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6/07 14:17:48瀏覽133|回應0|推薦2 | |
受訓式的學習 淨域 2007.06.07(四) 雨 關乎31萬考生入學的「九十六年第一次基測量尺分數PR值及累計人數對照表」於昨日公布,推估北區第一志願的錄取標準在291-2分之間,而公立高中的最低錄取分應在220分左右。於此同時,補教界也大張旗鼓招生,試圖將有意進行第二次學測的考生網進,來個緊鑼密鼓的模測,試圖以反覆再三的爛炸,來完成焦土政策。 前天兒子回家對我說:「老師將今年英文學測的題目拿給我們考,結果我錯了一題,這一題要扣五分。」我笑一笑回說:「錯一題扣五分很傷耶!」他回說:「其實是不該錯的。」所以,考試時的臨場反應與細心作答是很重要的。學生該不該補習,長久以來一直是個爭議,其中心點在於「補習只是個訓練班」,不斷地將孩子的思維灌裝於統一的模式裡,試卷反覆地填寫,只在增強印象,如果就提高分數而言,補習是有功效的,但能否舉一反三、多重思維、提解善答,這就難以定論囉! 女兒最近常向我提起「她想上安親班」,我實在弄不懂是何因?直到同學鼓起三寸之舌向我關說,我才知道是同儕的影響所致。女兒唸小三,每週三、五半天課,這兩天下午我都會帶她在圖書館消磨,一方面寫功課作復習,另一方面也可借閱圖書,甚至到大樹下吃個思樂冰;也許父女倆互動太無聊了,所以她想試試新的學習型態。看著她失望的表情,我決定在學期結束前,讓她去安親班走一趟,或許在「原來如此」後,她又會願意與我膩在圖書館裡。 教育與訓練是不同的,前者著重於「啟發」,後者強調「灌輸」,是兩條不同的路徑;然現在的教育事業變成訓練工作,所以出來的孩子無法適應多變的社會。訓練的口訣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老闆要員工聽話,不要興風作浪;老師要學生乖乖,不准出鬼點子;指揮官要士兵誓死,不要問為什麼;所以,「是!不是!沒有理由!」就是訓練的極至表現。 192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尼爾斯.波耳(Niels Bohr),曾是老師心目中的麻煩學生。有一年物理課時,老師出了一道題:「如何利用氣壓計,測量一棟大樓的高度?」尼爾斯回答:「將氣壓計以繩垂下,繩長便是樓高。」結果老師給了零分,兩人為此爭吵不休;校長仲裁重新作答,但須以物理原理作答。尼爾斯寫出「依自由落體公式測量樓高;依三角幾何長度算計樓高;送大廈管理員氣壓計,並詢問樓高」等答案,校長沒輒只好投降,並問尼爾斯:「你真的不知道標準答案嗎?」尼爾斯回說:「我當然知道,可利用氣壓與高度來換算(高度每升高100公尺,氣壓平均降低約9.5mm水銀柱高),只是我不願受思考的侷限」。 現在的家長總想讓孩子進資優班,這樣孩子就是資優生;一位資質好的孩子,比較容易成為優等生,但「資質」與「優等」不必然一定要與分數作連結,因為訓練下的標準答案,在未來人生旅途中不會出現,「常變」是永遠的不變。翻開孩子的數學試卷,我有時會有如此的感觸,在應用題裡即使答案對了,因演算方式不同,而被打X扣分時而有之,碰到這種情形我總是挖苦孩子說:「妳太聰明了!這樣也沒錯。就依照標準作法訂正吧!」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裡,如果要突破受訓式的學習,父母要先學習調適身心,學習看開分數,學習認同孩子,學習異想天開,學習……你認為是對的適當作法。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