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善財童子參學的啟示-06-參訪解脫長者
2007/11/05 18:38:54瀏覽408|回應0|推薦2

善財童子參學的啟示-06

淨域 2007.11.05

六、參訪解脫長者

    經過十二年的遊化,善財童子來到住林城,頂禮解脫長者後說:「我已發菩提心,欲進一步聽聞佛法、受持佛法,該如何去修行,以獲得清淨與明了?」

    解脫長者以威神力進入「菩薩三昧門」,剎那間現清淨身,轉妙法輪,教化眾生。身上散發不可思議光芒,從光芒中現種種境界。此際,善財童子看得清、聽得白。

    一會兒,解脫長者從定中出來,說道:「我所證的境界叫『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境中所見十方佛剎微塵數的如來,乃是因我與諸佛同心而現(自心顯現)。所以,一位行者平常應以『善法』來扶助我們的自心,並以『法水』來潤澤它,以『精進』來堅固它,以『忍辱』來使它更加坦蕩,以『智慧』使它潔白明亮,以『平等』使它更加寬闊廣大。凡能證得『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者,便能得無礙智,住無礙行,見一切諸佛三昧,了達一切皆為『平等』。」若欲進一步了知佛法,可往南到閻浮提畔的摩利伽羅國,參訪海幢比邱。

    解脫長者修得清淨身,能於境中見十方如來,此乃與佛同心,故能自心顯現,亦為「清淨心」。清淨心為世間人養生之根本,但眾多不明其奧妙處,總在心外攀緣求法,所行所修多於邪知邪見上。真正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簡單行事,事少行便清,見純心便淨,清淨心起作用,智慧便中生。然而修行要從那裡入手呢?北宋文學家司馬光說得好,他說:「真正修行要從『不妄語』始」。多話是人類的缺點,話一多了散彈便四射,一旦中傷人就得忙於補救,這是自尋煩惱,煩惱據於心中,這心便不清淨,對境也就無法明了。

    解脫長者告訴善財童子,欲證得「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平常應以「善法」來扶助我們的自心,並以「法水」來潤澤它,以「精進」來堅固它,以「忍辱」來使它更加坦蕩,以「智慧」使它潔白明亮,以「平等」使它更加寬闊廣大。這心的扶持全來自於善法;什麼是善法?該如何修習善法?佛於《清淨心經》中有明確的指歸。

    佛說:「若諸聲聞修習正行,欲得清淨心者,當斷五法,修習七法,而令圓滿。」這正行便是善法,所指的正是學佛修行所必備的「三十七道品」,這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中「八正道(正見-即正確之知見;正思惟-即正確之思考;正語-即正當之言語;正業-即正當之行為;正命-即正當之職業;正精進-即正當之努力;正念-即正確之觀念;正定-即正確之禪定)」更是修學資糧的中心。

此中雖言於小乘人,但亦及於大乘之法,八正道與諸道品的關係如次:「四念處(身念處-觀身不淨、受念處-觀受是苦、心念處-觀心無常、法念處-觀法無我)」即正念之內容。「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即正精進之內容。「四神足(欲神足-希慕欲樂、勤神足-精進無間、心神足-一心正念、觀神足-心不馳散)」即正定起通之內容。「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與「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中之「信根」、「信力」是「正見」、「正思惟」相應之淨心;「精進根」、「精進力」是含攝戒學之正精進;「念根」、「念力」是正念;「定根」、「定力」是正定;「慧根」、「慧力」是依定而得解脫之正見。「七菩提分(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檢擇法的真偽、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快樂、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捨菩提分-即捨離一切虛妄之法而力行正法)為五根五力所顯發之七種覺悟,是對於定慧的說明。

    清淨心修持法雖多,唯佛於此經中教以最圓滿之法,所謂最圓滿者,便是直截了當,一語道破,猶如八萬四千法門,一句佛號利頓全收,四教皆滿。此令皆圓滿之修持,便在「斷五法」、「習七法」。斷者,熄滅戒除也;習者,薰染受持也。佛要我們立即斷除的是-「貪、瞋、癡、慢、疑」五蓋障;要我們精進修持的是「覺悟的心」,也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菩提分(七覺支)」。此對應於解脫長者諄諄之言,那「善法」、「法水」、「精進」、「忍辱」、「智慧」與「平等」,都盡涵於一部《佛說清淨心經》之中,真是法法圓滿。

    貪瞋癡慢疑是五蓋,是覆蓋心志的障礙,其毒無比,又稱五毒。貪生於愛,愛起於欲,欲望無窮;學教不悟,習禪不定,念佛不成,是以出不了餓鬼道。瞋起於逆境,心不如意,行便殘橫,慈忍性德不彰,每往地獄道中前去。癡者不明,通常是意識昏沉、精神不濟、五根衰退,懶惰障礙了精進的性德,癡者得不到法喜,自然感到疲憊無力。慢是不經心,心裡老是七上八下,心不定便妄念紛飛,這是「掉舉」;修行在消業障,佛教我們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是真正的制心之法。疑是迷惑,是起信的大障礙,不生信無以發大願,無願則不能如實行持,這疑惑所障蔽的是大圓滿的智慧。我們要想得到圓滿的六波羅蜜,就非得去掉這五種障礙不可;所以,佛說:「當斷五法。」

有斷也有修,此外,我們修行也須由「七覺支」修起。第一覺是「擇法」,其意是「辨別法的真偽」;《愣嚴經》上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現代許多人假佛之名傳法,所謂「利益眾生」、「破財消災」,都要選對法門,當生成就很難,帶業往生有望,那一法門有望,就擇那一法門,這是正邪的擇法處。第二覺是「精進」,其意是「精純進步不退轉」;一般人學法夾雜不專精,佛法經論很多,只要一門深入都能受用,那怕只是六字佛號,蓮池大師晚年亦是精進受持不懈,才有殊勝的成就。第三是「喜」,其意是「法喜」;也就是體輕心安,此喜來自於內心的安頓,與外入的快樂是不一樣的,一如《論語》所言:「不亦悅乎!」故「喜」可與第四「輕安」合起來觀修,是去除煩腦得善法後的歡喜。第五是「念」,其意是「當下」;修學貴在即時,莫待白頭空遺恨;許多人都知念佛好,也多寄望臨終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少壯時不精進,老來那有功夫體力來喚佛,這便是觀念與看法的覺悟。第六是「定」,其意是「安住」;戒定慧三學中,定起於持戒中,進而開慧;定在止息、不攀緣、不問求;對於定功六祖慧能大師說的好,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眼見人我是非,便起貢高我慢心,這定是修不得的。念佛人得定功,便是「念佛三昧」,佛堂中主法者有一句口頭禪說:「話過如風過,但請萬緣放下,一句佛號提起,一直念下去。」這放下提起一心念佛,便是修定功。第七是「捨」,其意是「捨離」;我們一生的修習便是在求自在往生,所以,七覺支所修得的「法喜」、「輕安」統統都要捨離;若眷戀娑婆世界的色身,那來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法身。是以,能捨便是得到「生死自在」,人人往生極樂成佛,這便是「離五法、修七法」的最終目的,也才是能證得「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者,便能得無礙智,住無礙行,見一切諸佛三昧,了達一切皆為「平等」之意。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agong0501&aid=135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