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22 05:32:35瀏覽107|回應0|推薦0 | |
治曲蟁言(10)-----絕對不要說,內地學界都如此寫 (按:此文論事實,故請內地看官不要火氣大) 吾人於《『請鬼拿藥單』---從曾永義相信『南詞引正』詐騙團伙的『車手』吳新雷的証明顧堅為真談起》裡談到台灣戲曲界的『聞人』及文學人的曾永義,於論學時對許多引用的戲曲文獻都沒有下考證功夫,文出之後,有曲友表示,不是內地成千上萬本的所謂戲曲學界的學者專家都是這麼拿來就用,成了習慣了嗎,像是敝人所指出的:
看官們,可知內地從一九四九年到七零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極左掛帥,要求要學術擺一邊,政治思想要『紅專』,不要在學術上走上『白專』,不然大小運動整死你。所以內地約有三十年光景,學術水準低下,那些時期出版的各種學術著作,幾乎全不能看,因為水準太差了。即若改革開放,而已失去的學術積累短期也難提昇,成長於早先那個時代的人自身提昇力不足,而只有拿那個時代的著作當楷模,蕭規曹隨之,學術質量未能根本改進。故而改革開放後的八零、九零年代的學術著作,質量低下隨處可見。二十一世紀好些,但學術的進步並未出現在戲曲學界或崑曲界及中國音樂學界。
而反觀海東的此地,在戲曲研究上沒有這些影響學術自由研究的干擾,因此,台灣自身就有應比內地學術先進三十年的本錢。怎能把內地學界,尤其戲曲學界,還延續至今天的做學問不講究考偽,在古籍堆裡找資料為能事抄來抄去,鈎沉找秘本炫眾的下三濫水準當楷模。 但自改革開放以來,台灣大量引入內地末流著作,於是學術態勢丕變。內地著作及那些學人程度低下的,都被台灣此地大捧特捧,像是早先的周貽白就已學術未佳了,到了改革開放後,如王守泰、洛地、周秦、吳新雷、俞為民等學術劣質之徒輩出,台灣戲曲學界的於上世紀九零年代因時際會而開始出現的活寶、學術交際花都捧之不已。其本人及受劣風影響的大批莘莘學子,習非成是,把台灣應有超過內地三十年的學術水準,不但喪失了去,還把內地末流學棍、學渣學些指標人物而人云亦云地捧上天。台灣戲曲學界像是曾永義、洪惟助等領頭羊係掀起此劣風的罪魁,故不能辭其咎,令人痛心疾首。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