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17 15:49:42瀏覽420|回應0|推薦3 | |
近年來,中國漢辦與全球各地大學合作,已開辦了256所孔子學院,其中美國就有53所孔子學院、4所孔子學堂,成為海外推廣中文和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 因為有境外媒體指責中國在海外創辦孔子學院是文化滲透,所以"文化滲透"似乎成了貶義詞,中國國家漢辦主任許琳在接受《僑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軟實力"只是政治家和媒體冠以的概念,實際是語言文化交流。中國希望世界人民能瞭解真正的中國,並非說中國十全十美,也不是要刻意宣傳什麼,或者輸出價值觀。渲染中國文化滲透,有的是擔心,有的是故意,這是沒有根據的。她說:"中國人還沒學會幹這個呢。" 這使我想起一位朋友移民加拿大時的一些際遇,他們一家移民那兒一個月時間,就有三位社區裏的鄰居造訪,他們不約而同地只有一項要求,要給他家的小朋友免費輔導語言。日本的老人想給孩子輔導日語,韓國的朋友想給孩子教韓語,還有一位可能是當地人,要給孩子輔導英語。他們都希望有所"貢獻",要表達一份愛心與關懷,但這種愛心與關懷背後,無疑卻有著文化本位主義的價值理念。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母語能為眾多的人接受,希望自己在傳授母語過程中得到尊重,體現自我價值。這種文化傳播或母語傳播,是一種本能,從國家戰略到個人需要,無不客觀存在。文化傳播具有利己性,同時具有利它性,所以文化與價值的傳播與輸出,是互利而有意義的事情。 文化傳播與價值輸出是光明正大的事情,它不同於政治意識的輸出與政治滲透和干涉。人類的歷史不僅是交流物質價值的歷史,還是交流精神價值的歷史,人類通過物質與文化的交流,逐漸實現了價值共識,對物質的利益屬性與文化的價值屬性有了共同的認知與需要。我們知道,在殖民主義初期,航海而來的西方殖民者甚至可以用普通的玻璃換取土著人的黃金珠寶。在現代人看來,這種交易是一種不平等的交易,而在當時,土著人儘管以黃金為珍貴,但並沒有意識到玻璃製品在當時西方文明不過尋常之物,是資訊不對稱造成了這種不公平的交易行為。它反映的不是價值交易,而是"需要性"交易。因為土著人對玻璃製品有好奇的需要,正是這種需要,使這種交易能夠成立。還是回到文化傳播與價值輸出這樣的話題。 人類的物質資源只能通過交易的方式互換,因為它很難"共用",金戒指只能戴在一個人手指上,但文化的內容與文化中的人文價值,卻可以實現共用。 當古印度僧人到東方文明古國傳教時,我們說,他們是在文化滲透,用他們發現的"價值"來傳播給異域文明,並希望提升人們生活與生命的意義,使人與人之間更和諧。佛教的許多理念與價值觀經過一千多年的傳播,深入人心,並深刻地影響了中華傳統文化。而希伯來文明中的基督教在西元前三四世紀時在古羅馬傳播,最終使強大的古羅馬帝王接受了基督教教義,一種宗教信仰不能征服一個國家,但可以征服一個強大的國王心靈,文化通過"傳遞"而"播種"到對方心靈之中,因而影響整個社會文化生態。 語言文字的教育與傳播是較低層次的文化傳播,或者說僅僅是技術性的文化傳播。文化傳播的高層次傳播是美學意義與價值觀念意義上的傳播,也就是,當我們的文化藝術使異域民族感受到了美,獲得價值理念上的認同或提升,那麼,我們的文化就會成為有影響力的文化,成為深入人心的文化,成為有軟實力的文化。所謂的文化滲透,就是用自己獨有的文化之美、文化價值,去播種到人的心田,使人的心性愉悅和諧。 有價值的物質財富與非物質財富都一樣,無價值的東西,不可能實現傳播,因為別人不接受。有限的價值,有限傳播,無限的價值,無限傳播,這是價值傳播學第一定理,但價值自己不會走路,得有人去傳播去弘揚,向不同觀念的人去解釋普及。孔子學院就是文化橋樑,它不僅要教授中國的語言文字,還要使異域民族感受到中華文化之美,在更高層次上,使世界各民族認識到中華文明中蘊藏的價值,以此實現文化價值共識共用。在對外文化宣傳上,我們不能別人說什麼,我們就否認什麼,我們要看對方說的是不是正確,我們還應該有自己在文化認識上的主體性。 如果我們做得對,做得符合規則,我們就從容地去做。文化與價值的傳播是無罪錯的,有罪錯的,是對他國內政的干涉,譬如用金錢來影響他國政治選舉等,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共守的文明規則。至於文化傳播與價值傳播,它體現的不僅是硬實力,還有軟實力。(來源:《鳳凰週刊》2009年6月15日,作者:吳祚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