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06 21:10:47瀏覽481|回應0|推薦3 | |
善財童子參學的啟示-05 2007.10.06 五、參訪彌伽上人 某日,善財童子來到達達里鼻荼國首都自在城,見彌伽上人在獅子座上說法,座下約有萬人聽其宣講「輪字莊嚴法門」。講座後,善財童子向前頂禮問說:「一位行者應如何修行菩薩道,以了悟究竟妙法。 彌伽上人知其發菩提心,離座向善財童子五體投地頂禮,稱說:「能發菩提心,就是續佛慧命,紹繼佛種之人,必能莊嚴佛土,成熟眾生,了達法性,悟解業種,圓滿諸行,不斷大愿,遠離貪性。」 繼而再説:「菩薩為眾生拔除苦難,如大地-『為眾生增長善根』;如大海-『使眾生福德充滿』;如淨日-『使眾生得智慧工明』;如猛將-『摧伏魔障』;如猛火-『燒盡我執我慢』;如大雲-『降臨妙法雨』;如師船-『指引眾生度迷津』;如橋樑-『使眾生渡生死大海』。」 說罷回座又言:「我已得『妙音陀羅尼』,能分辨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語言,可以了解眾生想法,隨機度化之。若欲深解佛法,可南行至住林城的聚落處,去參訪解脫長者。」 彌伽上人是一位語言學家,其說已證得「妙音陀羅尼」,若就「絕妙音聲」觀之,意即能通曉十方的語言,無論眾生說什麼,他都能切入重點,並為之破迷開悟。若就「妙音佛果」觀之,其於因地修持淨土法門,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受燃燈佛受記,名妙音如來(依《無量壽經》所述)。 如來,佛也。佛乃覺者,十方佛國土無數,故佛亦無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發願使眾生一念十念往生,此法至捷至簡,各佛國土莫不讚歎導歸極樂。阿彌陀佛是梵語,其中「阿」是「無」義,「彌陀」是「量」義,而「佛」是「覺」義,合起來便是「無量覺」。佛是覺者,覺無量,而無量何指?於《阿彌陀經》中,特別指出「無量壽」與「無量光」之意。「壽」指的是時間,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光」指的是「空間」,是十方世界。所以,時空所含的一切(宇宙),盡為佛所覺受。 彌伽上人已得成佛資糧,其關鍵處還有一「陀羅尼」。所謂「陀羅尼」,為一似咒的長句,意為「總持、能持、能遮」,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換言之,陀羅尼即為一種記憶術(《大智度論”卷5”》)。當人往生之時,通常會於身上遮蓋一件往生被,此被即是「陀羅尼被」,集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書於布帛上,猶似一部《藏經》,倘經加持其效力更不可思議。雪廬老人(李炳南)曾言:「此被或由藏地傳入,但知於前清時代,二品以上王公大臣命終之後,由朝廷敕賜,而普通官民不得擅用,今則無禁矣!」陀羅尼被總持密咒遮障陰魔之力可想得見。陀羅尼之真實境界,字字句句皆諸佛無相法身,唯佛與佛能知,然其威神力,則可普被眾生。由此得之,陀羅尼能持各種善法,能遮除各種惡法;因其與咒形式相仿,故後人將陀羅尼亦統稱為咒。一般來說,咒語有三種形式,長句者為「陀羅尼」,短句者為「真言」,一字二字者為「種子」。 依《瑜伽師地論》,陀羅尼又稱「菩薩妙陀羅尼」(或為彌伽上人所證之法),此有四等義,一是:法陀羅尼,能記憶經句不忘;二是:義陀羅尼,能理解經義不忘;三是:咒陀羅尼,依禪定力起咒術,能消除眾生之災厄;四是:忍陀羅尼,通達諸法離言之實相,了知其本性,忍法性而不失。是故菩薩若能具足如是四種陀羅尼,將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吾等學佛修持者,若欲獲得「菩薩妙陀羅尼」,必先由多聞,而欲得多聞,必先親近善知識(如善財童子參學)。何以故?孔子說擇友須「多聞」,又說「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其意亦如《華嚴經》所云:「善知識能令安住菩提心,能令修習善根,能令究竟諸波羅蜜,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能令安住成熟一切眾生,能令具足辯才隨問能答,能令不著一切生死,能令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能令安住普賢行,能令深入一切佛智。」是故善知識能令學佛修持者,由多聞而得如是「菩薩妙陀羅尼」。 善財童子向彌伽上人請問:「如何修菩薩道」?菩薩乃「菩提(覺者)薩埵(有情眾生)」之簡稱,意為覺有情者,因仍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所以仍是眾生。既與我等同是眾生,其道又有何特異之處?佛告訴我們「眾生本具佛性,皆可成佛,然因迷而不覺,所以無法發揮佛性妙用。」而菩薩是九法界眾生的最高位者,其破迷開悟最徹底,故菩薩意便是「有情眾生中的覺悟者」。《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云:「自利利他,勝如實修行,自求菩提,亦化眾生,令得菩提。」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正是菩薩行的具體行持。自發菩提心修學菩薩道,即名為「初發意菩薩」,於因地中勤行精進,發四弘誓願,修四無量心、四攝法、六波羅蜜等,自覺化他,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歷證五十二階位,最後福慧圓滿,終而成就萬德莊嚴之佛果。 在諸大菩薩中,觀音、文殊、地藏及普賢菩薩,分別以悲、智、願、行為行門,並應化於中國四大名山,行菩薩道,廣化眾生。觀音菩薩往昔於因地時,修習耳根圓通,以觀世間之音聲而悟道,故名觀世音。因能「尋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而稱大悲觀世音。又因其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稱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無量劫前已成佛,號為「正法明如來」,因大悲愍眾於娑婆世界,倒駕慈航度化有緣,隨處應機說法,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菩薩;譯為「妙德」,義為萬德圓明、究竟圓滿實相,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圓。又譯為「妙吉祥」,妙者謂佛無上慧,猶如醍醐純淨第一;吉祥者,即具眾德義。文殊菩薩,過去劫早已成佛,號為「龍種上尊王如來」,久遠劫來教化無量眾生,為過去七佛之師。釋迦牟尼佛曾讚歎文殊菩薩,是眾生佛道中之父母,為智慧之化身。《華嚴經》中,文殊菩薩開示善財童子,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親近善知識,善財童子依菩薩所教進行參學,歷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聞受種種法門,而證入無生法界(請參考第一篇-緣起)。 地藏菩薩者,「地」為大地,表示如同大地般安忍不動之意;「藏」為祕藏,代表深藏智慧、悲願,靜慮深密之意;「地藏」即指具有如大地般廣大悲心的菩薩。無量劫以前,地藏菩薩與一切智成就佛,於未出家前同為國王。其中一王發願:「願我早成佛道,普度群生。」另一王則發願:「若不度盡罪苦眾生,令得安樂,以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發願早成佛道之王,即為一切智成就如來;而發願度盡眾生之王,即是大願地藏王菩薩。釋迦牟尼佛入滅前,曾咐囑地藏菩薩,當於彌勒佛降生前留住世間,教化六道眾生。是以,地藏菩薩常現身天上、人間及地獄等處救度眾生,自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愍念五濁惡世受苦眾生,以其大願,應化現身,度化無盡;同時,亦使眾生尊敬三寶,種出世善根而得速離惡世,成就聖道。 普賢菩薩者,「普」乃願行遍一切處;「賢」者為最妙善義。謂菩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名普賢。菩薩於寶藏佛時,發願令諸眾生斷諸苦惱,得柔軟心,得調伏心,悉發無上菩提心,故得寶藏佛授名普賢。普賢菩薩於華嚴會上,為眾生宣說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罪,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以此十大願行,開示佛子發廣大願心,修無上大行,故名大行普賢菩薩。 上說乃是眾所耳熟之菩薩,各菩薩所發誓願雖不同,然皆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宗旨,此正如《楞嚴經》所言:「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彌伽上人所說:「菩薩為眾生拔除苦難,如大地-『為眾生增長善根』;如大海-『使眾生福德充滿』;如淨日-『使眾生得智慧工明』;如猛將-『摧伏魔障』;如猛火-『燒盡我執我慢』;如大雲-『降臨妙法雨』;如師船-『指引眾生度迷津』;如橋樑-『使眾生渡生死大海』。」之言,對證四大菩薩「悲、智、願、行」之行持,不論是觀音菩薩的慈悲愍念眾生,或是文殊菩藏之智慧隨機示教,抑或地藏菩藏之大願救拔眾生,乃至普賢菩薩之大行饒益有情,皆是以身行道,在利他中完成自利,圓滿菩提,與諸眾生共成佛道,凡此即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之由。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