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6年10月24日(周一)~10月30日(周日)台灣新竹縣華嚴寺(華嚴蘭若)住持聖境法師心靈早課(七覺支品)
2017/12/09 19:46:22瀏覽18|回應0|推薦0

七覺支,代表七種修行鍛鍊的行法。
修行學佛之人,選擇正確適合自己的鍛鍊方法,能覺察了知生命中的顛倒、昏沈和無知。
在人生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有绝對的自主權利,選擇任何的信仰,有人選擇信仰真理、有人選擇賺錢、有人選擇共產無神主義、有人選擇政治權力、有人選擇宗教的信仰,各自不一。
釋迦佛陀將全人類的宗教信仰,區分為三乘的教法;而學習之人,也區分為上、中、下品的三種領悟層次與次第。「擇法覺支」就是形容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來獲得心靈的覺醒和覺悟之意。
很多世間人,看了一本練功的修行書籍,就照單全收而迷失在書中,依樣畫葫蘆的盲修瞎練,這是非常危險的事。也有些人聽到媒體上的片斷說法,就先入主的執迷在片面的說詞上,這樣輕率的修學方式,註定就會得到輕率的結局收場。
釋迦佛陀為八萬四千種不同的心,說出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法,在每部經典中的智慧涵意,都能環環相扣、互相印證,絕對不可以只看了几部經典就妄下斷論,以免造成誹佛謗法的下場,還不自知。
「擇法覺友」主要是在強調,要用清淨的智慧,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如此才不會白忙一場,繞道多走了冤枉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祖師云:寧可千年不悟,也不可一步踏錯。就是在警惕修行者,「擇法覺支」的嚴重性。行者發大菩提心求道,就是進入如實了知自心的過程。
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目前的現況,該如何抉擇進修的法門,而不是空思妄想有什麼速成的大法,可以立即讓自己不必鍛鍊,就能開悟見性。這只是自欺欺人、不敢面對自己世俗心的修行方式。
故,了解自己沈迷在貪、嗔、痴的我執與法執中,如實的觀照自己的這顆迷惑之心,承認它的存在事實,這就是如實了知自心的第一步基礎,之後再來選擇對治的鍛鍊方法,這才是「擇法覺支」的真實法義。
願佛法、真理、智慧,與大家同在~阿彌陀佛!
金剛乘弟子慧緣合什恭錄、記述@


修行之人一旦面對自己的煩惱與罣礙發生時,就應該運用自己的持戒、修定,所開顯的智慧,善巧方便來斷除自身的煩惱與障礙。
若是無法解除、降服時,那就要覺察反省自己的修行心態與方法,還有不如法的盲點存在,當下就要有覺知的能力,去修正這些智慧的障礙,否則就無法洞悉自身的邪見習氣、恐懼、分別見和心隨境轉,都會不斷干擾自己領悟心靈智慧的能力,讓自己頑執在不成熟的情緒中,進進退退的空轉修行的道路,不僅精神無法專精統一,長久之下就會疲憊懈怠,也無法持續「精進覺支」了。
當我們在誦經、修法、念佛時,就是代表以凡夫的身、口、意,與本尊的真言、手印、觀想,三密入我我入的相融相應,不轉父母給我們的凡夫身,直接轉凡入聖的超越六道生死苦海。
如果所有的修行鍛鍊功課,都無法轉變自心的雜想妄念,還會去追求玄奇百怪的感應,卻忽略了本尊的慈悲智慧與功德本願的相融相入時,像這樣不如法的修行,都不能稱其為「精進覺支」的修行了。
真心修行求道之人,不會頑執在小我意識的習性巢臼中,能口中唸佛持咒,心中憶念諸佛功德本願,在日常生活言行中,不惜將自己的身體行為、口中的言語和意念的想法,無私利他的去奉獻給尚未開悟的佛(乃指世間的眾生),行者若能不間斷的將自己所學習到的慈悲智慧,去精進實踐菩薩道時,這種勇猛大無畏的「精進覺支」,才夠格堪稱為普賢大行的「如來長子」重生了。
故,專注一心不亂的修行,稱其為「精」;能持續不間斷的去實踐力行,稱其為「進」;能覺察自身一切邪惡無知的偏差習性和不如法的修行,並當下去修正和檢討,稱之為「覺支」。總稱其名即為「精進覺知」的相貌和真實的法義!
願佛法、真理、智慧,與大家同在~阿彌陀佛!
金剛乘弟子慧緣合什恭錄、記述@


「喜」乃是形容心靈上的法喜充滿和聖靈充滿之意,而不是指世俗中的食、色、睡、名、利,五欲的喜樂。
修行學佛之人,若是求道的意志不堅定時,很容易就會怕苦怕累、怕付出、怕直下承擔,沾黏貪生怕死的宿習走在修行道上,就會動摇了菩提心,而退墮了求道的志氣。因為缺乏精進的覺支,才會無法抵達「喜覺支」的印證。
世俗眾生因為沉迷於「不能覺知」的心靈狀態,導致茫茫然的活在過一天、算一天的日子裡,若是能覺察体悟究竟生命存在的真實之相時,自然就能洞悉、認清,愚痴無知與自尋煩惱的生命作為,終究只是在虚耗自己的生命,當遺憾而終時,才會想要認真用心的開始追尋生命的真諦,探索無上心靈之道,印證那永恆不死的法身慧命,但大限已到、蓋棺論定之後,今世已無重新再來一次的机緣了,這亦是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臨終前的真實告白,為自己此生做出最珍貴、稀有的「真心現前」說法,令人讚嘆啊!
很多人自以為唸佛、持咒、誦經、勤辦水陸法會和梁皇寶懺,能獲得殊勝的法喜充滿,就自我感覺良好的洋洋得意。
其實這些都只是修行的鍛鍊方法,行者若能將自己平日所修學的心靈智慧法門,實際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並從無私利他的菩薩行,在幫助他人的過程裡,來成熟自己圓滿成熟的心性,這樣的「喜覺支」,才堪稱為實證實修的心靈鍛鍊,不僅能化解自心虚幻不實的苦悶與煩憂,還能在五濁惡世的紅塵萬丈裡,從迷惑顛倒的昏沉生命,當下覺察領悟「佛教就是心靈自主解脱的宗教」,「佛法即是大自然法」的殊勝和精神!
願佛法、真理、智慧,與大家同在~阿彌陀佛!
金剛乘弟子慧緣合什恭錄、記述@


在修行修心的鍛鍊過程中,若能「捨」下有所為、有所求、有得失、有我見、有人見、有眾生見、有壽者見的智慧作為時,就能覺察體悟世事如夢似幻,五蕴自我是多麼的虚幻和不實在,當下就能洞悉三世恆常、真如不動的清淨本心了。
昨日的種種都已隨風飄逝,過去心不可追憶、現在心不可執著、未來的心更不可以期待,唯有當下的一念,能捨離一切的執著與塵染,才能重返常淨我樂的心靈故鄉。
如果行者能善護念當下「捨覺支」的空性智慧,就不會執著一切的塵埃之境,而受困在心苦病痛的羅網和深淵,受苦的終究是自己啊!
釋迦牟尼在巡迥弘法時,曾經身體不適,當時他請侍者阿難尊者,把他曾經開示過的「捨覺支」法義朗讀一遍,釋迦牟尼淨心在旁聆聽溫習,之後他的病苦就解除了。也徹底的印證到每一個人的内心之中,本自具足釋迦佛陀代表「常淨我樂」的明覺智慧本性。
故,這就是「捨覺支」的殊勝行法鍛鍊,能「捨」才能「得」的真實法義!
願佛法、真理、智慧,與大家同在~阿彌陀佛!
金剛乘弟子慧緣合什恭錄、記述@


「除覺支」乃指去除身體和心靈上,一切煩惱的無知邪見,就能獲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清淨,令身心輕快安適、開顯智慧。
「除」代表除去學佛修行上的不專精、不用心、不精勤和昏沉顛倒,也就是去除塵世染習的次第過程,從三惡道嚴重的貪欲、嗔恨、愚痴的三毒墮落心境,開始學習放下的持戒、修定和生慧,就能昇華到三凡道的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當三凡道的輕微三毒業力,也能放下「去除」時,就可以轉凡入聖的進入四聖道,聲聞羅漢道、緣覺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的境界了。
這就是修行求道一心十法界的次第,能「除去」我們心靈層次各階段的執著和無知。行者若能斷除身、口、意十惡的煩惱習氣時,自然就能回復輕安自在的踏實心境。
在八萬四千種法門中,尋找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學之不盡、用之不竭,精勤實踐力行,直到通達順暢為止。
大家千萬不可妄念纷飛,看到什麼法門就想要收集典藏,卻不願意去鍛鍊,結果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去專精而有造詣,也無法「除去」自己身、口、意的惡質習氣。
故,若只想聽聞佛法,卻從來就不想去實踐力行,當然就無法印證「誓除」微妙分別見,鍛鍊印證「除覺知」的智慧造詣了。
願佛法、真理、智慧,與大家同在~阿彌陀佛!
金剛乘弟子慧緣合什恭錄、記述@


一心不亂安「定」的心,能沈穩、清朗的覺察了知,生命存在的事實真相。因為專注的將當下的「心念」,集中在當下所做的事時,就不會空思妄想的心神不寧,當然也不會沉淪在痛苦煩惱中了。
法師經常強調,到横山華嚴寺修行求道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能直接了當聽聞、修學歷代祖師傳承的無上見地和十方諸佛的知見,減少大家生生世世的摸索時間,只要行者真心願意想要了生脱死、明心見性,就可以直下承擔、皆大歡喜的信受奉行。
世俗心重的人,學佛修行會修的很辛苦,忙碌的團團轉,一下子要做水懺、一下子要放生、一下子要迎請供奉骨灰舍利,妄念纷飛的追迷逐妄,迷惑在心外求法中,卻漠視自心「定覺支」的鍛鍊,當然會愈修愈疲憊、愈修愈心浮氣躁,這些現象都是代表内心不清淨,充滿著塵染妄念,所以無法將心安「定」下來修行學佛。
也因為缺乏智慧,就會在行持無私利他的菩薩道時,忘失了戒律為何物,缺乏了「修定」的造詣,而去成辦佛事,就會顯露出世俗的心態和言行,而無法受用「定覺支」所產生清淨堅定的覺受。
換言之,行者只要心有罣礙、心有煩惱,就不可能產生自在的「定境」。
在行持菩薩道時,身體的行為,必須將心念集中在行動作為上;口中的言語不可以未經思維,而輕率的說出口,要能心口合一的說到做到和言出必行;在思想意念上,要遠離不必要的空思妄想,不可以讓當下的這顆心散亂。這才是堅「定」求道的「真心」現前。
故,行者堅定以清淨持戒的身、口、意,去行持十方諸佛菩薩的本願功德,無怨無悔、不求回報、沒有分別得失之心,這才是「定覺支」的鍛鍊法門。
願佛法、真理、智慧,與大家同在~阿彌陀佛!
金剛乘弟子慧緣合什恭錄、記述@


念覺支的「念」,乃指修行者的心念,將心念歸放於中道(乃指八正道),讓「定與慧」皆能均勻平衡。
修行之人若能當下覺察了知「定勝」則慧必沉,「慧勝」則定必浮。因為修定過深之人,智慧反而無法開顯;而智慧過勝之人,修定的力量就會不足,容易浮動。所以「念覺支」的行法鍛鍊,能守護行者的六根清淨,亦能讓修定與生慧,自然平衡穩定的前進。
在「一心十法界」的密意中,就是特別強調吾人當下的一心,能包容著十種法界的等級,也代表著十種精神層次的心境(包括:佛道、菩薩道、緣覺羅漢道、聲聞羅漢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生道)。當下一心的想法與作為,處在何種境界,即可立判在那一道。
金剛經云:善護念當下的一心。就是在說明,吾人的起心動「念」,就是一切十方法界的根本。
能為眾生奉獻的心念。就是人間至極的菩薩善行,也稱其為廣種福田,若能持續不間斷的去實踐力行,才夠格稱其為「修慧」。在五弘誓願中的「福智無邊誓願集」,也就是福、慧雙修的真實義。
故,修行者「心念」的覺醒,就是形容從個人小我的無知與自私的心念中,轉化為福德與智慧,這就是「念覺支」法門的鍛鍊之道。
以上是七覺支的修行見地,能讓行者愈修愈清明、愈修愈覺悟。
當下的一「心」若昏沈迷糊時,就要用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來對治;若心浮氣躁時,就要用除覺支,來清淨身、口、意的不安;若執著生病時,就要用捨覺支的鍛鍊,來放下一切病痛的罣礙;若散亂無法專心時,就要用定覺支,來收攝虚妄散亂的心;若無法集中精神,昏沉嗜睡而失去動能時,就要用念覺支,來安定自己的心念,守護六根使其安住在清明覺醒中。(七覺支的行法,全文完)
願佛法、真理、智慧,與大家同在~阿彌陀佛!
金剛乘弟子慧緣合什恭錄、記述@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ayen&aid=10939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