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卍台灣新竹縣横山華嚴寺2019年2月6日(周三)住持聖境法師心靈早課(三論法門之13) :
2019/02/06 07:33:06瀏覽489|回應0|推薦1

所有的般若經典所詮釋的義理,都是在說明諸法皆空、自由自在的「觀自在」心境。

我們若是看待父母時,知道父母與我們有深厚的因緣,由此因緣的具足,才會在此生做為我們的父母,若是不提那不為人知的過去世,光是以現今世父母與我們的彼此因緣,就已非常的密切,而這種密切的關係就是一種「因緣和合」所產生。

由這種息息相關的緊密因緣來看,我們與父母的相處態度就會更親切,不會將年老體衰的父母,當成是討人厭的老人,對老父老母的小孩子脾氣和老人味顯現時,也不會感到厭煩與嫌惡,反而會用反哺之情來無盡的回報。

反之,如果自以為自己不會老、不會身苦病痛,一旦智慧的覺知觀照能力不夠、靈性貧瘠匱乏時,就會忘失感恩之心的去責罵長輩說,吃這麼老幹什麼,怎麼不趕快去「死」,這種例子在人世間時有所聞,也就是說很多年輕人尚未老時,會輕視老人。

也有一些健康的人,缺乏「尊重人性」的覺知,會去嘲笑病痛、身心受創之人,都是在假仙的無病呻吟,這些現象都是因為無知的劣習所延伸,而失去人性、忘失飲水思源的人,經常會觸犯這些過錯,殊不知懂得珍惜孝順父母長輩的人,才會有事業財富的運勢。

譬如:很多晚輩不懂孝道時,還會去打罵父母、忤逆父母,像這種無知不孝的人非常可惡,等將來他自己衰老的時候,必定會同樣受到子孫的忤逆現世報應。

所以人世間因果報應的輪迴法則,是公拖爸、爸拖子、子拖孫,就這樣一直輪迴重覆報應在子子孫孫的身上,這種原因就是來自於不孝子的魯莽和鄉愿爛慈悲造成,為了自我欲望的滿足與享樂,而責怪父母一直霸佔著家業、房子、金錢,若父母不快去死,他就沒有財產可以花用,所以會用各種忤逆的手段,希望父母趕快死,這樣他就能好好使用不勞而獲的財產,去貪求安逸和享受的生活。

在中國的歷史上,就出現了很多名利權勢像毒品般,迷惑著人性的例子,要當老大就要先幹掉主子,兒子若要奪權,就要先幹掉父親,在中國歷代的宮廷政治,就是這樣勾心鬥角的殺來殺去,在西方亦是如此。

換言之,人類自以為自己很聰明,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這亦是完全無知、缺乏智慧的作為。

一個人若是聰明,就不會用盡自己一生的精力與生命,去拚死拚活、鬥爭訴訟,無所不用其極的獲取名利欲望,為的就是要留給下一代,更多的享樂和安逸,這樣的人生觀,只會造就出不孝忤逆的後代罷了! 很多人到了臨終時,才發現此生一文錢也帶不走,死後還要受到子孫爭產的不孝忤逆(如:陳查某案),只有留下遺憾嘆息的離開了人世間,這就是世俗人缺乏開啟心靈智慧,自以為聰明的結局。

由此我們可以覺察了悟三論法要的精髓,乃是在提供世間人,實實在在的人生智慧,我們無法去改變人生,但是我們可以將人生觀做個彈性的調整和修正;我們無力去改變現實的外在環境,但是我們可以將自己的心境來轉換另外一個角度,用智慧來面對五濁惡世的無常環境。

當我們無法去調整外在環境來適應自己時,自己就可以調整當下的思維與態度,來適應一切外在八風吹襲的環境。

很多人平常疏忽了心起動念的自主控制能力,習慣性「聞雞起舞」的隨波逐流,導致當天氣下雨陰濕的時候,心情也跟著陰晴不定的憂鬱晦暗,既然知道我們無法掌握天氣的變化,那就要緊記地藏王菩薩的智慧教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不必因為天氣陰濕,就心情低落,還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心情起起落落,誤人誤己。

譬喻1:一個容貌平凡的人,乃是父母遺傳所造成的,我們不能去改變自己容貌的美醜,但是我們可以用真誠的笑容,去代替苦瓜臉,就好像有很多天生就長的很平凡,待人卻可以很溫柔,生命的作為更可以很非凡,内在心靈自然流露、呈現出靈性的真、善、美。

譬喻2:我們無法要求命運,天天都讓我們可以順利過好日子,和工作圓滿如意,但是我們卻可以在每個當下,天天盡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去扮演好每一份角色,也就是盡人事、聽天命,盡一切當下的力量去做好每一件事,至於結果就勿須太過期待與計較,不改變自己的平常心,而去隨順一切的因緣變化。

從這些譬喻來看待人生,並依此類推的去面對我們當下的「心態」,並適度的去覺知調整時,這就是用佛法的智慧來生活,自然就會一帆風順、事事如意,千萬別遇到煩惱和障礙時,就拚命的向心外去尋求解決,縱使你找了通靈、算命、地理風水師、乩童或誦經、做法會也是於事無補。

因為問題出在我們當下的一「心」,而不是心外的匱乏。

因此三論宗就用中論、十二論、百論,來相互交叉辯論,實實在在的去印証生命存在的最究竟真相,並藉由般若智慧的悟性,來調整改變我們內在「無知」的心態,從無知改變為有知,人生的迷惑障礙問題,自然就能迎刃而解。(未完待續) (文圖 : 新春觀音祈福法會~) 金剛乘弟子慧緣合什恭錄阿彌陀佛 #學佛的法益441#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ayen&aid=12456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