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8 16:12:10瀏覽246|回應0|推薦0 | |
打破死困的圍籬 2008.10.18 (六) 晴 王永慶努力打拼建立台塑王國,蔣經國一句「節制私人資本」,讓花蓮水泥廠建案生變;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也讓福建海滄計畫胎死腹中;為了擴展石化產業版圖,在政府的協助下於雲林麥寮建立六輕(第六輕油煉解廠);此於環保意識高漲的時代,或許真是一項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但其對台灣整體經濟的促進,有著極大的貢獻。當社會普遍性讚譽王永慶是真正「台灣之子」之際,不免也有人暗諷穿他小鞋,這是某部分理念、立場、角度的不同,因此也是事實的真象,畢竟世無完人,能讓多數人感念便不虛此生。 昨天王永慶的遺體銅棺暫放於長庚大學活動中心,除家屬祭拜誦經念佛外,親朋好友也於第一時間趕往弔唁。當遺體從長榮飛機貨艙移下時,長子王文洋捧斗泣不成聲,十多年來父子的絕情一筆勾銷,要再認錯與接納都已不可能;三娘李寶珠趨前拍肩安慰,那門房間的嫌隙於此暫歇,大家一同完成夫與父的身後大事。一路隨哥哥建立王國的王永在,不計老病之身要親迎哥哥返家,見銅棺慢慢抬來,一聲「阿兄」從此天人兩隔,八十七年的兄弟情化作止不住的涕淚。美國生死學家蘿絲(E. Ross)說:「死亡如同生一樣,是人類存在、成長與發展的一部分。」而這成長與發展的最後階段便是「死」,死是人生的最高潮,有的人激湧如錢塘大潮,有的卻是涓滴如斷流;故而,死是一個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人生是送往迎來的學習,不論是春天發芽秋天落葉,還是朝迎露珠夕歸晚霞,有人觸景欣喜與感傷,但更多人是無動於衷。昨天政商名流紛紛至靈前上香,在任與卸任元首中,獨不見陳水扁的身影,可能是生悶氣吧!因為「台灣之子」美譽已轉至王永慶身上;也可能是門風相沖吧!因為「貪腐奢華」與「勤勞樸實」一比,便顯得粗鄙難堪。海滄計畫的撤案,一直是王永慶最大的遺憾,但他總是配合國家政策經商,多次上言提諫與失望,讓他與李、陳兩位前總統愈行愈遠。昨天,李登輝不預期地出現於靈堂,讓守候的媒體記者十分訝異,人都走了還有什麼好記恨的呢?但不知李前總統立於靈前,心中默念著什麼?會是「當年我該放行」,還是「無我,哪有今日的六輕」呢?人的心中都有疑,也因疑而生困,這疑困便是一種無明的堅持,是王還是李對呢?沒放下都是一道籬。 本土產業中,還有一位令人樂道的奇美許文龍(1928年生),其與王永慶相互競爭各擁天地,稱為是「北台塑、南奇美」。兩人行事作風大相逕庭,王永慶事必躬親,所以金融風暴發生後,雖已退休仍要到美國視察產業,才有勞頓引發心肌梗塞之死。許文龍則是悠遊於音律藝文之間,退休後拉琴釣魚閒情自適,力行企業口號-「追求幸福的手段」。王永慶像是三國蜀漢諸葛,任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許文龍則如三國曹魏阮籍,擅音律長五言詩清淨閒適;兩人的生活態度真是大不同。王永慶練習慢跑,但歲數大了便力不從心;許文龍調心拉琴,年紀並不影響他對藝文的熱愛。 人的一生忙於事業發展,但最終事業又是什麼呢?退而不休,是怕沒事可做,一旦沒事做,有再多的財富都無以助益。死,是成長的最後階段,不論階段長短,有生便有死;因此,死也是一種必要經營的事業,只是一般人不願面對承認,所以,任由這最後階段的事業自生自滅。放任死亡自生自滅便是困局,這是心中自我築起的一道籬,將死亡團團困住,這死便沒有出路,也是人生最大的害怕。人最怕不得好死,但又有幾人勇於找死呢?此一找死是正確認知的解脫,而不是隨意地喪身交命,因為死亡是兩個人以上的事,所以死亡有感受,是一種生命最高階段的教育。 王永慶剎那間離世,一般看來是高壽善終,該是好命的示現。王永在涕淚喚「阿兄」,李寶珠長跪叩拜不起,王文洋捧斗哭軟雙腿,王瑞瑜歇斯捶胸頓足……,這都說明「死亡是件兩人以上的大事」。哀苦是免不了的,離別是必然的,若能將這人生最後且大的事業經營好,則面對死亡不也就是一件有意義的樂事嗎?如此觀想,畏死便是我們所要打破的困局。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