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是一個已有自己定見、教育背景、健康知識、學習態度、意識形態,各自不同的獨立個體(但是坐在診間外面的這一群人們,卻以為這一群人都是同病相憐一樣的人,互相交換心得,似乎沒人了解到,他們討論一對一的症狀,以為人得同一疾病,就會有同一自然過程,那是機器,不是人,人得了病,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自然過程,人對疾病的反應也大不相同,結果就不相同,所以非專家也無從討論起),呈現非常資訊不對等的醫病兩造。
上醫想要灌輸基本的糖尿病知識給病人,下醫依舊執行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固有道統,但是上醫的路途很遙遠而辛苦,因為許多基層的人民,不只是缺乏健康的基本知識,更缺乏邏輯,甚至基本語言的能力都有困難,不同的生命的意義,也未能規劃自己的生活,更不用說得病之後的心態,目標,策略,方法,與結果,但是診察時間一般只有10分鐘,最多只有30分鐘,要來感動一個人,甚至說服一個人,重整病人的程式,朝向正確目標,正面回饋學習,那是多麼艱鉅的任務,許多病人聽了第2句就忘了第1句,倒不一定是失智,多數心中焦慮60年舊疾,為何醫師不趕快打一針,讓我快好起來。
對於慢性病,醫師承受更大的壓力,因為病人的生活習慣要了解,然後再客製適當的藥物與劑量。
|
請參閱人文醫師洪建德網站文章-『無垠的人文-人文是什麼?』 、『洪醫師如何看待人文』
網站 http://www.humanityman.com
部落格 http://blog.udn.com/humanityman/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