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視線死角加A柱等於彎道過度就是新聞角度
2017/10/19 23:47:22瀏覽412|回應0|推薦3

.

 

不知道為什麼會敲鍵盤的搞出這篇文字,或許,甲罷盈盈也是。

 

台灣有800萬輛汽車1400萬輛機車,不知道有什麼簡單的數字能夠表明“死角加A柱的肇事率”,能夠讓人們一眼就知道,“視線死角”和“A柱”殺人這樣的藉口有多浮淺。但是在台灣的新聞媒體,這樣的理由一如“精神障礙”“癲癇”一樣的,都是同一邊站的“肇事”理由。而台灣的法律,當然,所站的立場與媒體也是一樣的,否則“保外就醫”的還能參加群眾集會,這事兒怎麼給自己長臉?

 

大型車輛沒視線死角,這當然不是事實,正是因為有著視線死角的存在,所以大型車輛的“後視鏡”不是在車頭平面向後的位置,而是向前高懸的在車頭的前方,同時間,因為避免車頭的“正下方有小朋友”,所以在後視鏡下緣都還裝了魚眼鏡,大型公車更進一步的,還在二側底盤下裝了防護欄杆。

這一切的“裝置”是為了給與大型車駕駛人盡可能的協助,用以掌握四圍的狀態。

但是讓我們冷靜而且理智的問一個問題,“交通”的“交”是單向的問題還是雙向?

沒錯,大型車必須特別的注意四圍的狀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駕駛人未必真的注意了四圍狀態;但另一方面,也請同意相對的事實,大型車的四圍不能“同時間”顧及,但是發生狀況的過程時間卻可能極為短促,在這個短促時間下,“交”通才是主因,而在這二種狀態下,肇事都與視線死角無關!

 

以預拌混泥土載送車的二個典型事故來說,在肇事影帶上,清楚的標示了,第一個事故的載送車,在進入轉彎的初始過程中並沒有右方的車輛,而是在已經進入轉彎的過程後,右方車道突現的機車,以直線前進的模式直接撞上了載送車。在這個明白的事故中,其實沒有什麼需要質疑的。

第二個事故則是載送車在進入轉彎的初始時間,機車就正停在它的右側方,但是關鍵的事實是二輛車都沒有互相“在意”的鏡頭呈現。載送車繼續的前進,機車也同樣的繼續前進,直到機車被撞倒。

在這個事例中,明白的說明了載送車的駕駛人,根本就沒有留意“轉彎”時的四圍狀態,因為太多的路上經驗說明了,其它駕駛人會在現實中避讓他們,因為都是嶙嶙角角的,誰會願意去“撞一下”。而不巧,事例中的女性駕駛,竟然會面對著眼前的龐大傢伙保持著繼續前進的態勢,這是匪夷所思的反應?

總之,這與視線死角無關。

從這個事例可以繼而引申到另一個公車肇事事例。在下雨的下班時間中,綠燈亮了,公車隨著四圍擁塞的車陣開始前進,右方慢車道的機車因為前方路口的“分隔島”而分流,一輛機車就這樣的直接切進分隔島左方車道,同時間正在環顧四圍而前進的大公車司機,不會去對那麼短距離的分隔島前空間而特別注視,就這樣,機車進入了公車之下。

這與視線死角有關嗎?

舉了這三個例子,並不是要根本否定視線死角會肇事,而只是要強調一個事實,這些新聞中所謂的“視線死角”殺人,並不是肇事的事實,更不是事因。

 

問題要回頭到“交”通的這個角色,“酒駕”則是詮釋台灣“交”通問題的最佳模型。

交警在路上設障攔檢酒駕,但卻不是只有一個欄杆而已,而是在攔檢點之前的巷道內都有交警“等著”。這個事實表明的是用車的人都知道“酒駕”都會躲,但是酒駕肇事的新聞日夜不斷。這就是“交”痛的癥結,是2200萬輛機動車的那些駕駛人中,究竟有多少人是“看見有警察才有交通規則的存在”。

從會開車上中山北路的那一天開始,就知道中山北路不能從快車道直接右轉,從知道馬偕醫院開始,就知道那一段路必須塞車。但是民國106年都快過了,馬偕醫院前交警的辛苦作秀依舊,卻是中山北路直接跨越慢車道右轉不稀奇,連左轉都能“等待”中。

 

而在“交”通中,居於絕對性影響位置的,則是“機車王國”這另一事實。而台北橋的自行車道則是描述衙門心態的典型。

每天早上上班的尖峰時間,從台北橋下來要進入北市的機車,那張層層峰疊式的照片,正說明了“交”通聯絡的需求。但是為了虛偽的“自行車王國”名稱和慾望,卻將這樣一個攸關交通需求至巨的橋樑,硬生生的切割出雙倍寬的“自行車”道,而更加的迫使機車駕駛陷入新的擁擠惡化狀態中。

問一下吧,不必說上下班的尖峰時間了,就說一天24小時,請衙門拿出數據,究竟有多少自行車騎乘在這條強迫拓寬的自行車道上?

除了切割就沒有其他對應途徑了嗎?

當然沒有,一如Ubike一樣的,對台北市區道路的蠶食鯨吞以容納廠商的自行車,才是百姓所見到的“政策”。所以特權,所以商店走廊下的自行車也能橫衝直闖,也就成為衙門默認的必然現實。

 

機車,則是同樣態度下的歷史發展成果。

從機車考照開始,簡化下的測試所造成的用路態度,在今天的路上幾乎是一目了然。“行車必須注意四圍狀態”,在今天路上的機車中,有誰能說“有多少駕駛”有在在意?

不說買菜車的“二耳雙垂”,連後視鏡都沒有的車也不稀奇;而綠燈之下,立即雙肘貼腰上身前傾的衝刺起步,也不是“男生”的專權,在這種姿勢下,怎麼能夠環顧後視鏡?

這個事實說明的是,1400萬輛機車中,不知道有多少是“直線7秒”合格的產物,卻不是左右轉必須先看後視鏡的一族;所以穿了雨衣在右車道直線穿梭前進的女士,在面對前方的分隔島時,也就沒有去在意左方的公車存在,而直接選擇搶進分隔島左方的縫隙,很不幸,在擁擠的車流中,切進間隙並不表示可以用同樣的速度持續搶先,而在這麼緊張的時間內,要求正環顧四圍的公車駕駛不但要能發現機車搶進,而且要能夠立即剎車讓路,這是奢求!

 

每天多少機車事故的發生,除了遇到酒駕外,其中能有哪些能說明機車是在“遵守“交”通”之下而卻陷於事故的”?

而“交”通,或許GOGORO更是下一個好例子。沒有人能夠清楚的說明,為什麼路上的GOGORO,綠燈起步都必須立即搶先飚馳,之後一路的“超速”領先?

而說到飚速和起步,今天街頭越來越多的轟轟聲正是經典。對於經典,卻要求警方面對,那是不現實的,因為連馬偕幾十年來,正面面對它的警察局都面對不了,又怎麼可能去面對財富兩極化之下的台灣現實?

所以A柱也成為媒體的藉口,就一如汽車似乎是在台灣剛發現有A柱一樣的!而駕駛?17歲,無照,如是而已。

為什麼不去看看別人是用著什麼樣的“交”通態度?

英國的公路不用速限標識,因為需要考照,所以必須知道。而考照?不只是是要看左右和上方的後視鏡,而且要像話劇演出的那樣做出絕對誇張的動作表示。而離開了倫敦不用紅綠燈,只是因為右手優先如是而已。台灣做不到則是因為有著2200萬輛車,見縫插針的不是只有機車,不是只有四輪,而是連卡車大巴都能用逼車的方式擠出縫來。

北歐公路沒人少車的,但是接近了村莊小落的,看見路標限速30,剎車減速的紅燈立刻亮起,過了限速解除的牌子時,立即加速而去。咱們是只有限速120還有點實際用途,其它的都是留給開罰單舉證用,所以市區道路上的機車,“鯉魚躍龍門”!

如果市區道路都如此,那麼北宜是道路“彎度過大”,還是車速過快?

北宜,那條連鬼故事都可以編寫出一籮筐的,曾經輝煌的60年歷史大道,竟然在媒體今天的口中,也能因為道路“彎度過大”而殺人!

鄉野傳奇

 

 

.

---------------------------------------

北宜的彎道,正是所有重機玩家的入門。

而重機,看看北宜那些彎角處遮陽棚下的攝影機列陣,沒有人會去拍攝正襟危坐的重機,當然都必須是GP大賽下的膝蓋觸底鏡頭。

但是出了狀況的玩家卻都忽略了一個問題,他所騎乘的是玩家用的重機,而不是出賽用的GP重機,所以駕著哈雷也打算GP過彎不算天才。

對於出賽用的重機,腳踏板的最外點和輪胎緣的切線構成最大傾斜角,但是玩家用的重機,這條切線卻是行車時看不見的立柱外腳點。因此大傾角下的“壓彎”,會意外的讓立柱的一端先擦撞到路面,而如果是角度過大的狀態下,壓彎前車手已經做了身體傾側挪移的配合,這個時候的立柱腳就變成了撞地槓桿點,在那個瞬間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不只是短暫的失去前輪與地面的足夠接觸,更將使得前輪的操控發生抖動,在北宜中段,直線甩落到山壁水溝位置的重機,就是這個模式。

其次是胎熱和剎車碟熱,GP過程中的胎熱和剎車碟熱是持續的,但是在北宜不能夠持續的保持它的熱,所以高速下過度壓彎,就可能失去前輪胎面對地面的摩擦力。

而過彎時對於剎車和節油閥的使用,就更在乎胎面和剎車碟熱的配合。仔細的留意GP重車,就會發現他的前輪對比於後輪,用的是極誇張的34或36的超大剎車碟。這個意思就是說,在入彎之前的最佳時間點上,車手要讓高速下保持在高熱狀態的前剎車碟,在第一時間發揮遠大於後輪所需要的摯動力,這樣才能準確的操控前輪進入彎道,而在同時又能讓後輪依舊保持著一定的驅動力,足以在下一時間點上,讓後輪立刻承受和接續節油閥下引擎的強力加速驅動。

但是對於沒有嫻熟這個剎車動作的玩家來說,北宜過彎就會陷入後輪失去驅動力的囧境。當面對下坡的急陡坡而接著就是大急彎時,如果是先拉後剎接著是前剎以為減速的動作下,後輪就會失去足夠的驅動力,而無法持續的推動前輪向著摩擦力的方向前進,這個時候就會以整台車的重心的運動方向直接前進。如果更是車速過快之下,前後剎不足以讓車停止時,那個北宜往新店,以切線方向甩出路外的就是詮釋。

 

在坪林的便利商店前歇口氣的,看著幾位小朋友的先後停車,最後一輛的那位小朋友對著穿黑色T恤的說:“剛才差一點壓不過來,你們是怎麼壓的?”

回答的人說的很有斤兩:“就是給它更用力的壓下去呀。”

還好,他們人都到齊了!

 

壓彎,是說的轉彎時,讓車子像壓過路面的那樣,而不是說用力的去壓車子,看看GP賽車加車手的動作豈不明白。抓到竅門才是關鍵,體重?

北宜路上騎了重機,去了路邊而沒能回家的,有誰又是體重不足壓不下去的?至於北宜的“彎度過大”,或許新聞主播應該再補上一句,請“用力壓彎”!

 

 

.

-------------------------------------

下坡兼高速過彎時,要面對二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是前輪的動作,第二個是整車的重心和離心力。

對於前輪的動作,在入彎之前的時間點選擇,這是經驗的累積和判斷。在進彎前拉動前剎車,會讓整車的重心向前並向下移,以增加前輪對地面的摩擦力,所以如何掌握拉摯的時間點以及拉摯前後剎的力量都是訣竅。而同時讓前後輪的拉摯力量適度,並存在差異,則是在控制前輪動作的同時,兼顧整車的入彎速度,過一個彎道差0.1秒,領先的位置就換人啦。看看那段警用機車追小朋友的新聞影片就明白,每過一個路口彎,警用機車都得從“迫近”落後成“追趕”。

當前輪的拉摯力量過大,而同時車體速度又過快時,車體的重心就有可能會以前輪軸為中心旋轉,而同時,如果前輪的中心線又恰好不在車體的中心線上,那就是摔車。

如果整車的速度過快,即使在進彎前已經做了控制前輪的動作,但是因為車速過快,它的離心力可能會超過前輪對地面的摩擦力,就會產生拋物線出界的可能。移動身軀向著要轉向的一側,是將整車的重心向著轉向的內側移動,以移動的重心來改變轉彎時的離心力。但是這個模式有它的極限存在,賽車場上偶見的,已經開始入彎的高速車,突然的反向顛簸一下,接著就以拋物線的方向直接出界,大多就是因為摩擦力和離心力的失控。

就玩家來說,關鍵是在“胎面”和“路面”的這二個因素。但這二個條件都是無從掌控和預測的。說到路面,小心北宜彎道上,其實是所有壓彎路面上的一些小石子,或是人工新鋪補處邊緣上的溢流固化柏油,這些因素都可以讓壓彎中的機車出界!

 

 

.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ueh1951&aid=10882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