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10 16:33:04瀏覽417|回應1|推薦1 | |
這是本月10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標題。震撼人心的不只是反問的標題,還有一副更具視覺衝力的畫面,熊貓正給軟癟癟的地球打氣。顯然,熊貓是中國最形象的象徵,軟塌塌的地球則意味著處於深度金融危機的全球經濟。打氣,則昭示著中國拯救地球。 看得出,《時代》週刊表現出了其一貫富有感染力的寫作方法,從普通中國人豪氣購買通用汽車開始,一方面說明中國的消費力旺盛,另一方面則在證明中國人成為在美宣告破產的通用老牌的救世主。所謂對通用這樣的跨國企業而言,中國不是未來,而是“現在”。然後以近期中美官方的良性互動展開,甚至提到了中國G2共治,認為美國的全球地位正在讓位於中國,“它迄今為止的成功,可能也會鼓勵其他發展中國家採取中國式的發展道路。” 雖然《時代》週刊也認為中國存在著經濟規模較小、企業盈利萎縮、信貸氾濫等等挑戰,但其對中國不吝讚美之辭,似乎給予全球這樣的印象,中國就是世界的救世主。那個綴在後面的問號,不過是起深化肯定的修辭之意。 相較於西方主流媒體一貫的陰謀化解讀和偏見式的挑剔和看衰,這種對華的溢美之辭同樣值得警惕。當然,世界主流媒體對華正面而且高度的評價,一方面驗證了中國軟硬實力的確實走強,另一方面也說明全球媒體審視中國的視野少了偏狹多了客觀。但與此同時,中國更應充分清醒,不要為西方主流媒體的捧殺飄飄然和麻痹。棒殺好躲,捧殺難逃,切忌中了人家的溫柔一刀。 事實證明,中國經濟絕非金融危機的避風港,而是深陷其中的受害者。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對外貿易上半年疲憊不堪,1-6月出口同比下降21.8%。更尷尬的是,中國海量的外匯儲備(2.1萬億美元),缺乏更為有效的增值手段,主要靠增持美國國債,形成了既憂國債安全又不得不為美國“新政”埋單的無奈中。這種利益攸關,或者說和美國捆綁在一起的“G2”關係,其實並非中美兩強共治全球,而是為美國所困共度時艱。簡言之,美國離不開中國的外儲奧援,中國則是被動應付。所以,正如首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奧巴馬對中國代表高調接待和殷勤致意一樣,《時代》週刊對華的不吝讚美,其實都是利用中國的現實策略之舉。 必須指出,這裏的“利用”絕非貶義,因為國際關係畢竟是利益博弈關係。為了本國核心利益,好話說盡的外交辭令也好,咄咄逼人的外交嚴逼也罷,甚至激烈的制裁或連橫合縱的遏制以及戰爭手段,都不過是外交博弈的手腕而已。 明晰了這些,再審視《時代》週刊提出的“中國拯救全球”的命題,中國人就很釋然了。在當前語境下,以中國的實力或只能自救,至多承擔其和自己實力相稱的國際責任。也正因為如此,在金融危機時代以來的各種多邊峰會上,中國領導人既反對G2中美共治的說法,也從來沒有拯救世界的承諾。中國言行所及,皆是全球合作,共度危機。 至於中國擴大投資、啟動內需市場的做法,恰恰折射中國因金融危機所致外貿疲軟而不得已而為之的自救手段。更要者,雖然中國經濟上半年的增長率達到7.1%,年度保8的目標足以實現。但是,中國經濟是靠信貸放寬和大量投資獲得的,房市和股市面臨著新一輪泡沫的風險。即如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認為,不斷飆升的投資對2009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空前的88%,是過去10年43%均值的兩倍。中國經濟面臨著進一步的宏調才能得以健康穩定發展。也如《時代》週刊所言,中國經濟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以及經濟規模較小。在此情勢下,讓中國擔負起拯救世界之責,恐怕是難以承受之重。 而且,中國資本市場的泡沫化態勢,很大程度上是由國際遊資趁火打劫和推波助瀾。據統計,二季度我國外儲在出口疲軟的情勢下陡增1700億美元,是第一季度的23倍。這些熱錢不會傻到投放到中國的實體經濟和民生方面,只能是施放到流動性強而又可謀高額利潤的房市和股市上。尤其股市,更符合熱錢快進快出的本性,而這一進一出,就會使市場從泡沫喧騰到極度深寒。如果真要中國拯救全球,國際金融投機大鱷也不要趁此添亂。 更要者,《時代》對中國的溢美,依然存乎經濟層面之上,即對中國硬實力的推崇。而西方國家對華之偏見,著重於意識形態之上的軟實力。如果僅僅承認中國的硬實力,而不認可中國的軟實力。這種溢美也是有瑕疵的,只會造成更多的貿易衝突。不要忘了,至今,美國尚未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對華高端技術產品出口依然設限。讓一個從美歐強國夾縫中剛剛起步的經濟大國去拯救全球,意味著擁有全球性的實力和責任。就此而論,只有美國堪當其任。《時代》週刊拱中國上位,看來是選錯了物件。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