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05 07:28:42瀏覽1937|回應4|推薦12 | |
一篇文章裡談到做『酒釀餅』的方法:
“醪醩”則是發酵過了頭的「甜酒釀」。辨識的訣竅是【湯清米空】。這種「甜酒釀」的酒味重,微酸,做出來的“酒釀餅”反而兼有怡人的醩香,和潤脆適中的軟糯口感。
此外,“老麵”(又稱、老肥、麵肥、老酵母、引子)也是烙烤正宗風味“酒釀餅”不可或缺的法寶。做法是取麵粉50克,白酒10克,水25cc,在陶瓷盆內拌勻,覆蓋上濕布,放置在攝氏28度的環境發酵一夜即成。 有了“醪醩”和“老麵”,就可以開始做“酒釀餅”了。 取出回了溫的“醪醩”100克,與50克的“老麵”,以及300克中筋麵粉、10 克細砂糖,混入盆中攪拌均勻(若嫌乾,就適度添加溫水),搓揉成光滑的麵團。 然後用保鮮膜密封,放在室溫環境發酵48小時。 然後,依下述步驟製作原味“酒釀餅”。 1、將發酵完成的的麵團移出,撲灑上適量乾麵粉,將麵團裡的空氣切實揉出。 2、把麵團揉成長條狀,揪成大小均等的小麵團。 3、在桌面上灑點麵粉,把小麵團逐個壓扁,擀成直徑約10cm,厚約1.5cm的均勻餅胚。 4、用保鮮膜把餅胚蓋上,放在室溫環境醒發20~30分鐘,至輕壓能徐徐彈回程度。 5、把平底鍋燒溫,灑上少許乾麵粉,再放下醒發好的酒釀餅胚,蓋上鍋蓋,用小火烙烤至上了色時翻面,待用手指輕敲是呈現「空乏」的聲音時,即可取出。用乾棉布覆蓋,散去多餘的水氣,兼保溫。 許多網友見文起意,照著貼文所教的方法學步,結果: 照著xx貼的步驟.....
室溫環境發酵48小時。 失敗!! 可是用白酒發出的老麵加上新麵粉再發酵時,麵團發酵的成果不是很好.所以做成的酒釀餅也沒有印象中在台灣吃的那樣鬆軟.( 坦白講,蠻硬的) 成品還真的硬到和槓子頭一樣!!
樣子是真的漂亮.氣孔小小的.和外頭賣的沒兩樣.唯一的敗筆就是既使有一副大鋼牙都未必啃得動!!! 最後是切成粗條弄成牛絲炒餅.解決了它的存在. 看到這樣的貼文和回覆,心中忍不住感到一陣酸楚。 只有在美國上過班的才知道在美國打拼生活的忙累,工作壓力所予人的折磨... 種種都無法與人道,也無由道起。 倒不是花個幾元錢的問題,而是在現實生活裡為五斗米折腰以後,難得有個假日,撐著疲憊的身心,滿懷憧憬地試著做一點私心憶念的東西嚐一嚐,期望讓自己在精疲力竭之餘,藉著享受懷舊來安慰幾近枯竭的心田。 估不料竭力試學的結果居然是失敗,是挫折,是連懷舊都成為一種奢侈的心碎滋味,在原已滿溢的苦澀裡 ,還得意外地再塞擠新的失望。 走筆至此,不由得想起當年初來美國時的情境,平常要上班應付老板,要照顧家裡每個人的需索,假日不是休息而是整裝待戰,準備下個禮拜再出外拼搏。好不容易內人利用大減價的機會,奢侈地抽空上百貨公司,買了一件套頭衣,準備做上班的行頭。因為是減價貨,衣服被選貨的人都摸得發烏了,趁得周日晚拿到洗衣房洗一洗好第二天穿。待得要烘乾時,內人正忙著做晚飯菜,改叫女兒轉到烘衣機裡去烘。沒想到前一個用烘衣機的把溫度設成高溫,女兒也沒檢查,就直接丟進機器裡去了。等拿出來時,已經縮成小孩才能穿的尺寸了。時逾廿餘年,只要回想,耳中仍然聽得到那天晚上內人委屈的低泣聲.....。 話說遠了,回到主題來吧。 只要曾在網路上蒐羅過的,就知道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把自己做食物的方法寫出來,教別人去做,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愉悅。 不寫出份量來,頂多教照方抓藥的人失望。但如果讀的人對同樣的主題有所了解,多少可以從文字的敘述裡找出自已所要的消息,甚至可以看出自己長進的梯階。看唐魯孫先生文章有心得的,想必同意這種說法。 糟糕的是,網路上或報章雜誌上,更多的是提供了不正確份量的食譜。編輯老爺們的素養通常只在審文選稿上做要求,實際上動刀動鏟等真實工夫,不精不擅當然不是意外,就算懂得兩下子,也不代表有辨識食譜份量是否正確的功力。對這些份量不確實的內容,難有審度分辨的能力。其結果是造就了我們這一批妄信公信力、妄信權威進而照單全收的受害人 -- 一律被暗器打中。 來美以前就懂的烹調的總是少數,絕大多數的想必和我一樣是因需要而學的。這些年來,吃虧吃多了,多少偷學偷練了點兒類似金鐘罩、鐵布衫那種可以「護身」的招式。於此,我願把我自己這些日子學來的一些方法提供給各位參考: 首先,咱們把話說在前頭,人家的食譜你做不出來,不代表份量不對,只可能是你的做法不對,學藝不精。燒飯做菜這種事,就像小時學寫毛筆字,很多時候人家把著你的手教你,你仍寫不出來,仍需要相當的練習。所謂「萬事都有天才,只有經驗沒天才。」 其次,烹飪不是做化學實驗,沒有辦法公式般地臚列份量。很多時候,必須以當時條件來定奪份量的多少。我稱這種份量為「比量」。 第三,讀文章要細心。很多時候寫文章的人受到文字的束縛,不容易把真實情況在字句裡完全表達,如果讀的時候再不小心琢磨,很容易就漏失重點。 縱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用科學的歸納法來綜合一些可依據的數字,來做審度食譜的可行性。就以中式發麵食物來說:
有了上述的基本概念,才能談到最重要的,審查麵食食譜是否可行的計算方法: 如果有一個你有興去試做的麵食食譜,審視是否可行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計算一下裡面的含水量。也就是麵粉和水份的比例。 基本上來說,水在粉裡所佔的比例低於 45% 除非有特別的目的,否則是無法做得出來的。
現在我們看一看這酒釀餅的含水比例,如此才能歸結出失敗的原因: 老麵”(又稱、老肥、麵肥、老酵母、引子)也是烙烤正宗風味“酒釀餅”不可或缺的法寶。做法是取麵粉50克,白酒10克,水25cc,在陶瓷盆內拌勻,覆蓋上濕布,放置在攝氏28度的環境發酵一夜即成。
第一階段老麵的份量:
取出回了溫的“醪醩”100克,與50克的“老麵”,以及300克中筋麵粉、10 克細砂糖,混入盆中攪拌均勻(若嫌乾,就適度添加溫水),搓揉成光滑的麵團。 然後用保鮮膜密封,放在室溫環境發酵48小時 粉 50g = 100% 水 10+25 = 70% 總重 75g = 170% 算到第二階段酒釀麵團的份量時,有文字上的迷茫: ...與50克的“老麵”,
談到這裡就要說到我前面所說的的第三項基本概念了:讀文章要仔細。 文裡清清楚楚的用括弧說到 ....(若嫌乾,就適度添加溫水)... 所以做出來的餅如果又乾又硬,不能完全怪罪作者。別忘了,動手的人不是憑度量衡工具,而是依靠數十年來手上的感覺,來決定水份比例。說不真切之處,只好以「比量」法來描述。
進而言之,望文生義,理論上這個階段正確的做法,應是參考文中『適度添加温水』一句,另外加15~18fa%左右的温水,使成類似台式包子、饅頭的軟度。等醱酵完成以後,才好掌握麵的軟度。 如果一定要說作者的食譜值得商榷之處,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前面教做老麵的部份。以及發酵時間的問題。 不過,這已是另一個主題了。 ---------- ★ 本文蒙網友 Sarah 提供數據資料充實缺失之處。特此致謝。 1. 本文所引用諸種資料,僅為方便而取,非有所指,請勿對別入座。仁人君子明鑒。 2. 只要是練家子就知道,凡所練金鐘罩、鐵布衫這類功夫的,都有罩門要害,只要尋得要害所在輕輕一戳就.... 了。所以嘛,你學了我的橫練功夫,可別在江湖上橫行;那一天遇到了會家子,找到了你的罩門...,那,我可救不了你喲。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