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林泉忠:兩岸美國觀之異同
2009/07/23 17:06:37瀏覽526|回應1|推薦4

〈本文為大中華地區民調系列之五,刊載於《世界民意平台》及《港大民意網站》,作者林泉忠為該世界民意研究合作計劃(WorldPublicOpinion.org,簡稱WPO)特約評論員。請看完全文,再作評論。香港大學網站http://hkupop.hku.hk/chinese/release/release661.html

     後冷戰時代的美國雖然因蘇聯的瓦解而繼續穩坐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的寶座,然而從九十年代初干預前南斯拉夫問題而被譏為「世界警察」,到強勢發動伊拉克戰爭而被冠上「單邊主義」,十幾年來美國在國際社會的聲譽每況愈下。

    不過,自從今年白宮的主人換上奧巴馬後,國際社會不約而同地對奧巴馬寄予正面的期待,美國的國際聲譽可望有所扭轉。這種氛圍也反映在這次跨國民調的結果上,大中華地區也不例外。

    檢視兩岸分別進行的調查結果,最值得關注的是:兩岸對美國的整體印象與認知存在明顯的差距。

     在被問到「你認為美國對世界的影響主要是正面還是負面?」時,大陸有百分之三十二的受訪者認爲「主要是正面的」,而回答「主要是負面的」則有百分之四十一。這組數據與在台灣的調查正好相反:認爲「主要是正面的」有百分之六十五,而回答「主要是負面的」則只有百分之十五。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是否認同美國處理氣候變化手法的問題上,而在是否認同美國尊重人權的問題上,兩岸表示認同的差距也高達三十七個百分點。

    兩岸人民在「美國觀」上的分歧,觀察其背景,筆者以爲有三點值得留意。

    其一,美國與北京、美國與台北的微妙關係。儘管一九七八年美國捨棄台灣而與大陸建交,但在「台灣關係法」的框架下,美國仍是台灣最能倚重、關係最爲特殊而密切的合作夥伴。反觀大陸與美國的關係,受過去冷戰思維與價值觀的影響,三十年來起伏不定。

    其二,兩岸對「自由」與「民主」認知的分歧。儘管在對美國外交政策也有不認同的時候,但是美國國内制度在彰顯自由與民主的價值上一直都得到台灣社會的高度肯定,尤其是在九十年代台灣政治走向民主化之後。另一方面,相對而言,大陸至今仍未對自由與民主展示清晰的肯定態度,有所保留。

    其三,受民族主義的影響。台灣社會對民族主義的態度,儘管在九十年代也經歷過曲折的道路,經過了民主政治的洗禮,如今已有了較爲冷靜的思考。反觀大陸過去三十年來,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以來,從上而下的愛國主義教育雷厲風行。同時,從《中國可以說不》到《中國不高興》,中國社會興起的「愛國主義」浪潮一波又一波。在此時空下,對中國屢多批評的美國自然成爲頭號的「假想敵」。

 

              林泉忠 二零零九年七月二十三日完稿於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1014

 

〈參考資料〉

 

1:世界民研計劃由美國馬里蘭大學之國際政策態度研究計劃(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Policy Attitude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發起及統籌,現有超過20個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中心共同參與,當中包括香港、澳門、大陸及台灣(合稱為大中華地區)。港大民研計劃除了負責執行香港地區的調查外,還會負責設計和管理世界民研計劃的中文網頁,網址為http://wpo.hkpop.hk,可以透過《港大民意網站》登入,網址為http://hkupop.hku.hk。此外,港大民研計劃亦負責協調大中華地區的民調工作,以及跟隨世界民研計劃的節奏,定期發放有關計劃的中文公報。

2:中國大陸的調查以或然性抽樣的方式訪問安徽, 河北, 黑龍江, 湖北, 江蘇, 山西, 上海, 四川和雲南省有家用電話,居住在城市或郊區的用戶—代表約六成中國人口。訪問樣本四成居住在郊區,六成居住在城市 (郊區住戶組成約55%的人口)

 

(資料來自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200978日發佈的新聞公報資料)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fengblog&aid=3160445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太可笑了
2009/07/27 11:13

 騙誰啊

臺灣沒有民族主義?

那麼多人一天到晚在叫「愛臺灣」,還說沒有民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