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毛麗:CHAIWAN崛起,美國不再“硬碰硬”
2009/07/21 13:39:15瀏覽542|回應0|推薦2

兩岸經濟聯合後的中國效應 毛麗

海峽兩岸已邁向制度化的經貿合作。

韓國媒體將海峽兩岸經濟聯合體稱為 Chaiwan ,英語中沒有這個辭彙,是他們自創這個複合詞,以形容海峽兩岸聯手的效應;對立變互利後的“兇猛”。

台海兩岸的紛爭本是國共內戰的延續,按理應屬於內政問題,外國不應該介入,但自 1950 年韓戰爆發,美國派第 7 艦隊協防臺灣;簽訂協防條約後,美國在海峽兩岸關係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基於美國本身的戰略及經濟利益,美國一方面與中國先後簽訂“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及有關軍售的“八一七”公報,承認“中國只有一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北京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同時又由美國國會通過“臺灣關係法”,承諾繼續供應臺灣自衛武器,確保臺灣的安全,不允許海峽兩岸任何一方,改變由美方界定的現狀,無形中使兩岸分裂長期化。

1979 年前,兩岸處於軍事對持狀態,經貿交流與人員往來完全斷絕。 1979 年 1 月,大陸人代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 9 點政策, 1987 年 7 月臺北宣佈解除戒嚴,允許臺灣居民到大陸旅遊探親,兩岸僵局開始解凍。

1997 年年底,三萬多家台商到大陸,協定投資金額達 300 逾億美元。 5 年前即 2004 年,臺灣對大陸進出口貿易已達 280 億美元,占臺灣總出口 34% ,占臺灣國內生產總值( GDP ) 17.4% 。如沒有對大陸貿易出超,臺灣 10% 以上的人失業,外匯存底早就耗竭。對大陸的出口貿易,在當時就已成為臺灣經濟的重要支柱。

近年;隨著兩岸經濟進一步融合,政治上的對立日益化解,兩岸資源、人才相互配合,政策走對方向,兩岸沒有戰爭,和平共榮雙贏,中國人的時代自然到來了!

當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時,西方不得不對“中國人”從新認定。美國再也不敢和中國硬碰硬,很多國家寄望中國能重塑全球經濟新秩序。

著名的美國華盛頓郵報在 5 月 13 日,以“美國人瞪大眼問;現在的中國算老幾?”為標題發表文章。文章說,雖然傳統思維不允許美國人改變看法,但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深,美國人不得不承認,中國這個新興強權要麼加入到已有的世界秩序中,要麼重建。中國不可避免成為美國第一號戰略競爭對手。

知名漢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是一位中國通,他對中國過去的三十年,尤其是經濟改革的成就予以充分的肯定。這位多年尖銳批評中共的學者說,中國是朝民主的方向走了!經濟的開放,給人們更多的自由。可以流動、找工作。個人生活中的選擇越來越多,說話也可以說到某一個界限,學術自由也擴大了。

黎安友認為,中國現在的政治體制已經演變成一種自我調節能力的“韌性專制”。雖然它是專制,但它不是一種僵化的專制,而是一種能夠適應,自我調整,又繼續保持基本專制性質的政權。他說,我參與過亞洲的一個抽樣調查,叫做“亞洲氣壓錶”。在 8 個地方抽樣:大陸、臺灣、香港、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蒙古。

我們發現,中國人認為自己的制度比較民主,他們也很支持政府,不認為一黨制、專制可以使他們不喜歡這個政權。中國人接受現在政權的程度比日本和臺灣都高。中國老百姓認為,腐敗;主要是地方的問題而不是中央的問題。雖然收入差距拉大,但平均收入提高了,最貧困的人口減少了,可以說經濟改革是成功的。

如何處理動亂?黎安友說,西方認為可行的做法是繼續政治改革,給大家更多的言論自由、組党自由。但中國不這麼看,他們要走的路是法制,讓百姓可以上訪、告狀,用法律解決問題。給老百姓更多的“安全閥”;出氣的地方,組黨是危險的,這是個底線。

中國政府給“弱勢群體”以照顧,慢慢建立一個社會福利制度。西方可能在一些特別方面會採用中國的做法,比如現在西方資本主義政府也更多介入市場,但黎安友不認為,西方控制市場方面能達到中國政府的程度。

黎安友 教授能一反常態對中國做這樣的判讀,讓不少人跌破眼鏡。儘管他的觀點並不一定使人認同,但至少說明,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分量。

在 4 月份; G20 倫敦峰會上,中國推出超主權國際貨幣和改變 IMF 的主導權結構兩項要求,雖然中國的要求沒有寫入大會的決議,但中國主導了該次峰會的議題(原議題是:協調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方略),從實際效果看,中國才是 G20 峰會的贏家。

在近日;于義大利舉行的八國集團( G8 )峰會,也是討論經濟問題,該會最重要的議題是:協調發達國家在經濟方面的共同行動。但中國已要求在峰會上討論:新全球儲備貨幣的提議。中國的態度是積極的、正面的。以柔性的、漸進的方式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

冷戰結束以來,嚴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正在全球不斷深化,給社會、政治和經濟嚴重影響。現今;中國和某些國家出現趨向穩定和增長跡象,但大多數國家沒有復蘇的萌芽。

國際體系的轉型,國際格局的多極化、非歐化、民主化的過程充滿著鬥爭、摩擦、反復,中國的擔子好重、好重!

編者注:本文為作者為鳳凰博報《你周刊》撰稿文章。

本期鳳凰博報《你周刊》話題:《CHAIWAN兇猛》,具體請參見地址

http://blog.ifeng.com/dir_cdn/static_special/eyou/chaiwan/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fengblog&aid=315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