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菜根譚》天然真機,造作減味(自然得真機,造作減趣味)
2009/11/06 23:57:37瀏覽898|回應0|推薦8

自然得機,造作減趣味

意所偶會,便成佳境,

物出天然,纔見真機,

若加一分調停布置,趣意便減矣。

白氏云:「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

有味哉,其言之也。

 「巧奪天工」,這句話是形容人為的技巧比得上天然的造化,但還不能說是勝過天然。以自然造物之妙,誠然是不可思議,到底人為的力量是勝不過天然的。凡事不用人為成分在內,只要適合於自己的心意,自己就認為很滿意。

 所謂「順其自然」,不必勉強。凡物由天然而成長,總比施以人工的要玄妙得多。若其中加上少許人為的成分在內,加以人工的調停與佈置,反而失掉物的真趣了。

 唐朝白樂天詩:「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真是值得回味啊!

<註>

真機:玄妙之理。

調停:安排、處理。

白氏:指唐代詩人白居易。

[參考]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後世遷居下邽(今陜西省渭南縣),大曆七年(772)生於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他生活在官宦擅權、藩鎮割據、民不聊生的中唐時期;家庭政治地位屬中下層。因西河兵亂,十一二歲則避亂江南,漂泊於蘇、杭、越中一帶。青少年時代刻苦攻讀,以祈振興家道。十五六歲的時候,他帶著美好旳幻想來到了長安,以《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嶄露頭角,得到老前輩顧況的賞識。他在長安得了一些日子,逐漸感到周圍的冷漠與污濁。他知道長安不可能有自己的進身之階,最後便失望地離去。

 二十九歲那年,白居易考取了進士。元和元年(806)四月,憲宗策試賢良方正能言直諫科舉人。皇甫湜、牛僧孺、李宗閔在對策中苦詆時政,忤犯宦官,結果因宦官反對不得居上第,考策官、復策官亦遭貶斥。白居易憤然上書,主持公道。他因直言敢諫,為執政者所忌。

 元和十年,藩鎮李師道、不承宗遣人到長安刺殺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請急捕賊,以雪國恥,為執政者所惡,以莫須有的罪名貶江州司馬。自此淪落天涯,悲憤悒鬱。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白居易遷忠州刺史,政治上有了轉機。他吸取過去的教訓,採取明保身、隨遇而安的處世態度,並從此心向佛、道。長慶元年(821),任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又轉上柱國,可謂官運亨通。為避免捲進政治鬥爭漩渦,他請求外遷,先後任杭州、蘇州刺史。在杭州任上,他疏理六井、築堤蓄水,以利灌溉。離任之時,他還將治水要領寫成《錢唐湖石記》,刊於石上,使繼任者知曉。據說離開杭州時,他把官俸留在州庫,作為公家緩急之需。他為官認真,深得百姓愛戴,任滿離蘇時,父老泣別,相送十里。大和元年(827),改任秘書監,又回到了長安。大和二年正月,授部侍郎。次年,白居易五十八歲了,他深感年老力乏、宦途多險,便決意引退。春天,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自此長別帝京。在東都洛陽,他過書”中隱”的生活。既可保富貴,又能遠禍全身。會昌六年(846)逝於洛陽。相傳他去世之後,在洛陽龍門過往的行人,都到他墓前邐酒祭奠,以致墓前方丈之土,常成泥濘。


[延伸閱讀]

白居易的人生哲學

 白居易的一生,學問好,名氣大,官位亦很高,留名後世,沒有人能夠和他比的,而他常想從政治舞臺上退出來,悠遊林下,不像蘇東坡,曾經吃了很多苦。白居易享了一輩子福,臨老還享福,就因爲他學道,這從他一首讀《老子》後的七律可以知道。原詩是:

 
吉凶禍福有來由,但要深知不要憂;
只見火光燒潤屋,不聞風浪覆虛舟。
名爲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
雖異匏瓜誰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他說,人生的遭遇,成功與失敗,吉凶禍福,都有它的原因,真有智慧的人,要知道它的原因,不需要煩惱,不需要憂愁。

 句中,引用了莊子“覆虛舟”的典故,他說,我們只看到世上富貴人家多財潤飾華麗的房屋,仍會被大火燒毀。卻從未見到空船在水上被風浪吞沒的,裝了東西的船,遇到風浪才會沈沒,而且裝得愈重,沈沒的危險愈大。虛舟本來就是空的,縱會翻覆,亦仍浮在水面,這是說人的修養,應該無所求,無所得,愈空虛愈好。孟子說:“富潤屋,德潤身。”

 更指出,人世間“名”與“利”兩件事不宜貪求以免招災禍。可是現代青年,都在那裏拓展自己的“知名度”。要知道,“名”是社會的公器,孟子亦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天爵”就是名氣。仔細研究起來,不管任何一種名,如果太高了,不符實際,對於此人的人生與福祉,就會發生非常大的障礙,如“譽滿天下,謗亦隨之”,就是這個道理。

 再如,大家都知道漢高祖名字叫劉邦,而著名的漢代“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叫劉恒,漢景帝叫劉啓,知道的人就少了。可見“名”也者,也只是一時的空事而已。說到利,最具代表性,普遍爲人所求的,當然是錢,人人都想發財,錢愈多愈好。除非在生命垂危時,寧可減少自己的財富,以挽救生命使之延續,可是當生命救回來了,壽命可以延長了,卻又會貪財捨命,所謂“人爲財死”。白居易說“利是身災”。人的錢多了,煩惱更大,錢與煩惱,如形之與影,且大小成正比。清代的有名學者趙翼詩說:“美人絕色原妖物,亂世多財是禍胎。”他所指的“美人”不一定指女性,世間也有美男子。古人又說:“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這些都是有了很多的錢後,在生活上所表現出來的形態。有錢的人家,全家都吃得飽,穿得暖,錦衣玉食;可是,旁邊就有千戶人家,歪著眼睛在看你,眼神中包含了羡慕、嫉妒、怨尤、鄙夷,乃至於憤恨,這是人類的習性。

 所以,白居易這首詩的結尾語說:“雖異匏瓜誰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世界上誰不好名貪利?佛教勸人們絕對放棄名利,這是做不到的。老子就不然,他只是教人“少私寡欲”,少一點就好了。所以白居易說,名利像匏一樣,實在好吃,叫人絕對不要吃是做不到的,但是吃了以後,很有可能會拉肚子的。深懂了黃老之道,那就是“大都食足早宜休”,不要吃得過分了,這就是老子之道在個人修養上的基本原則。


選自《老子他說》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manconcern&aid=3474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