:與某地區一般個體相互比較。
4.特殊團體常模:與特殊對象的成員相比較。
九、信度常用的方法:
1.再測法:又稱為重測法,係以同一份測驗對相同受試者施測兩次,前後兩次測驗的時間,以間隔二週至半年較佳。
2.複本法:係讓一群受試者接受兩種複本測驗,計算兩種複本測驗得分的相關係數,就可以得到複本信度。
3.★折半法:又稱「內部一致性係數」將受試者接受測驗的結果,按題目的單雙號分成兩半計分,再依照所有受試者在這兩半測驗上的分數,計算其相關係數,就可得到折半信度。此相關係數只是半個測驗的信度,★必須再以「史布公式」加以校正。
4.庫李法:分析試題間一致性的方法。只適用於答對一題得一分、答錯一題得零分的測驗題。
5.評分者法:指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測驗如創造性思考測驗,由兩名或多位學者專家各自主觀評分。

十、測驗效度分為三類:
1.內容效度:是指測驗內容的可靠程度。★又稱為邏輯效度或課程效度。
2. ★效標關聯效度:是指測驗分數和效度標準之間的相關程度。
3. ★建構效度:是指一個測驗能測量心理學理論的概念程度。
十一、效標關聯效度可以分為:
1.同時效度:計算測驗分數與在校成績之間的相關,就得到同時效度。
2.預測效度:測驗分數與將來效標之間的相關。
十二、智力測驗的研究源於英國生物學家「高爾登」。
十三、★智力測驗創始人:法國學者「比奈」。 (91選擇)
十四、★全世界第一個標準化測驗:「比西智力量表」測驗。
      ★比奈和他的助理西蒙在「1905」年研發。(89選擇)
十五、★智力商數:簡稱IQ,計算公式:即心理年齡除以生理年齡後乘上100。
十六、由上公式所求得的智商,乃是心理年齡(MA)與實足年齡(CA)的比值,因此稱為「比率智商」。
十七、「史比智力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測驗之一(偏重在兒童的智力測驗)
十八、魏氏成人智力量表是成人用的智力測驗。(魏斯勒1939年設計,簡稱WAIS)
十九、★魏斯勒在測驗上兩大貢獻:
1.他設計的測驗內容除了有語文部分之外,尚包括非語文(實作)部分,測驗結果可以分為語文智商、非語文智商以及全量表智商。
2.測驗許多受試者之後,測驗分數呈常態分配,★平均數100,標準差15。 (91選擇)
二十、★離差智商:由個別受試者測驗分數與平均數相減所得的數目,除以標準差就得到「離差智商」。離差智商可以用來解釋受試者智力的高低。
二十二、★智力測驗的目的:1. 篩選與診斷   2. 甄選與安置   3. 評量與研究(89簡答題)
二十三、★智力優異:智商在130以上,通常稱為智力優異者。(91選副、89選擇)
二十四、智能不足:又稱為心智遲滯,是指在18歲以前,心智能力低於正常人,以致缺乏自我照顧、人際溝通、家庭生活、社交、社區活動參與及健康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二十五、★智能不足者:是指智商在70以下,這種人缺乏日常生活的能力。(89選擇)

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等四級。
二十六、★影響智力的因素:

1. 遺傳的影響 2. 家庭環境的影響 3. 遺傳與家庭環境交互作用4. 健康情形 5. 教育與文化刺激 6. 文化背景與智商    7. 其他因素
★第四節不列入考試範圍
二十七、創造力:涵蓋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和精密性等。
二十八、創造力的測量方法,通常對受試者提供一些題目,在規定的時間之內,盡量想出各種可能性。
二十九、創造力高的人,大都具有獨立性、自主性、自信心、耐心、不從眾、幽默等人格特質。創造力與智力、人格均有密切關係。
第十章 動機與情緒
一、動機:維持個體活動,促使該活動朝向某目標進行的原動力。動機是看不見的,只能由個人的行為表現來推估其動機。
二、動機的特質:
1. 動機並非影響個人行為的唯一因素
2. 動機是動態的3. 動機要靠自我調節來維持
三、 探討動機有助於了解行為
★第二節不列入考試範圍
四、生理性動機
1.口渴動機:★下視丘是控制口渴的主要部位。口渴和情緒緊張焦慮不安有關。
2.飢餓動機:每一個人都曾有肚子飢餓的經驗,飢餓動機使人尋求食物來吃。
3.性動機:人類的性行為除了受生物因素影響之外,與個人的社會文化背景也有關。
五、飢餓動機:
1. 飢餓的生理因素:
(1)下視丘側面(LH):它是激發動物產生飲食慾望的區域又稱為進食中樞。如遭到破壞,會失去進食的動機。
(2)中室下視丘(VMH):它是抑制動物進食的部位,又稱為飽食中樞。如以電流刺激這個區域,動物會停止進食。假如以外科手術去除這個區域,動物會大量進食,造成過度肥胖,體重增加到原來的六倍,這種現象是因為飽食中樞,喪失調節新陳代謝的功能所致。
六、影響飢餓的其他因素:
  1.飲食偏好與習慣  2.與食物有關的線索:飢餓感受到外在時間線索的影響很大 3.情緒影響飲食
七、★肥胖的原因:
1. 遺傳因素:基因在體重上扮演很重的角色。
2. 飲食習慣:肥胖的人往往喜歡攝取高熱量食物。
3. 新陳代謝:如果缺乏運動,體內新陳代謝減緩,脂肪累積增加,使體重增加。
4. 脂肪細胞:正常人大約有三百至四百億個細胞,當脂肪細胞超過一定的界限時,就可能會肥胖。
5. 飲食節制:無法自我節制飲食,又不喜歡運動,睡眠又長,很難達到減肥功效。
八、與性動機有關的問題:
1.賀爾蒙的功能  2.擇偶動機  3.★同性戀:是指同性之間相互愛慕產生愛情。
4.★母性動機:係指母親表現愛護子女行為的內在動力。
九、★同性戀產生的心理原因:
1.對性不滿或失望。    2.曾經受過異性虐待。     3.母親個性剛強,父親懦弱(父慈母嚴)。
4.生活環境少有機會接觸異性。      5.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使人對同性戀產生社會學習。
6.崇拜同性偶像人物,以彌補自己的缺點。
十、★同性戀六項生理因素:
1.同性戀者52%為同卵雙生子,22%為異卵雙生子。
2.男性同性戀者X染色體上有特殊的遺傳因子。
3.大腦下視丘前葉與第三間隙核比正常人小。
4.胎兒期男性賀爾蒙分泌失常。
5.母親懷孕時,服用過多的黃體激素藥物。
★6.母親懷孕期間,遭受過大的壓力。

十一、★美國醫學會在1980年,將同性戀自心理疾病種類中除名。

十二、★雌性動物在授乳期間腦垂腺會分泌一種泌乳激素,此激素經由神經傳導到大腦某特定部位,會使雌性動物表現母愛行為。

十三、心理性動機:
1.★成就動機:指個人追求卓越成就的內在驅力。(91解釋名詞)
2.★親和動機:指個體在生活中,維持與他人親近或親密的需求。
★馬斯洛將親和動機,置於需求階層的第三個層次。
3.權力動機:指個人具有支配他人或影響他人的內在力量。
十四、與成就動機有關的問題:
   1. 成就動機因人而異   2. 成就動機受情境的影響   3. 成就動機與失敗有關
   4. 成就動機的測量 ★「主題統覺測驗」是測量成就動機有效的工具。 5.成就動機有性別差異
十五、情緒:指個人在受到某種刺激之後,所產生的心理狀態。
十六、情緒的成分:涵蓋生理、認知與行為等三個層面。
十七、測謊器:就是根據個人在情緒狀態之下,生理變化而設計的多線記錄器。
★偵測結果,大約有25%的正確性,對案情的判斷,仍具有參考價值。
十八、★身體語言:個人在某種情緒狀態之下,有時會經由身體各部位的動作,代替語文來表達其情緒。
十九、★人際距離:彼此不相識會保持距離。
二十、個人空間:個人企圖擁有一定的空間,防衛外人侵入而產生不舒服的壓迫感。
二十一、★情緒商數:簡稱EQ,又稱為情緒智力,係指個人情緒成熟的程度。(91選擇)
二十二、★情緒圓融的人(EQ高的人),具有以下特徵: (89簡答)
1. 理性與感性並重   2. 具有健全的自我觀念  3. 情緒表達與控制得當   4. 人際關係良好
5. 能自信、自重與自愛 6. 樂觀、進取、積極  7.能與人競爭與合作  8.善於與人溝通,尊重他人
9. 具有堅強毅力,及鍥而不捨的精神     10. 對新奇事物努力去探索
二十三、影響情緒的因素:1. 陽光   2. 噪音   3. 氧氣   4. 血糖   5. 身體疾病


第十一章 個人生涯中的身心發展
一、研究人類發展的方法
(一) ★縱貫研究法:指研究同一個人或一群人,在歷一段時間之後,其行為變化的情形。(91選副)
(二) ★橫斷研究法:研究者在同一時間內,從不同年齡組的人,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加以觀察或測量其行為,比較不同年齡組同類資料的差異,進而了解不同年齡者的發展情形。
(三)橫斷後續研究法:是綜合縱貫法與橫斷法,在幾年之內對不同年齡組群進行連續性的研究。
(四)回溯研究法:是根據研究樣本的現況,蒐集以往生活歷史的各種資料,據以分析研判造成目前行為的原因。
二、★縱貫研究法的優點:

1.可以了解個體在發展歷程中,身心變化的情形。2.可以找出影響個體行為的原因。
三、★縱貫研究法的缺點:
  1.研究對象容易流失。
  2.接受研究的樣本與流失樣本,在身心特質可能不同,研究結果的可靠性頗受質疑。
  3.研究對象長期受重複測驗或觀察,會產生練習效果,影響研究結果的效度。
  4.研究時間很長,耗費人力、物力。
四、★橫斷研究的優點:是可以省研究時間與經費。
  缺點:是不能了解同一年齡組的人之個別差異,同時研究結果不能作為因果關係的推論
★第二節不列入考試範圍
五、★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研究,舉世聞名。 (91、89選副)
★皮亞傑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89簡答)
1.感覺動作期:從出生到兩歲。兒童的行為從本能反射,發展到能夠使用心理運作能力,也就是具有物體永存概念。
2.前運思期:幼兒大約由二歲到七歲此階段兒童具有自我中心主義、不可逆轉以及專心注意的特徵
3.具體運思期:★兒童大約自七歲到十一歲,心智能力已進入具體運思期。(91選擇)
4.形式運思期:兒童在十一歲以後。
六、★物體永存概念:係指兒童在看不見物體的情境下,知道該物體仍然存在。
七、體積保留概念:具有邏輯推理的考能力。
八、自我中心主義:繼指兒童很主觀無法接受他人的觀點。
九、具體運思:兒童能夠憑具體事物來思考。
十、★形式運思:指能夠利用各種符號、文字、圖形或數字,來推理和思考疑難的問題。
十一、維果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
★影響兒童認知發展的因素:

1.社會文化

2.自我中心語言:兒童遭遇到問題時,會有自言自語的現象。
3.鷹架作用:兒童認知的水平,在別人的協助下,可以使其認知發展達到最大發展區。他人的協助又稱為「鷹架作用」。
十二、動作發展:指身體各種活動技能的進展。深受生理或成熟及文化背景與生長環境影響。
十三、依附:在嬰幼兒時期由身體的接觸產生親情的現象。
十四、分離焦慮:當母親必須外出工作或長期離開小孩,就會使兒童產生不安的情緒。
十五、★兒童大約在六至八個月,就有與母親分離的焦慮 (91選擇)。十四至十八個月達到最高峰。
十六、電報式語言:大約兩歲半就會使用簡短的語句,這種講不出完整句子的現象,布朗稱之電報 式語言。
十七、社會化:兒童自小就要學習成為受歡迎的社會成員的現象。父母、家人、同伴、學校以及大眾傳播媒體,都會影響兒童的社會化。
十八、道德發展:係指個人在社會化歷程中,學習明辨是非善惡以及實踐道德發展行為的過程。
二十、★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主張兒童的道德發展歷經: (91選擇)
  1. 無律期:尚不知是非善惡,容易為所欲為。  2. 他律期:要他人約束,才會表現合宜的行為。
  3. 自律期:兒童可以約束自己的行為。
二十一、柯柏將一般人的道德發展細分為三個層次:
  1.道德成規前期:這個時期的道德觀念,由個人的行為是否受到他人的稱讚或處罰而定。
  2.道德成規期:這個時期的道德觀是從他人的標準來判斷。
  3.道德成規後期:這個時期的道德觀念超越社會法律規範。
二十二、★青少年期大約介於十三歲到二十二歲之間。
二十三、★青少年期的身心發展特徵:1.身體快速發展 2.認知發展 3.道德發展 4.社會發展
二十四、青春期:在性特徵成熟之初,稱為青春期。

★男性平均年齡大約十二歲,女性平均年齡大約十歲
二十五、青少年的身體發展特點:1. 主要性徵與次要性徵的出現
             2. 生長驟然增加:青春期身體快速成長。   3. 早晚熟對兩性的影響
二十六、主要性徵:當青春期來臨時賀爾蒙大量分泌,生殖器官產生明顯的變化,稱為主要性徵。
二十七、次要性徵:青少年期除了性器官明顯變化之外,伴隨的各種生理變化,稱為次要性徵。
二十八、★青春期身體快速成長,男性身高大約從12歲到15歲開始變化,到了20歲時達到巔峰。

女性大約從11歲到13歲開始快速長高,17歲時到達到高峰。
二十九、★想像聽眾:青少年比成人缺乏生活經驗,因而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食古不化、不能靈活變通的思想,對自己的想法相當堅持,總認為別人應該聽他的話,成為他的聽眾,這種現象稱為想像聽眾。
三十、★根據柯柏的研究,有60%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已經到達道德成規期。
三十一、★父母管教子女恩威並濟的,其子女的道德發展最好。
三十二、★父母應以開明、容忍、接納的態度與子女溝通,適時給予輔導與親職教育,使青少年順利社會化。
三十三、★心理社會理論:「艾瑞克森」對人類一生的社會發展提出。每一個階段的社會發展都有其困難或問題,發展順利危機就可以解除,發展不順利,就會出現危機。
三十四、青少年社會發展良好者能夠積極進取、自我統合 ★發展不順利者會產生自卑或角色混淆。
三十五、★女性到了中年,由於賀爾蒙分泌減少,導致停經。
三十六、★更年期:女性在45歲到55歲發生。
三十七、老年癡呆症:老年人器官日漸退化,骨骼疏鬆、高血壓、等疾病發生,大腦細胞逐漸退化。
三十八、★老年癡呆症約占老年人口的15%。
三十九、★一般人的記憶能力與思考速度,大約在20歲時就達到頂峰。
四十、大多數人在一生中,其語文能力、空間知覺、歸納推理、數字與文字流暢等能力,在40歲 左右達到最高峰。
四十一、★退休後想要安享天年的條件: (89問答)
  1. 有足夠的老本       2. 有健康的老伴    3. 有知心的朋友     4. 有正當的娛樂嗜好
  5. 有子女親人的關懷   6. 有社會的支持    7. 有健康的身心。

第十二章 人格與人格的測量
一、人格:是指個人在生活情境中,對一切人、事、物所表現持續的獨特人格特質。
二、人格特質:是指個人在各種生活情境中,所表現的性情。
三、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
(一)人格結構:人格包括:(89簡答)
1.★本我: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本能部分。 (91解釋名詞)
★(1)人類的飢、渴、性、睡眠等基本需求,都屬於本我。(2)本我的基本生理需求稱為:「生之本能」。
  (3)引發個體求生存的內在力量,這股力量稱為「慾力」
  (4)死之本能:包括攻擊、報復以及自殺等衝動。
  (5)當本我需求產生時,個人為了得到立即滿足,就以自我為中心,
★依循「快樂原則」(91選副)與「初級的思維過程」,來滿足本能的衝動。
2.自我:由本我分化而來,遵循「現實原則」這時個人的行為,依循社會的規範、禮儀、習俗、法律等,對各種問題作理性思考,這種思考模式稱為「次級的思維過程」。
3.★超我:人格結構中最高層的部分。個人在生活中,接受父母教養、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文化道德規範,學習是非善惡,逐漸內化形成超我。(91選副)★遵循「完美原則」(91選擇)包括:
(1).良心:指個人學習有時不能只依現實來行事,而需要憑善心來為人處世。
(2).自我理想:個人要求自己,達成理想的目標。

(二) 意識層次:細分為三部分:
(1)意識:指個人對客觀世界的覺察或醒悟。
(2)★前意識:接近意識的部分,只要加以思索就可以知曉。
(3)潛意識:是指潛藏在意識之下的思想。

★          本我屬於潛意識 (91選副、89選擇)。
   自我含意識、前意識與小部分潛意識,超我則涵蓋這三個意識層次

(三) 焦慮與心理防衛方式:個體在潛意識中產生焦慮,為了要消除焦慮,於是產生防衛機制。
常見的防衛機制:
1.壓抑作用:將不容於意識的念、感情和衝動,壓入潛意識中,使自己不察覺以保持心靈平靜。
2.★投射作用:將自己不為社會接納的慾念加諸他人,藉以減輕自己缺點所生的焦慮。
3.否認作用:將已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認為它沒有發生,藉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
4.轉移作用:需求無法直接獲得滿足,或憤怒無法向對象直接發洩時,轉移對象以獲得滿足或洩憤。
5.反向作用:行為表現與內心潛藏的慾念完全相反。以最友善的態度對待自己最討厭的人。
6.★退化作用:個體遇到挫折時,放棄已經學得的成人理性行為,改以較幼稚的方式去應付,藉以解除焦慮。(89選副)
7.合理化作用:個體在行為發生之後,找一個社會認可的好理由,取代行為真正的原因,減少焦慮。
8.認同作用:個人模仿或學習偶像人物的行為,藉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或地位,以減少焦慮。
9.隔離作用:將部分真實事情,從意識中區隔開來,讓自己不察覺到該事情的存在,以免引起不愉快。
10.抵消作用: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之後,個人以象徵性的行為加以抵消,藉以彌補心中的不快。
11.幻想作用:個體無法面對現實問題,改以幻想來得到內心的滿足。
12.補償作用:當個人身心缺陷或能力不足時,企圖以某種方法來彌補,以達成自己內心的慾求。
13.★昇華作用:指不為社會認可的動機慾望,以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來表現。 (91選擇)
(四)★佛洛伊德將人格性心理發展分為五個時期: (91問答、89簡答)
  1.口腔期(0-1):口腔性格:嬰幼兒吸吮、咀嚼、吞嚥等活動不能得到充分滿足,長大後仍然追求口腔的快感。(口腔期發展不順利)
2.肛門期(2-3)肛門性格:嬰幼兒衛生與如廁訓練太早或過分嚴格所產生。
3.性器期(4-5)★戀母情結:男童以父親作為競爭對手,在潛意識裡產生弒父方能娶母的錯綜情結。(89選擇)  戀父情結:女童愛戀父親,以母親不競爭對手的現象。
4.潛伏期(6-12):這時兒童性的慾力藏在潛意識裡,暫時潛伏不表現出來。
5.兩性期(青春期以後):原始慾力轉向追求異性,是交異性朋友、談戀愛才及婚前準備的階段。

四、楊格的人格理論:(91選擇)
(一)人格結構:人格包括
  1.自我:係由個人在幼年生活經驗中,逐漸發展出來的。具有獨特性、連續性和統合性。
  2.個人潛意識:凡不愉快或創傷的經驗,從意識中被壓抑下去而不回憶者,就成為個人潛意識。
  3.集體潛意識:個人生長的族群,在長期演化中,從祖先共同留存下來的潛意識型態,成為該族群普遍存在的觀念。
★構成集體潛意識的基本元素稱為「原型」,有四類: (91選副)
  (1)假面人格:對什麼人說什麼話,將真正的自我隱藏起來。 (2)阿尼瑪:指男人具有女人的性格。
  (3)阿尼慕:是指女人具有男人的性格。          (4)陰影:是指黑暗或妖魔鬼怪。
(二)自我取向:
  1.內向:性格上表現內斂、含蓄、保守、退縮,較多關心自己的事物,對外在事物、人際關係缺乏興趣。
  2.外向:在性格上表現活潑、好動、擅於領導他人、能言善道,關心自己以外的一切,喜歡參與社會活動。
(三)象徵:楊格發現每一個民族文化都有自己共同的圖騰、標記,作為崇拜的對象與精神的象徵五、★個體心理學:阿德勒是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核心人物,因為反對佛氏的泛性論,於是與佛洛依德分手,其對人格的研究獨樹一格,於是被後人稱為「個體心理學」。
六、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的重要概念:
1.自卑感:係:個人無法達成目標時,對自己產生無助感與無力感的心態。
2.補償作用:當個人產生自卑感以後,為了恢復內心的平衡,會設法彌補自己缺點的現象。
3.追求卓越:★阿德勒認為追求卓越是人類最重要的動機。(91選擇)
4.★生活型態:在生活經驗中,家庭與學校教育逐漸塑造出個人追求卓越的生活方式。
5.社會關係: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很難完全靠單打獨鬥,必須藉著他人的協助方能成事。
6.人格發展:★阿德勒認為被過度保護、被人拒絕以及出生序等因素,對人格發展有很大的影響。(91選擇)
七、人本論:每個人有獨立自主的人格,尤其是個人心靈的自由與潛能,是人格成成長的基礎。
八、★現象學研究法:要了解一個人,必須深入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代表人物:羅吉斯與馬斯洛。
九、羅吉斯的個人中心論:
1.自我觀念:個人對自己的了解、認識與感受,統稱自我觀念。現象場:個人生活經驗的領域。
2.積極關注:無條件積極關注、有條件積極關注。
3.自我一致性:在一個人的自我觀念中,自我和諧的心理現象。
十、★真實自我:是指個人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十一、理想自我:是指自己希望成為何種人。
十二、羅吉斯所提出的自我理論,特別重視個人主觀的自我觀念,所以他的理論,又稱為當事人中心論。
十三、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 ★馬斯洛提倡自我實現論 (91選副、89選擇)
1.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人,是潛能充分發揮,也是最完美的人格表現。
2.自我實現者的特徵:自我實現者,人格非常健全。
3.人本論的評價:認為只要給予個人良好的教導,個人就能朝自我實現的方向去發展。
★第三節不列入考試範圍
十四、薛爾隆的體型論:體型和人格有密切的關係。
十五、人格體型依照胚胎學分為:
1.內胚型:人體肥胖、腰圍粗大、肌肉鬆軟,這種人具有擅交際、樂觀、和藹等性格、
2.中胚型:身體壯碩、硬朗、肌肉發達,這種人具有幹勁、自信心、競爭性以及支配他人等。
3.外胚型:身體瘦長、體力差,具有內向、沉思、壓抑等人格特質。
十六、艾森克的人格理論:人格主要受遺傳基因的影響。
十七、朱克曼的感覺取向論:主張個人求刺激的傾向,與人格有密切關聯。
十八、感覺取向較強的人,具有四個特徵:

1. 喜歡冒險活動  2. 追求新奇經驗  3. 勇於表現不良行為  4. 不喜歡例行性或單調工作
十九、雪德的自我警戒論:有些人自我警戒心高,總是表現良好的行為,給他人留下好印象。
二十、人格測驗具有四項功能:
1.在臨床診斷方面:藉助人格測驗,才能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
2.在諮商輔導方面:實施人格測驗更能了解案主的需要,以便提供適切的輔導。
3.在員工甄選與安置方面:使用人格測驗,才能夠甄選具有卓越領導力的人才。
4.在心理研究方面:幫助研究人員蒐集有關人格資料,再將測驗分數,經過統計後,進行比較。
二十一、自陳式量表:是由受試者在人格測驗題目中.選答最適合描述自己情形的答案工具。
二十二、★自陳式量表在人格測驗中最常使用,以紙筆測驗為主。
二十三、★投射測驗:是以曖昧的刺激情境,讓受試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形下,隨心所欲的想像,研究者從其反應中探究潛藏不露的人格特質。又稱為「投射技術」。
二十四、投射技術分為四類:
1. 羅夏墨漬測驗
2. 主題統覺測驗:簡稱TAT由美國心理學家繆瑞和摩根二氏,於1938年編製。
★主題統覺測驗屬於「投射測驗」。(91選副、89選副)  3. 字詞聯想與語句完成測驗
4. 繪畫測驗
二十五、★投射測驗的優點: (89簡答)
1. 可以使受試者減少心理防衛,坦誠作答。  2. 可以測量受試者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問題。
3. 試題的設計與編製比較簡單。            4. 受試對象適用於兒童及身體殘障者。
二十六、★投射測驗的缺點: (91問答副)
1. 缺乏客觀評分方法。2. 主試人員必須接受嚴格的專業訓練。3. 測驗結果的解釋相當主觀。


第十三章 壓力與身心健康
★第一節不列入考試範圍
一、壓力的來源:1.生活改變:配偶死亡所產生的壓力最大,離婚次之,分居再次之。
   2.生活瑣事   3.心理因素   4.不可抗拒的因素   5.不可預測的因素   6.天不從人願
   7.人為的災禍    8.創傷後遺留下來的壓力
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生活壓力,最常見的有挫折與衝突兩項:
1.★挫折:是指個人的動機或期望,受到個人或外在因素的阻礙,而產生挫折感。
2.★衝突:為「心理衝突」的簡稱,當個人同時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機,而無法同時獲得滿足時,這時所產生的心理困境稱為衝突。
三、心理衝突至少有五種: (89簡答)
1.雙趨衝突:當兩個動機促使個人追求兩個目標,但是因為某種條件的限制,只能在這兩個目標中選擇其一,就會產生雙趨衝突。
2.雙避衝突:當兩個目標同時都是個人所討厭的,但是個人必須接受其中一個時,這時就產生雙避衝突。
3.★趨避衝突:當個人心目中只有單一目標,可是同時擁有想趨近與厭惡化(或逃避)的心理,在這兩難的心理困境中,就構成趨避衝突。【考試想作弊,但是擔心被發現】(91選、89選副)
4.雙趨避衝突:當個人同時處於兩個想趨近,與兩個想避之的目標時,而個人只能在這些目標之中選擇其一,此時的心理困境屬於雙趨避衝突。
5.多趨避衝突:當個人有多個動機促使其在行為上,同時追求多個目標,而這些目標有的具有誘己性,但同時又具有威脅性,惟礙於形勢,在這困境中,只能選擇其一時,就可能形成多趨避衝突。
四、★創傷後的壓力:一個人在過去曾有嚴重心靈創傷的經驗,雖然該事件已事過境遷,可是在當事人內心深處,卻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
五、壓力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1.心理方面:大多數人對壓力產生的情緒反應,可以分為四類:
  (1) 煩惱、生氣、憤怒   (2) 焦慮、害怕、憂慮、不安   (3) 沮喪、悲傷、憂愁
  (4) 罪惡感、害羞、嫉妒、討厭
2. 生理方面:★壓力使腎上腺、腦下垂體分泌增加。
3. 行為方面:(1)攻擊:一般人在壓力之下,會表現出肢體或言語的攻擊行為。多勒等人曾提出★挫折攻擊假說:強調人類在遇到挫折之後,產生攻擊行為。 (2)退縮     (3)自我防衛
六、★A型人格:這一類的人具有憤世嫉俗、求好心切、對人存有敵意與猜疑心、個性急躁、情緒不穩定等人格特質 (91解釋名詞)。★容易得心臟病,為B型人格者的來倍。
六、B型人格:凡事從容不迫、悠閒自在、一切隨緣、與世無爭、對名利看得很淡薄、沒有罪惡感。
七、★維護心理健康之道: (89問答)
1. 建立正確的自我觀念。   2. 生活有目標,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3. 妥善管理運用時間,工作、休閒與運動並重。   4. 培養良好的人群關係。
5. 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多去助人與服務人群。    6. 培養積極、樂觀、進取、開朗的性格。
7. 培養正當娛樂,充實生活。   8. 不斷自我充實與自我成長。   9. 凡事盡力而為。
10. 培養高度幽默感以及穩定的情緒。  11. 如果困擾無法解決,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八、★對付壓力的方法: (89問答)
1. 針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   2. 視危機為轉機   3. 有正當的宗教信仰
4. 多關心與參與自身以外的事物   5. 樂觀積極進取  6. 尋求社會支持  7. 作好時間管理
九、★社會支持:是指社會中的個人或團體,例如:朋友、同事、同學、社團、教友等,對自己提供物質或精神上的支援。
十、常見的不良生活形態: 吸煙、酗酒、缺少運動、嚼檳榔、不良飲食習慣等。
十一、影響個人健康與疾病的四大類因素:
  1.心理因素:壓力、應付壓力的技巧、人格特質、對疾病的心理反應。  2.生活方式
  3.生理因素:生活環境、免疫力、遺傳因子。
4.社會因素:環境與公共衛生、衛生教育、醫療體系、污染防治、社會支持。
第十四章 心理異常
一、心理學家以四項標準,來判斷個人的行為是否異常:
1. 行為偏離社會常規   2. 行為適應不良   3. 長期自覺苦惱   4. 違法行為
二、正常的人應具有的心理特質:
1. 對現實有適當的知覺   2. 有自知之明   3. 有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4. 自尊和自我接受    5. 有和諧與和睦的人際關係    6. 工作能力
三、★焦慮:是指緊張、坐立不安、心情紊亂、注意力不集中、恐懼、煩躁等情緒狀態。
四、常見的焦慮症有三類:
1.泛慮症:指患者長期莫名其妙的擔心,似乎害怕什麼事,可是又說不上來。
2.★恐怖症:指患者對於毫無危險的情境或事物,會持續且不合理的懼怕,以致妨礙其日常生活,進而造成焦慮不安,患者常想辦法逃避其所害怕的對象。
3.★強迫症:不合理的思會不斷重複出現,自己無法控制。(91選擇)\

五、遊蕩性焦慮:患者常回憶不愉快的往事,在回憶中心情更加沉重,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徬徨,泛慮症患者所焦慮的事物游移不定,因此又稱為遊蕩性焦慮。
六、幽閉恐怖症:對狹窄空間的恐懼。(91選副)
七、強迫症包括:1.強迫性思想:指患者無法控制自己的心思意念。 2.強迫性行為:指患者不由 自主地重複做某些行為。【★不斷檢查門窗、關心門有無關上(89選副)】
八、焦慮症的原因: 1. 生物因素   2. 學習因素   3. 認知因素   4. 人格因素    5. 壓力
九、體化症:係指個體的身體覺得不舒服,可是毫無生理機能的病因,也不是假裝有病。

分為三類:
1.身體不適症:患者身體不舒服,係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女性居多。
2.★轉化症:指心理上的問題,轉化為生理疾病的現象,又稱為「歇斯底里」(91選擇)
3.慮病症:指患者經常擔心自己罹患重病。

十、體化症的病因:1. 認知因素   2. 人格因素   3. 生病的感受
十一、★解離症:指案主將痛苦的記憶,從意識中脫離出去,藉以防衛自己,避免產生焦慮,但卻因而導致自我功能解體,進而產生心理失常的現象。
十二、常見的解離症有:
  1.解離健忘症:突然間喪失某方面的記憶,尤其是與自己過去生活有關的重要資訊,如自己的姓名、住址、父母親姓、家裡電話等,這記憶力的喪失,可能是由車禍受傷、遭受重大打擊,或對自己家人極端不滿所造成的。
2.解離迷遊症:指患者不但喪失記憶,而且到處走動卻找不到自己的家。
3.★多重人格:指患者同時具有二個以上的不同人格特質在不同的時空,出現不同的人格特質。

十三、情感失常:長期情緒非常低落、哀傷沮喪、意志消沈、萬念俱灰、對生活與工作失去興趣,或情緒極端興奮,影響日常生活。
十四、情感症依症狀不同,可以分為:
1.★憂鬱症(又稱為抑鬱症):★憂鬱症患者企圖自殺的比率,為正常人的25倍。(91選、89選副)
2.★躁鬱症:又稱為兩極化情感症,也就是有時候極端狂躁,有時候則極端憂鬱。
★狂躁與憂鬱呈週期性循環,發病率則以20至29歲之間為高峰期。
十五、情感症的病因:1. 基因缺陷   2. 神經化學因素   3. 認知因素
十六、精神分裂症:屬於最嚴重的精神異常,俗稱「精神病」。患者已喪失自主生活的能力,通常必須住院治療。他們心神喪失,無法控制情緒,缺乏與他人社交及工作的能力。25至35歲之間達最高峰。
十七、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 1. 思想紊亂  2. 知覺扭曲 3. 脫離現實 4. 妄想與幻覺 5. 情緒錯亂 6. 動作古怪
十八、妄想:精神分裂患者,常有不合乎邏輯與事實的思想或觀念,這種現象稱為妄想。
十九、★妄想症分為六種:
  1. 誇大妄想  2. 迫害妄想  3. 支配妄想  4. 關聯妄想   5. 嫉妒妄想
6. ★幻覺:指在毫無事實根據的情形之下,產生無中生有的感覺。以聽幻覺居多。
二十、精神分裂症的類型:
1.妄想型:患者相信許多敵人埋伏在身邊,懷疑有人監視或跟蹤他,沒有一個親人是可靠的。
2.僵直型:患者極端退縮,他們會無端擺出無意義的姿勢,長達數小時之久,然後又大肆活動。
3.紊亂型:患者常有糊里糊塗、不著邊際的行為,有時莫名其妙放聲大哭、掉眼淚或大笑,常伴隨出現幻覺與妄想,以年輕人居多。
4.未分化型:指患者明顯具有前述精神分裂症的一般症狀,但是不容易歸到那一個類別。
二十一、精神分裂症的原因:1. 遺傳因素   2. 大腦內部神經化學物質不平衡   3. 心理因素
二十二、人格異常:是指異於正常人的性格。患者的偏差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不會為自己不良素行感到難過,甚至無罪惡感,又稱為「性格異常」。
二十三、★人格異常的類型: (91問答)
1.★反社會人格:係指行為違反社會法律規範,具有傷害他人而不感到愧疚的性格(91解釋副)
2.妄想型人格:係指對人、事物存有高度猜疑心,不信任別人且隨時防範他人,對任何事物過分敏感或輕視別人,常將錯誤歸咎他人,對任何人沒有情感,以及常懷恨他人的性格。
3.戲劇型人格:指具有喜歡他人注意與讚賞、行為表幼稚、情緒非常不穩定、以自我為中心,對事情容易厭煩、常為芝麻小事過分興奮等性格。
4.自戀型人格:具有誇大自我能力與成就、待人傲慢、自我陶醉、孤芳自賞、炫耀自己以及不理會別人等性格。
5.邊緣型人格:情緒極不穩定、挫折容忍力低、行為怪異變化多端、無法與人建立良好關係、行為衝動鹵莽和易怒等性格。
二十四、性心理異常:是指個體在性行為表現上,明顯與正常人不同的現象。
二十五、性心理異常包括:
1.性變態:是指個人不經由正常的性行為,來尋求性滿足。
2.亂倫:是指與近親發生性關係,這是違反人倫的一種性行為。
3.強暴:以威脅或強制的手段,迫使異性接受性行為。大都社會地位低,無正當職業,25歲居多。
二十六、★性變態可分為以下九類:1. 暴露症   2. 戀物癖   3. 異裝症  4. 偷窺症  5. 性虐待症   6. 性被虐症  7. 戀童症   8. 戀獸症   9. 摸擦症


第十五章 心理治療
一、心理治療:是指由受過理學專業訓練的人員,以臨床心理學的方法,診斷與治療心理異常者的技術。
二、心理法療的種類:
1.領悟治療:旨在協助案主,徹底領悟自己的思想、情緒、動機、行為以及心理防衛機制,使內心深處的苦楚得到釋放,進而使案主的心理健全發展。
2.行為治療:應用學習心理學的原理,治療案主的不良適應行為。
3.折衷取向治療:採取兩個以上學派方法的優點,靈活運用,以期收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三、領悟治療法包括:1.心理分析治療   2.案主中心治療   3.認知治療   4.團體治療
四、心理分析治療法:佛洛伊德首創,旨在揭露案主潛意識的衝突、動機與心理防衛機制,徹底斬除其幼年時代的心理創傷。
五、心理分析治療步驟:1.自由聯想
   2.夢的解析:指心理分析師依據案主的夢境,解析作夢內容的潛在涵義。
   3.抗拒分析
   4. ★移情分析:案主接受心理分析的過程中,有可能將其童年關係密切的人物、愛與恨的情感,轉移到分析師身 

上,這種現象稱為移情。
5. ★闡釋:心理分析的最後一個步驟,心理分析師根據案主自由聯想、作夢的主題、抗拒以及移情等資料,向案主剖析這些行為的深層意義。

六、移情分為兩類:
1.正移情:指案主將潛藏在內心深處,對別人的愛意轉到分析師身上。
2.負移情:指案主將隱藏在內心深處,對別人的恨怒轉移到分析身上。

七、移情分析:心理分析師對案主移情行為的分析。

八、新心理分析治療法:重視案主意識層面的問題,分析師與案主面對面溝通,以案主當前的問題與生活經驗、社會人際關係等,作為心理分析的重點。

九、案主中心治療法:又稱當事人中心治療,羅吉斯倡導。強調治療者對案主的支持和鼓勵,幫助案主重視自己的感受與尊嚴,使案主重建正確的自我觀念。
十、★案主中心治療法強調:治療師的主要任務在引導案主洞察自己的問題,而不對患者的心理問題作任何解釋或建議,因此又稱為「非指導式心理治療」。
十一、★案主中心治療法治療師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89簡答)
  1. 真誠   2. 無條件積極關注
  3. 同理心:係指治療師在傾聽案主自我陳述之後,在案主的立場,設身處地的去體會案主的內心世界,讓案主感受到治療師真正了解他的苦衷。
十二、認知治療法:治療師藉解說和指導的方式,協助案主改正對人、事不合理的思想與觀念,經由領悟和認知結構的重新整合,達到心理治療的效果。
十三、★理情治療簡稱「RET」,由美國心理學家艾理斯首創。(91、89選副)
十四、理情治療法的人格理論:又稱為A-B-C-D-E-F理論
  A:代表發生的事件      B:代表個人對事件所持的信念   C:代表由信念所引起的情緒後果
  D:代表對信念的駁斥    E:代表駁斥之後產生的效果     F:代表新的情感
RET的人格結構模式 (如下圖) p 443
A B C
發生的事件 → 對事件的信念 → 由信念引起的情緒後果

D E F
對信念的駁斥 → 產生諮商 → 產生新的情感治療的效果
十五、艾理斯在許多人的心理失常係來自非理性的心思意念。一般人常具有的非理性信念,有11種(p444)。
十六、理情治療的目的:在指導案主將非理性的思考轉變成理性思考,使困擾的情緒得到紓解。
十七、團體治療法:由治療師引導案主相互激勵、互相觀摩學習的方式,達成改正自己偏差行為的一種治療方法。★通常以八人較為理想。(91選副)
十八、行為治療:應用學習心理學的原理,治療案主的不良適應行為。
十九、常用的行為治療法:
1.系統減敏感法:係由南非心理學者「歐爾培」所倡導。利用反制約與交互抑制的原理,使案主的恐懼或焦慮等異常行為,逐漸成為正常的行為。
2.嫌惡治療法:係利用使案主厭惡的刺激,來改變其不良適應行為的治療法。
3.代幣法:指當案主表現適當行為時,就給予替代錢幣的物品,累積到一定數量時,可向治療師換取自己所期望的東西,或享有特殊的權利,藉以養成案主良好的適應行為。

★代幣法屬於行為治療。(89選副)
4.隔離法:將行為偏差的案主,暫時與他人隔離,使其產生不愉快的經驗,藉以減弱或消除偏差行為。
5.刺激飽足法:係對案主提供許多其所需要的東西,使其對過多的增強物失去吸引力,進而改正偏差行為。
6.★洪水法:對案主呈其最感到恐懼的刺激,藉以降低對恐懼事物的敏感度。
7.爆炸法:在案主沒有心理準備的情形下,突然呈現其最恐懼的刺激,當其能克服這個刺激物之後,對恐懼刺激的敏感程度自然降低。
8.社會技巧:係以教導和訓練方法,協助案主學習人際溝通與社交技巧,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自我肯定訓練:旨在增進個人自我果敢、自在以及果斷的行為。
行為塑造:將社會技巧或自我肯定分解成幾部分,依序逐一練習,最後從頭到尾連貫起來。
9.★行為契約法:是由治療師與案主協商,將案主預期達成的新行為當作目標,彼此簽定契約。
10.自我管理:是由治療師協助案主,自動自發地自我約束、管理不良適應的行為,進而收到治療的效果。
11.★生理回饋法:是利用儀器傳達身體功能訊息,增進案主控制生理活動歷程的行為治療法。
二十、常用的折衷取向治療法:
1.完形治療:由「皮爾斯」倡導,源自存在哲學,重視人存在的價值、主觀經驗與自我成長,認為個人的感覺、知覺、思考與情感是整體的,要了解一個人必須身歷其境。
2.★現實治療:由美國心理學者「葛拉瑟」創始(89選擇)。
以理性實在主義哲學為基礎,強調人類行為必須合乎理性,同時與現實環境相結合,教導案主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遵守社會的規範。(91解副)
3.★存在治療法與意義治療的基本概念: (91問答副)
  1.自我統整,有助於發現自我的價值和意義。
  2.人是自由意志的動物,人有選擇自己未來的權利,但是選擇之後,應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3.人存在必須做自己的主人,才有真正的意義。  4.人生的價值,在於過著有意義的生活。
  5.心靈空虛、生活沒有意義,是造成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4.★溝通分析法:又稱為交流分析,由加拿大心理學者「柏尼」所創始。(91選副)
認為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表達自我情感、作理性的決定,人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才能解決自己的困難問題。
二十一、溝通分析將人格的自我狀態分為三個類型:
  1.父母自我狀態:係認同父母的態度、價值觀,形成命令、訓誡及專斷的特質。
  2.成人自我狀態:係學習成人現實、理性的態度,所產生的人格特質。
  3.兒童自我狀態:係指保留兒童時期不成熟、幼稚及衝動的性格。
二十二、溝通分析治療的目標:旨在協助案主發現自己的優缺點,重塑健全的自我,使案主能與他人有效溝通,成為一個適應良好的人。
★ 第四節不列入考試範圍
第十六章 社會行為
一、社會知覺:係指個人對人、事、物的認識、了解或判斷。
二、★人際知覺:對人的知覺,它是社會知覺研究的焦點。
三、影響吾人對他人印象的因素:

1.對方的相貌
   2.刻板印象:個人對某特定的刻板印象,是由長期生活經驗中累積而來。
   3.情境因素
   4.個人因素
   5.初始效應是指自己對他人的全部印象,先接受到對方資訊的部分影響較大,後來接受到對方資訊的部分影響較小,這種先入為主的心理現象。
6.★月暈效應:是指將對方的印象,產生誇大不實的現象。(對人的印象,以偏蓋全的心理現象) 。(91、89選副)
四、歸因:個人對自己或別人行為發生的原因,所作的推論或解釋。
五、社會心理學者「海德」,將歸因分為兩類:
   1.內在歸因:將個人行為歸因於能力、特質、性向和情感等。
   2.★外在歸因:將個人行為解釋為情境或環境的因素。
六、社會心理學者「凱利」認為一般人在推論別人的行為時,通常有三個特性: 1. 一致性   2. 特殊性 3. 共同性
七、在高一致性、低特殊性、低共同性之下,個人傾向「內在歸因」。當在一致性、特殊性才及共

同性均高的情境之下,個人容易作「外在歸因」。
八、常見的歸因誤差: 1. 當事人與觀察者的誤差   2. 心理防衛歸因誤差    3. 自我歸因誤差
九、★心理防衛歸因:將他人的不幸遭遇,歸因於個人的不是,以避免自己遭遇同樣不幸的歸因現象。
十、★偏見:是指對某些人、事、物所持有的負面態度,通常以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方面偏見居多。
十一、★產生偏見的原因: (89問答副)1. 團體內衝突   2. 團體間壁壘分明   3. 社會學習   4. 刻板印象
十二、★消除偏見的方法: (89問答副) 1. 直接接觸   2. 包容對方   3. 打破團體間界限
十三、人際吸引:人與人之間彼此相互欣賞、愛慕與關注的心理好感。
十四、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1.接近效應:個人與活動空間相近的人,由於接觸頻繁,容易由相識產生感情的現象。
2.身體外貌的魅力
3.相似性:物與類聚、惺惺相惜,都說明性質相近的人相互吸引。
4.互補性:個人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或缺陷,因而對自身所缺而對方所長的人,產生示好的心理傾向。(藉他人優點來彌補自己的短處)
十五、★愛情三角論:史騰柏格教授提倡,將愛情分為熱情、親密以及承諾等三個層面。唯有三者兼備,合而為一,才是圓滿的愛情。親密與承諾是預測情侶維持關係的指標。
十六、態度:是指個人對人、事、物的思想與判斷。
十七、★態度包含三種成分:1. 認知成分    2. 情感成分    3. 行為成分
十八、說服過程包括四個基本因素:1. 訊息來源  2. 訊息內容  3. 傳播訊息的工具  4. 接收者
十九、單向論點:傳播訊息內容採正面的論點。★對教育程度低者比較有效。
二十、雙向論點:採正反兩面的論點。對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較有效。
二十一、★態度平衡理論:「海德」提出。該理論假設當事人、他人以及態度事物這三者中任何兩個有正或負的關係,三者相乘的結果是正的(+),則表示態度平衡。
二十二、★認知失調理論:「費斯汀格」提出。兩個兩相關的認知彼此不協調時,個人產生緊張不安的驅力,促使自己改變態度,方能使認知達到和諧的狀態。
二十三、★自我知覺理論:「邊姆」提出。主張個人由自己的行為,來推論自己的態度。
二十四、★從眾是指個人在社會壓力下,棄守己見而與團體成員表相同的行為。
二十五、★順從:是指個人在社會壓力之下,為了自身利益或避免受到懲罰,而屈從於他人的行為,也就是口服心不服。(91選副)
二十六、服從:是指擁有權利者,以權威命令他人完全服從,假如有所不從必加以處罰。
二十七、助人行為:幫助別人不求回報。★助人也是重要的「利社會行為」。
二十八、影響助人行為有五個重要因素:1. 遺傳基因  2. 社會學習  3. 大眾傳播4. 過去的生活經驗 5. 宗教信仰
二十九、★旁觀者效應:在急難現場人數愈多,伸出援手的人可能愈少。(89選擇)
三十、攻擊與暴力行為的原因:1. 生理因素    2. 攻擊來自挫折    3. 攻擊與暴力來自社會學習
三十一、挫折攻擊假說:個人在生活上難免遭遇挫折,挫折容忍低的人,容易不耐煩、暴力或憤怒,甚至表現攻擊行為。
三十二、團體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1.★社會助長作用:個人在他人出現時,表現異於平常行為的心理現象。
2.社會性偷懶:在需要多人通力合作的情境之下,個人的行為表現比獨自一人時差。
三十三、團體決策:凡是團體性的事務,經由團體中多數成員共同做成的決定,稱為團體決策。
三十四、團體決策最常出現的兩類現象:
1.★團體極化:團體所做的決策不是趨於中庸,而是趨向極端的現象。
2.團體思考:團體事務經所有團員集思決定。
三十五、團體極化分為:
1.冒險偏移:團體成員在討論問題時,假如多數人傾向激進,則他們容易做出冒險的決定。
2.謹慎偏移:假如大多數人傾向保守,容易做出謹慎的決定。
三十六、★腦力激盪法:廣告設計家「歐斯孟」所倡導。(89選擇)
就是藉著團體思考合力解決問題,由團體成員共同想出最好的辦法。
三十七、領袖:在一個團體中,對團體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稱為領導者,又稱為領袖。
三十八、領導:領導者運用其權力,對團體成員的統御過程,稱為領導。
三十九、一個團體領袖產生的原因:
1.偉人論:認為領導者具有超人的能力,領導者能運籌帷幄、扭轉乾坤,也就是英雄造時勢。
2.情境論:認為領導者是由情境因素所造成的,也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3.互動論: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互相影響,如果領導者無法滿足被領導者的期望或需求,領導者可能無力領導,甚至被部屬逼下台。
四十、成功的領導者,至少具有以下的技巧:
   1. 有效溝通    2. 要有遠見   3. 果斷與有膽識   4. 用人唯才   5. 高風亮節
   6. 分層負責    7. 賞罰分明   8. 關懷體恤部屬   9. 以身作則  10. 自我充實
  11. 自我反省   12. 目標明確  13. 為團體人員謀福利。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get&aid=4456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