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新竹縣横山華嚴寺2018年6月13日(周三)住持聖境法師心靈早課(學佛的法益之175)
2018/06/13 07:48:55瀏覽94|回應0|推薦1

修行學佛是一趟放下知識(所知障)的旅程,與世俗求學、追求知識的累積截然不同。

因為世間的知識,會讓我們阻塞了淨心覺照的品質,知識的分别心也會製造出與大我宇宙意識的距離和矛盾,讓自己内在清淨本覺的一心,起心動念的向心外去追尋,但苦海無邊無際、想回頭已經百年身了。

因此學佛之人在鍛鍊的過程中,必須痛下決心的放下累積知識垃圾的劣習,別讓世俗求學的方式,拿來用在學佛修行的鍛鍊上,否則只會變成學佛的書呆子,被自己累積的所知障給阻绝閉塞住,而無法返璞歸真的見到自己清淨的本心,本來就具足一切清淨的萬法。

嚴謹的說,佛法有八萬四千法,目的是為了解除八萬四千種煩惱疑惑的心,如果放下一切的煩惱疑惑時,則一切的清淨萬法,自然會從我們的心地湧出,根本不假外求。

學佛修心之人,只要帶著覺知洞悟的專注之心,來「覺知觀照」法師所開示的心靈早課,當下即能心領神會的放下一切閉塞的所知障,轉迷為悟。

這是「以佛引佛」,也就是「以覺性引渡覺性」的最殊勝之處。

法師沒有任何一絲「佛度眾生的心態」,因為沒有任何眾生可以引渡,只有覺知之性的人,才會想要每天早上,來淨心聆聽諸佛與諸佛之間的心領神會對話。

人類的思想,是一種很抽象、又不合邏輯的產物,只適用在物質世界裡產生作用,但卻無法在大我宇宙意識的空性智慧大海運作。

因此 世尊在金剛經中,不斷為大家「破相」,用否定與肯定的反覆說法,來讓聽法之人釐清迷妄疑惑,重返自心般若空性的清淨本覺之心,也就是無求、無相、無念、無為、無作的「空無」不執著的心境,沒有任何企圖、不求回報,盡心盡力的去參與弘法辦道的人天志業,才能在協助眾生開啟心靈的智慧、提昇眾生的心靈力量。

唯有空無的智慧,才能悠遊十方法界,實踐佛法、真理、智慧的運作和普及,而無所障礙。 (未完待續) (文圖 : 20年前友人贈送了1百株的杏桃花樹,每年賞花的盛況勝過山櫻花,胭脂紅的杏桃花美不勝收,結出的杏桃果實,像橄欖和姆指一樣大,口感也苦甘没人愛吃,也從不採收。 但今年就反常了,杏桃的果實碩大、果肉紅甜,根本就跟甜桃沒二樣。 在距離50公尺之外,有種了一區50棵三年的雪桃王,今年有開花,但尚未著果,或許是蜜蜂傳粉的巧合吧! 與好友們一起分享今年山上園區的杏桃奇觀。)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ayen&aid=11243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