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19 21:32:20瀏覽1400|回應1|推薦38 | |
三鶯陶花源 1031010
三鶯陶花源新景點 彩虹風車超吸睛2014年09月08日 10:37葉德正
近日不少民眾發現三鶯陶花源旁,出現一排排彩虹紙風車,隨著風旋轉擺動,賞心悅目。鶯歌公所為活化閒置空地,規畫彩虹風車專區,目前雖未完工,卻已成為不少民眾拍照取景地點,工程預計月底完工,可望成為三鶯陶花源新亮點。
鶯歌公所主秘李立仁表示,三鶯陶花源位於大漢溪、鶯歌溪匯流處形成的新生地,市府多年前將此區轉化成綠地,也規畫自行車道、大型陶瓷公共藝術作品及三鶯藝術村與水上舞臺等。
李立仁表示,陶花源未來預計還會有美術館等建設,目前空窗期,為美化空閒用地,搭配大漢溪特有的強風,由公所設計,委託廠商在藝術村旁草坪上,設置彩虹風車區,要讓來到三鶯新生地的民眾,能有新的拍照景點。
彩虹風車工程上周開始施作,預計9月底完工,但近日已有許多民眾慕名到場觀賞,直呼「好美!」爭相與紙風車拍照。趁著連假來到三鶯陶花源遊玩的林姓民眾表示,他也是來到這裡,才發現有這些彩虹風車,非常驚喜。
也有民眾表示,鶯歌一直在進步,從博物館、特色天橋到越來越美的三鶯陶花源,非常期待彩虹風車完工那天,他會再帶家人前來遊玩。
三鶯陶花源位於新北市鶯歌區南端大漢溪、鶯歌溪匯流處所形成之新生地,新北市政府為致力於改善居民生活品質及都市景觀,投入資源、人力、時間及經費,將此一區塊轉化成新生綠地。面積達32公頃的三鶯陶花源,除了景觀綠地外,並規劃自行車道、大型陶瓷公共藝術作品及三鶯藝術村與水上舞臺,不僅帶給鶯歌地區一個嶄新的面貌,更期望創造徒步遊逛鶯歌的新旅遊方式,享受自然天光、人工流水與藝術展演所結合而成的新型態悠閒自在生活。
新北市鶯歌區「三鶯陶花源」裝置藝術「彩虹風車」,5日完工後成新旅遊景點,上周五鳳凰颱風來襲,拆卸風車葉片防颱,只留地上桿子。區公所經費拮据,颱風過後靠區公所員工陸續自行裝回去,昨天區長洪見文帶領同仁、里長、里幹事卅多人完成最後「拼圖」,1733個風車組成、47公尺長的彩虹風車重新亮相,迎接各地遊客。
大眾交通工具接駁指引
火車:搭乘臺鐵區間車至鶯歌站,經文化路出口後於鶯歌農會旁廊道即可看到三鶯陶花源。
開車:由北二高三鶯交流道下,往鶯歌方向行經三鶯大橋後經文化路右轉館前路,沿路行駛5分鐘即可到達。
步行:從鶯歌陶瓷博物館出發,沿館前路步行約15分鐘即可抵達。
開館時間 週一至週五09:30~17:00 例假日及國定假日09:30~18:00
休館時間 每月第一個星期一(若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隔日休館) 農曆除夕及年初一、選舉日。
連絡方式 電話:02-8678-2277 傳真:02-8678-2275 地址:23942新北市鶯歌區館前路300號
三鶯龍窯橋又稱三鶯景觀橋,是位於臺灣新北市鶯歌區的行人、單車專用的景觀橋,跨越鶯歌溪,連結新北市與桃園縣單車路網,於2013年啟用。仿鶯歌龍窯橋體為龍身造型,橋全長85公尺
三鶯龍窯橋是「淡水河流域跨河 休憩景觀橋三環三線」計畫中的5座行人、單車使用的景觀橋之一,並且配合光雕夜間打燈,成為繼陽光橋之後,新北市第二座人行、單車景觀橋。2012年3月12日開工,2013年1月12日啟用。仿鶯歌龍窯造型,橋體為祥龍獻瑞的龍身,橋的設計概念為「風乘雲,龍吐珠,光成影,陸相連」,全長85公尺,橋寬與高度皆是3.5公尺,隧道內有木雕文字記錄鶯歌二百年以來的歷史。工程費用新台幣六千萬元。
四重月全食 本世紀會有8次【中央社╱台北8日電】2014.10.08 11:34 am
中央氣象局表示,今晚的月全食是屬於四重月全食組合中的第2個,連續4次的四重月全食,21世紀共會出現8次。
月球繞地球公轉,當月球移到地球的影子區內時,造成月面有缺角或隱沒時,稱為月食。
天文站說,平均每年大約會發生兩次月食,月食的種類有月全食、月偏食及半影月食。
地球的影子分為兩個區域,有本影區及半影區,月球全部移入本影區時,因直接照射月面的太陽光全部被地球遮住,造成月面隱沒,就是月全食。
如果只有部分月球在地球本影區,形成月面有缺角的月偏食。
若月球位在地球半影區時,在月球上所見是部分太陽被地球遮擋,在地球上所見的月面並沒有隱沒而是略呈陰暗,稱為半影月食。
天文站說,月食出現的種類沒有特定的順序,偶爾會有連續4次都是月全食的情形,稱為tetrad,中文語意「四重」。
天文站表示,21世紀共會出現8次四重月全食組合,分別是:2003年至2004年、2014年至2015年、2032年至2033年、2043年至2044年、2050年至2051年、2061年至2062年、2072年至2073年、2090年至2091年。
今晚的月全食,是2014年至2015年四重月全食組合中的第2個,第1個是今年4月15日,明年4月4日及9月28日還各1個。
天文站說,當發生月全食時,很難看到原本滿月的月面,但照射包圍在地球周邊大氣層的太陽光,其中藍色光等波長較短的光線,會被地球大氣散射,較長波的紅色光則被折射到地球影子區內的月面上,形成所見的全食月面呈紅銅色。
不過,月全食紅銅色月面的明暗度是會隨著地球大氣的成分而不同,若地球大氣較清澈,較偏橙紅;若大氣中灰塵較多導致大氣較混濁, 使紅色光的穿透量較少,呈現的紅銅色月面會較暗淡。
一次完整的月全食會經歷「半影食始」、「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半影食終」等7個階段。
根據天文站提供的資料,今晚月全食,台灣時間下午4時14分月球逐漸進入地球半影區(半影食始),月面東側因反射太陽光的量開始減少而稍呈黯淡,這時食象不明顯不易辨識,隨著月球越深入地影,明暗的對比才會較明顯。
下午5時15分,月球的東側接觸地球本影,稱為「初虧」,月面東側開始有缺角,之後所見為有缺角的偏食月面,缺角隨時間逐漸向月面的西至西北側擴大。
晚上6時25分,整個月球進入地球本影,月面全食開始,稱為「食既」。 此後的月面雖然全部隱沒在地球本影內,但月面並不會完全看不見,而是呈現暗淡的紅銅色。
晚上6時55分進入「食甚」,是月球最深入地影的時候。全食現象一直維持到晚上7時25分,月球開始離開地球本影為止,稱為「生光」,全食過程歷時將近60分鐘。
晚上7時25分,月面的北偏東側逐漸離開地球本影,離開本影的月面部分被陽光照射而變亮,形成月面有缺角的偏食現象;照亮的月面隨時間向西南側擴大,晚上8時35分,月球全部離開地球本影後,月面恢復圓盤狀,稱為「復圓」。
天文站說,復圓後的月面因部分的直射光仍被地球遮住,所見月面還是稍呈黯淡,尤其最晚離開本影的西南側,明暗對比最明顯;晚上9時35分,月球完全脫離地球的半影區而結束月食(半影食終),全部過程歷時5個小時又21分鐘。
【2014/10/08 中央社】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