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那年,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傳誦一時,被拍成電影
,男主角認為性和愛是兩回事,老愛叫初識的女人「Take off your
clothes」。
同年六月,在泰順街的不知名小巷,混雜著燒臘店、牛肉麵店、和泡
沫紅茶的市井氣味中遺世獨立,一家名叫「布拉格」的咖啡店,悄悄
開張。在優雅的美術燈照耀下,原木地板、鋼琴、櫃台、壁架和桌椅
,閃著安定人心的木質亮光,桌上的鮮花,和牆上的電影海報及圖畫
相映成趣。
是她最先發現這家店的。那時她下班後,晚上在師大外語中心補法文
,下課後老喜歡在附近逛,某晚行經「布拉格」,好奇地進去瞧瞧,
喝了一杯女老闆手工調製的濾泡式咖啡,直誇香醇道地,嚷著要帶我
去品嚐。
邂逅一家店,和認識人一樣,有時要靠緣分。聽她說了這麼久,還是
沒去成「布拉格」。反倒是和她說好,要帶她到真實的布拉格替她慶
生。沒想到一波三折,簽證都辦好了,卻莫名其妙和她吵了一架。
「你自己一個人到歐洲散散心吧。」她丟下這麼一句話,突然變成陌
生人,對我不理不睬。
那時,一道秋颱過境,天氣突然變涼。開始變葉的行道樹,紅得太過
分的夕照,圓得有點病態的中秋月,和滿空涼冰冰的星星,讓失戀的
病毒隨時隨地發作。
觸景傷情。真的是這樣。路上,到處是兩人走過的遺跡;房內,她送
的東西都化成思念的圖騰;共同認識朋友的問候,更具殺傷力,拼命
提醒她的存在。
只好訓練自己當個白癡,像棵植物,毫無感情地生活。任何會讓我想
起她的人事時地物,任何兩人共有的生活習慣,都變成禁忌。
不行,滿腦子仍都是她。最後,還是決定跟著旅行團,到陌生的東歐
自我放逐,以為到了九千公里外的布拉格,就可以徹底擺脫她。
早該知道,思念和距離成正比,離她越遠,越要命地想她。面對莫可
名狀的巨大美景,而她不在,整個布拉格城堡,更顯得寂寞、空洞、
沈重。
她生日那天,導遊安排自由行。我踩著石板道,走遍布拉格的大街小
巷,直到泰恩教堂後巷,累了,席地坐在陰影裡。抬頭仰望澄徹的藍
天,午后的風迎面吹來,夏宇的詩句突然閃進腦海:
跟你的Texwood一樣藍的天
當你走累了席地而坐
在任何一座教堂同樣厚度的
陰影裡
思索著
做一隻輪胎
就必須不停地忘掉路面
是多麼累人的
一件事
是啊,只有不停地忘掉和她走過的路面,我這隻輪胎才有辦法繼續走
下去。
當天傍晚,獨自到教堂後門對面一家餐廳,靠窗用餐。窗前的小陽台
,擺了幾盆盛開的綠葉紅花,氣氛很好。店內的牆壁上,掛滿各式停
擺的古董鐘。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家店的生菜沙拉分量超多,是用水彩寫生用的那
種大盤子裝的,鮮紅的蕃茄多得快滿出來。
在泰恩教堂的巨大陰影邊緣,大口嚼著生菜,配上鮮美的主菜清蒸鱒
魚,沉溺在哀傷的甜蜜往事,能這樣有感覺地活著,也很不錯。
一年後,台灣發生百年罕見的大地震,我臨時被派去災區採訪。山崩
地裂、斷垣殘壁、哀鴻遍野。中秋節那天回來,同事問我災區情況,
一時無法想出更好的形容詞。
更不可思議的是,過一會兒,我聽到電視新聞好像不斷唸出我的名字
。原來,和我同名的六歲男童,被困在倒塌的大樓八十七個小時後,
奇蹟獲救。透過現場轉播,救難隊長抱出小弟弟,災變現場歡聲雷動
。
回報社發稿,幾架開著的電視,記者平均十秒鐘就每唸一次我的名字
。所有同事聽到,都不約而同轉頭「恭喜」我,好像我真的撿回一條
命。
忽然想起,今天是她生日,還有去年同一天我到過的那家布拉格餐廳
。
好奇妙,在她生日當天,彷彿另一個我歷劫重生。
活著,真好。下班後,很想打電話告訴她,順便祝她生日快樂。
還是忍了下來,到台北的「布拉格」,替她,也替另一個我慶生。
剛目睹過災區的死別,走進溫暖的「布拉格」,即使只喝一杯簡單的
曼特寧,都充滿生之喜悅,一年前和她的生離,如今已遙不可及,不
算什麼了。
可能因為太累了,回到家,洗了熱水澡,很快就睡著。
然後夢到,泰恩教堂後面那家餐廳變成台北「布拉格」的模樣,而我
在那兒替她慶生。
用餐到一半,大地震來襲。一陣天搖地動,牆倒了,天花板也塌下來
,接著一片黑暗。只記得當時她像母親一樣,把我抱在她懷裡,擋住
四面八方擠壓而來的土礫。
感覺過了很久很久,頭上出現一小片天光,有人喊著我的名字,我醒
過來,用力搖著身邊的她,說我們獲救了。她卻動也不動。我才發現
已永遠失去她,大聲哀嚎。醒過來,臉上還殘留著淚。
思念像地震排山倒海而來。最後,還是在她關機的大哥大內留言:「
謝謝妳救了我,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