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信力建:北大“保研门”“大学之道”焉在?
2009/10/29 11:40:34瀏覽333|回應0|推薦1

    北大“保研門”是這樣的:北大經濟學院前不久公佈的保研名單中,某班三年排名倒數第一的韓某和另一個班倒數第二的張某赫然在列。人們很快發現,前十名中尚卻有未進入名單;兩位公子的背景和過往也很快被挖掘出來,均是北方大省的官員子弟。三年前保送進了北大,現在保送讀研,估計將一直保送下去。爆料文對此用了“駭人聽聞”四個字。
    據平媒報導,北大相關部門的答復頗為有趣:1、保研有理,符合規定;2、保研資格不全看學業,也看工作表現;3、學生成績單拒絕公佈,因為屬於“隱私”。這樣的回復當然不能令人滿意。然而更甚的是,短短幾天,相文的貼子在各大論壇均被刪除,連很多個人博客的相關文章也消失無蹤。線民們當然能夠猜到發生了什麼事。其實大家不過要求一個真相,等待一個正面回復,至於嗎?北大是誰家關起門來搞的作坊嗎?
     說到這裏,明知犯禁也忍不住感歎:這個神奇的國度,這個號稱數千年教育傳統的文明之邦,追求“止於至善”的“大學之道”,現在正創造著什麼樣的奇跡,讓人無語,讓聖人先師也會掩面,從此不問斯文。很可惜,北大上百年的基業,響噹噹的金漆招牌,不免日益黯淡無光,淪落在官與商、錢與權、名與利的相互追逐當中,令國人不忍卒睹。
    “保研門”表面上是教育資源之爭,但一些基本觀念有必要反復討論。
    第一,學生的學業表現屬於個人隱私還是公開資料?學業成績公開,有助於形成良性競爭,鼓勵進步。這是從小到大的常識。北京去年舉辦了一屆奧運,不知道有沒有發生這樣的保護隱私的案例,不公佈成績就宣佈冠亞軍的。什麼時候這個國家尊重隱私到這種地步了?非常無稽。更何況,牽涉到公共教育資源的分配,籍口保護隱私,並不能說明其正當性。
    第二,保研資格判定是學業優先、表現優先,抑或傳說中的家世優先?研究生資源也是稀缺性的教育資源,尤其本科擴招以後,一個學校的學術力量更加向碩、博研究生等高端集中。相較之下,本科可歸入強化的基礎教育,研究生則必須有清晰的研究方向和專業目標,沒有扎實的基礎根本無法完成。讀研,當然首要注重學業,否則讀了能做什麼呢,難道僅僅為了拿文憑鍍金?
    第三、保研資格的考核標準、程式應由誰主導?所謂“學工保送”,即由學工部和團委等對學生評估後推薦保送,這本來屬於綜合素質評估的一部分,沒必要爭論。但如果在學業不合格的情況下仍然保研,就變成了行政單方面主導,學術缺位,嚴重干預了教學取捨。牽涉具體利益,程式公開也是必要的措施。這已經是保證一所高校良性運作的最底線了,很顯然,北大經濟學院沒有守住這個底線。
    高校資源暗箱操作的不法,行政把持學術資源分配的不當,院方強詞奪理蔑視公義,說不上哪樣更令人失望。不過,這些已經足以勾勒出現今高等教育最陰暗的一面。中國高校學術腐敗天下皆知,暗箱操作和灰色交易並不少見,北大“保研門”並非孤立個案,但稱得上十分惡劣。它反映出大學在公共價值的取向上已經發生了嚴重偏差。
    現代大學體系的形成從學術獨立開始,無論是官本體制還是學術為本,都必須基於程式公開的原則,辦學對公眾負責,對自己負責。北大創辦上百年,從沒有因為接收官僚子弟受人唾棄,因為北大的管理者們,從來不敢淩駕於學術之上,不敢明目張膽地強姦公眾意志。而自古以來,除了皇室子弟專享的太學以及西方中世紀的神學院,沒有哪一所學府能夠關起門來辦成私學,公然毀滅自己的社會形象。無論誰在管理誰在投資,大學始終都是公共機構,它的資產屬於國家國民所有,它的運作必須在公眾監督之下,否則便是自絕生路。
     大學是孕育文明和發展的場所,寄託了社會的希望,只有公平公正透明,堅守學術良知,才讓社會安心放心。北大身處高校頂端,一舉一動都會被加倍放大,因而更應該公正處理每一次教育資源的分配,謹慎對待每一次公眾質疑。然而,沒有平等委員會、沒有廉政公署、沒有教授治校,沒有公共管理機制,中國高校能不能實現自新自省自救?中國的法律之光,反腐之風,能不能照進高教校園?現在看來,北大真不是一個好榜樣。

  ——本文於20091028發表于《廣州日報》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fengblog&aid=3447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