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永:“金磚四國”應加強對話與合作
2009/06/16 18:13:07瀏覽393|回應0|推薦1

“金磚四國”首腦 ( 2008 年 7 月 9 日,日本北海道)

        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將於 6 月 16 日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金磚四國”領導人會晤。“金磚四國”外長、財長及領導人近年多次在國際場合會晤,明天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的峰會,是首次正式領導人峰會。

       “金磚四國”( BRIC )這一說法來自於 2001 年 11 月高盛公司發表的一份題為《全球需要更好的經濟之磚》的經濟報告。 BRIC 一詞,是指巴西 (Brazil) 、俄羅斯 (Russia) 、印度 (India) 和中國 (China) 四國,因這四個國家的英文名稱首字母組合而成的“ BRIC ”一詞,其發音與英文中的“磚” (Brick) 一詞相似,故被稱為“金磚四國”。 高盛公司提出“金磚四國”的概念,主要目的是為投資者指明未來最具投資機會的國家或地區。然而,經過幾年的發展,“金磚四國”不再僅僅意味著投資機會,而是作為國際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受到關注。

        2006 年和 2007 年,四國外長在紐約聯合國大會期間舉行兩次會晤。 2008 年 5 月 16 日 ,四國外長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會晤 , 實現外長在聯合國框架之外的首次會晤。會議發表的“聯合公報”強調,“四國開展對話系基於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對解決全球發展領域的緊迫問題有著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對話的前景廣闊”。

        2008 年 7 月 9 日 ,胡錦濤主席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巴西總統盧拉、印度總理辛格在日本北海道出席八國集團( G8 )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期間舉行了非正式簡短會晤並合影(上圖)。

        2008 年 11 月,四國財長在巴西聖保羅借出席二十國集團 (G20) 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之機舉行首次會晤。 2009 年 3 月,四國財長在倫敦 G20 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前舉行第二次會晤,再次就國際經濟形勢及各國應對政策、國際金融機構改革以及 G20 倫敦金融峰會等問題交換看法。兩次會晤均發表了聯合聲明。

        2009 年 5 月底,四國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在莫斯科舉行了首次會議。

       “金磚四國”作為重要的新興市場國家,就國際經濟和發展領域的重大問題交換看法,加強合作,有利於增強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整體聲音和影響,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尤其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大背景下,四國加強對話和合作,不僅對四國有利,也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與利益。四國之間應該緊密協作並在國際舞臺上採取一致態度,以支持國際政治穩定並保證世界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控性。

        四國開展對話與合作符合中國的經濟利益。四國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是主要的商品生產國,而巴西和俄羅斯世界上重要的原料特別是能源供應國。在中國獲取海外資源日益困難的時候,加強和其他三國的合作,對中國有重要的意義。最近中國在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問題上屢屢受挫,巴西和印度出口的鐵礦石對中國就更加有吸引力。中國和俄羅斯一直有廣泛的能源合作。

        四國合作對人民幣國際化有推動作用。四國共同致力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擺脫對美元的依賴。四國最近積極購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債券,呼籲對國際金融機構進行改革,增強新興經濟體的發言權和地位。中國和巴西、俄羅斯建立了貨幣互換機制,同意雙邊貿易使用本幣結算。俄羅斯還明確提出支持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儘管這一過程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四國合作符合中國建立多極化的國際新秩序的外交理念。一方面四國在世界經濟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四國合作可以為新興市場國家發出共同的聲音和利益訴求,會使世界經濟合作將更加趨向多邊主義, 使新興國家在世界經濟體系有更大話語權。另一方面,四國希望通過多邊外交應對國際安全領域的共同挑戰,加強在裁軍、防擴散、防止外空軍備競賽、反對恐怖主義等方面的合作,有利於推動多邊主義的發展。

       當然,由於四國各有利益關切,在協調一致行動方面必然存在一些障礙和阻力。而且這次是各國首腦的首次正式會晤,所以不能期望有太多非常具體的措施和實質性進展。但這將是今後合作的起點,其意義是讓這四個國家之間對話合作的機制正式開始運行。

       如果四國可以在這次峰會形成戰略共識,增強戰略互信,四國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將有廣闊的前景。

鳳凰衛視資訊台《時事辯論會》將辯論這個話題。

直播: 6 月 16 日中午 12:30pm, 重播: 6 月 17 日淩晨 12:30am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fengblog&aid=3048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