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03 13:47:37瀏覽380|回應0|推薦2 | |
善財童子參學的啟示-04 2007.09.18 四、參訪善住比丘 善住比丘居無定所,須機緣始得遇之。 某日天空現光明,無數龍天夜叉恭圍在一位比丘周圍;善財童子往之請法,問說:「我已發菩提心,但仍不知如何修行佛法?」善住比丘回說:「我已成就『菩薩無礙解脫門』,能隨心所欲,無所障礙,證得『無住無作神通力』。」 善財童子又問道:「要如何證得『無礙解脫法門』呢?」善住比丘說:「唯有清淨律儀(言行如法),才能與大眾無礙相處;以無所得,得無所礙;心無所礙,即無得失。」並指引善財童子南行,去達達里鼻荼國參訪彌伽上人(語言學家),可進一步求得微妙法門。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其意是指宇宙間的現象為一時所現,最終不免要滅逝,心才是本源的究竟處。對於萬法吾人應有如此的洞見:一、於法實無所得—任何事情都是「緣起無自性」的,即是「因緣和合」及「無常變易」的,亦即是「空」的,也就是具被「空寂性」或「寂靜性」;在此當中實無任何事情可得。二、於法不說斷滅相—雖然「於實法無所得」,但處於「因緣和合」及「變易無常」狀態中的事情並非沒有,我們仍可為之立定「假名」。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然而,即使我們可以為各種事情立定「假名」,但它們並非「獨立自存」和「永恆不變」的實體;一切事情或現象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及「緣來緣去」、「緣生緣滅」的。其本來就如幻如化,如夢幻泡影,正所謂「凡所相皆是虛妄」。 善住比丘成就「無礙解脫法門」。所謂無礙,即是無所執著,心若著於彼則煩惱叢生,心無法安住下來,自然就不能求得解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我們仍然執著於「相」,那就是迷,就是凡夫。而種種執著的背後,皆因有「我」,無我則無執著,有我則人、眾、壽者一一浮現。如果我們能夠不執著於任何「相」,那就是「悟」。「離相」、「不住於相」、「不取於相」或「不執著」,正是我們修學的要領。 此一修學方法要以「緣起無自性」的正見為基礎。其方法是:一、離言說相—(一)依法不依人:以經典為依據,不因人說而起疑。(二) 依義不依語:但求本義,不論形式。(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求最合我們的究竟圓滿法。(四)依智不依識:去除感情用事,以理智來辨別真假。二、不著境界相—所謂境界相,就是心理的妄想與執著相。三、不著微細相—所見物質現象,只是波動現象,實則為心動的現象。四、著廣大相—十法界是相對的,了解真相,就沒有美醜、大小之對立。五、不著身相—身相隨眾生心而現,故身是假的,破妄去執才真能離四相。六、實相非相—一切法之實相為同體同時,淨心之實相,本是空有同時,謂之一真法界、諸法一如。「有」是事有、相有;「空」是理空、體空。是一,不是二,為事實真相。 「不執著」並不等於什麼都不做、不參與,我們仍然可以參與各種活動,只不過以一種「無所執著」的態度來做,此即「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既無所執,則不貪取福德,也不覺得自己曾做過何事,自己曾損失過什麼。 月船禪師是一位善於繪畫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畫,堅持購買者先行付款,否則決不動筆,這種作風社會人士多所微詞批評。某日,一位女士請禪師作畫,禪師問:「妳能付多少酬勞?」女士回道:「你要多少就付多少,但要到我家去當眾揮毫。」禪師應諾前往。 此際,女士家中正在宴客,禪師帶來上好的毛筆為她作畫,女士卻對賓客說:「這位畫家只知道要錢,他的畫雖好,但心地骯髒,金錢污染了他的善美。這種出於污穢心靈的作品,是不宜掛在廳堂的,它只能裝飾我的一條裙子。」說著便將自己穿的一條裙子脫下,要禪師在裙上作畫。禪師問道:「妳出多少錢?」女士答道:「哦,隨便你要多少。」禪師開價紋銀200兩,女士爽快地答應了,禪師畫完拿著錢便離去。 許多人心中有疑慮,為什麼禪師只要有錢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無所謂,他心裏是作何想法?原來,在禪師居住的地方常發生災荒,富人不肯出錢救助窮人,因此他發願建一座倉庫,貯存稻穀以供賑濟之需;此外,因他的師父生前發願建寺,但志未成而身先亡,禪師決心要完成師父的遺志。當月船禪師完成心願後,立即拋棄畫筆,退隱山林,從此不再作畫。他只簡單地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這錢是醜陋的,而心才是清淨的。 有心求法的人,不計人間毀譽;像月船禪師以才掙財、以心濟世,外表看來是貪財,內裡則是捨財,其畫已非世俗所能稱量,心畫有幾人能懂。宋朝大文豪蘇文忠公,赴鳳翔任通判一職時,路過澠池恰獲弟弟子由來信,不覺有感寫下〈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詩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這燕雀豈知鴻鵠之志。善財童子繼續南行達達里鼻荼國參訪彌伽上人,以進一步求得微妙法門。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