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27 11:38:29瀏覽277|回應0|推薦0 | |
《念佛警策》白語錄 — 55 〈示念佛法門〉 明代 蕅益大師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靜功莫剋! 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祇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檢)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挂(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淨域 2011.02.27) 註: 一、四種三昧與三昧中王 三昧乃梵語samadhi之音譯,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譯為等持、正定、正心行處等。即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不令散亂的一種安定狀態,稱為「定」;遠離昏沉、掉舉而保持平等之心,稱為「等持」。 止心一處的精神作用有二:一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為生前定;一是後天努力使集中力增加,為後得定。三昧有許多種,文中所謂「四種三昧」乃天台智者大師之觀修法門,即「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與「非行非坐三昧」四種。 所謂「常坐三昧」,即以九十日為一期,獨居靜室,結跏趺坐,捨諸雜念,摒除外緣,繫念菩提自性,令之不亂不惑,顯現清淨自性為宗。若遇疲倦疾病睡蓋等障,當專稱一佛名,以求加被,念念不離此三昧。 所謂「常行三昧」,又名般若(舟)三昧,即以三月為期,繞行念阿彌陀佛,當中無休息時,由佛威力、三昧力及行者本功德力,能於定中見佛。 所謂「半行半坐三昧」,即以七日為期,持咒旋繞,思惟實相(法身);或依《法華經》,於三七日間或行讀此經,或坐讀此經皆可,其旨在見性悟心為宗。 所謂「非行非坐三昧」,亦名一行三昧、隨自意三昧,其法在一切時處、一切事上,隨意作觀,以慧破無明惑,不拘期限,但觀自心,念起則加覺照,而滅妄之。其旨在破妄證真,彰顯自性法身為宗。 各種三昧中,以念佛三昧最殊勝。即使是凡夫,只要肯念佛,同樣能見佛,只因一般的修行法門,除靠自己的慧力外,還要有好的環境及老師。念佛法門則特別依靠佛力加被,專念佛的名號,佛就加持你。由於此法最為方便易修與成就,所以稱為「三昧中王」。 二、八教五宗 五時八教,乃指天台宗智者大師判解大藏佛教之法。以五時定釋迦一代聖教說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別其說法之儀式(化儀之四教)與教法之淺深(化法之四教)。 五時者: 第一、華嚴時,謂如來成道最初為大菩薩說《華嚴經》,如日照高山之時。首談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空有齊彰,色心俱入,湛森羅於海印,現剎土於毫端;小乘學者,如聾如啞,莫能理解。 第二、阿含時,謂佛說《華嚴經》後十二年,於鹿野等為接引二乘人,說《四阿含》等經。 第三、方等時,謂佛既說小乘,更演《維摩》、《楞伽》等大乘經,令二乘行者,恥小乘而慕大乘。 第四、般若時,謂小乘雖回心向大乘,然其執情未泯,故佛更廣談般若空慧而澄淨之。 第五、法華涅槃時,謂佛見鈍根眾生,機漸純熟,故說《法華經》、《涅槃經》,以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稱性而談,令一切眾生,咸得成佛。其分乃別佛陀五時說教的次第與當機的差別。 八教者,合「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稱之: 第一、化儀者,乃如來教化的機應有四教: (一)頓教:謂佛為應大乘利根菩薩直說大法,不談小乘,即說華嚴頓入教法。 (二)漸教:漸即漸次,謂佛應大小乘鈍根眾生解說阿含、方等、般若等漸進的教法。 (三)祕密教:謂佛具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眾於同會中聽法,所聞各異,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隱密赴機,而各得利益者。 (四)不定教:謂佛所具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眾於同會中聽法,或聞小法而證大果,或聞大法而證小果,彼此相知,而得益不定者。 第二、化法者,乃如來教化眾生的方法有四教: (一)藏教:藏即含藏之義,謂由經律論各含藏一切文理,令眾生由此證入道果,此指佛於阿含時所說的三藏教。 (二)通教:謂佛對大小乘根機所說的共通教法,鈍根者聞之,便可通入藏教;利根者聞之,便可通入別、圓二教。 (三)別教:謂專為菩薩乘所說的教法,別於前面的藏、通與後面的圓教。 (四)圓教:圓即不偏之義,謂對最上利根菩薩解。 「五宗」指大乘的五個宗派-「天臺、華嚴、法相、三論、律宗」,念佛法門把五宗、八教都包括在內了。 三、三聚淨戒 「三聚淨戒」乃指律宗。其一是「律儀戒」:包括五戒、十戒、八關齋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五十戒、菩薩戒。其二是「善法戒」:戒並非僅是止惡而已,還要向善,一切善法如:放生、吃素、布施等。其三是「饒益有情戒」:即是度眾生成佛,此願極大。以上三類門的戒律內容很多,「三聚淨戒」此意係指念佛之人,即使不修律宗也要持戒。 四、十二分教 佛陀說法,善舉譬喻,善用詩偈,有時則把相關內容作成佛教法數,比如「三法印、四聖諦、五根、七菩提分」等,以便聽法的人容易記憶。後世弟子將三藏經典,就佛陀說法的方式、文體及內容的不同,分為十二部類,即一般所謂的「十二部經」,又名「十二分教」。 五、珍重 蕅益大師以「珍重」二字作結,特有「好話說盡、各自領受」的無奈意。此篇文章將念佛法門的重點都道出,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往昔諦閑法師(1858-1932,天台宗第43代傳人)對眾說:「臨終之時宗門教下都使不上力。」其意乃在-常人臨終時精神渙散,心力薄弱,惡境現前,若依自力法門,屆時佛想幫忙也使不上力。若能念佛,一念十念必有佛力加被。
下接56 〈示法源〉http://blog.udn.com/huagong0501/4930764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