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行為背後的發心
2010/05/14 08:37:16瀏覽400|回應1|推薦8

2010年5月14日,聯合新聞網的一則評論:「另一種死刑的思考」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596821.shtml 提及卡翠納颶風侵襲路易斯安納州紐奧良時,一位女醫師助十幾位病患安樂死的事件,以此對比最近處死四個死囚,探討剝奪生命的正當性。

此篇所論,堪稱平允不偏,惜未論及行為背後的發心,有遺珠之憾。

依佛教的說法,犯殺戒且不可悔,有三要件: 1.所殺對象是人,2.要使其命斷,3.要有殺他之心。例如交通意外致人於死,只滿足前兩項,以無殺他之心故,可悔。

New Orlean的安娜醫師,以一念慈悲,不忍見病患多受折磨,而有殺人之舉。以慈悲心故,最後不起訴結案乃預期之結果。

地不論中西,宗教無論釋耶回,都重視行為背後的發心。

死刑犯,於犯罪時,其發心大扺為貪、嗔、痴(對應財殺、仇殺、情殺),與安娜醫師之發心,實不能相提並論。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ghtseng&aid=4031581

 回應文章

霜雪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格友
2011/11/15 10:47
格友你太惜字為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