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27 20:49:00瀏覽1057|回應0|推薦0 | |
現今教會詩班生存的第二大殺手,容我這樣說,是教會推動小組化,你們或許很驚訝,為什麼我會這樣說,我確實見識到,以及聽到,原來的詩班員投入小組長的事工之後發現到實在太忙了,於是選擇退出詩班,最後詩班人數越來越少只好解散。至於詩班沒有之後的獻詩怎麼辦?就交由各小組輪流獻詩了。但是這是很危險的,獻詩的水準立刻就降低了,因為很顯然的,詩班獻詩的水準較好的原因就是因為這群人接受了較專門的訓練、長時間、固定的練習,因此產生了默契,並且可以找到共同的音色,臨時組成的雜牌軍永遠無法勝過正規軍。 其實我剛才的論述是有問題的,因為就算沒有小組,詩班員有可能其他忙碌的服事而退出詩班,因為參加詩班的信徒,往往也是教會中很有才幹的弟兄姊妹,所以我在這方面的結論是,詩班的服事是需要擺上很多時間體力的服事,當你的班員必須在兩者之間作選擇時,你與他之間的溝通是否讓他感受到那種包容接納,你是否持續的進行新詩班員的徵召工作,你是否有那種異像,讓教會感受到詩班是不可或缺的事工,而不是雞肋?你知道詩班的服事絕對不是只有牧師講道前的那兩分鐘,如果你好好的經營,詩班可以成為崇拜的帶領者,可以為一個教會帶來傳福音的熱情,我很相信一件事,當你認真的在詩班中服事,真正的付出擺上,詩班員看的到,教會的會友也看的到。 接下來提到使用聖詩的問題,在我所接觸的教會中,在音樂上最保守的是紐約的教會,我們的牧師來自唐崇榮牧師在印尼的教會,教會裡負責音樂事工的是林望傑的姊姊,離開紐約後四年,我們回去參加那裡的夏令會,我很訝異的是夏令會唱詩範圍沒有超過我們離開時的規模,僅有的兩首讚美短詩是我們當初離開前就已經有的。兩年前我們全家回到紐約,崇拜的詩歌幾乎出於聖詩,如果不是出自聖詩,也是類似的福音詩歌,有一次與詩班員分享,發現到他們沒聽過讚美之泉。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們想要的?但是在台灣,我們也看到另一種極端,而且是很普遍的狀況,就是只聽到一首又一首的短歌,來自韓國新加坡美國的敬拜短歌,聖詩本老早就從座位上消失。現代的教會似乎有一中迷思,我稱之為「修女也瘋狂的迷思」,電影中,老修女所帶的唱詩班被描繪成五音不全,令人昏昏欲睡,但是女主角的帶領似乎很神奇的點石成金,連路過的飛車黨都覺得原來教堂的音樂也可以那麼活潑,似乎老歌已經過時,不能再唱,我們應該唱新歌,這樣才能活潑,有生命力。但是我想在座的都知道這些聖詩的雋永,價值在哪裡,但是我也承認,聖詩中也不是每一首都是好的作品。我覺得問題在於崇拜,領詩以及司琴。你的崇拜是希望能夠莊嚴慎重,讓人謙謙卑卑的來到上帝面前,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還是一昧的盲目樂觀,高喊「得勝了!得勝了!」,或是拼命的為會眾灌迷湯,不停的說:「今天會不一樣、上帝要跟你講話」之類的話?你是想要製造一種歡慶的氣氛,或是有別的想法?我自己始終覺得,主日崇拜的對象是上帝,而不是表演給非信徒看的,所以我自己如果有機會決定崇拜詩歌,我的選詩原則一定會是敬拜、認罪、感恩,之後還有空間,才會是信息詩歌,我這樣的原則是,會眾的唱詩不是暖場或是預備心,或是一唱詩就開始講道一般。而是帶領會眾崇拜,這跟傳統流行沒有關係,而是跟崇拜的目的有關係。提到領詩的問題,其實不論是帶領聖詩或是現代的讚美短詩,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們不能因為唱詩時氣氛不對,就怪罪在詩歌上面,是不是領詩與司琴沒有溝通好?是不是領詩拍子打錯?三拍子打成四拍?或是不會打弱起拍子?這些都需要訓練,我也非常鼓勵學音樂的基督徒起來擔當起領詩的責任,因為我們有比較正確的拍感以及音感,我們浸淫在好的音樂裡有很長一段時間,就是有好的音樂品味,比其他人更知道一首聖詩或是短詩要用怎樣的速度、力道才好聽,比較缺乏的是靈性上的操練,我們願不願意接受一些訓練,裝備自己成為一名領詩人?至於司琴部分,這不是我的專業,在座有人十分有研究,我只能說,鋼琴主修的不一定會彈聖詩,這需要更多的學習,我去過一個幾乎只唱聖詩的教會,但是崇拜還沒開始,司琴彈下去第一個和絃,就讓人十分感動,一個優秀的司琴會成為詩班指揮、崇拜主席的好幫手。 我們都覺得教會的音樂在走下坡,我們也覺得想要振衰起敝,改變現況,但是要從何做起?我覺得直接進入參與很重要,進了教會,不能只去「坐」禮拜,你不要害怕被邀請加入服事,進入服事了才會知道問題在哪裡。曾經有資深的牧長到神學院跟神學生分享到,進了教會服事要知道教會裡真正在影響決策的是誰,有時不一定是主任牧師,有時也不一定是執事會主席,有時要看開會時最後發言的是誰,有時開完會後回到家第二個禮拜才有真正的決議。比較中型的教會,就是大約一百五十到兩百人的教會,牧師通常會遭遇到很大的業績壓力,你不能罵牧師眼光不夠,因為有太多人很熱心,天天在問牧師:「怎麼人數沒有增加?」「上禮拜又少了廿人。」你知道你的教會裡面很多人很追求,他們愛教會,希望教會更好。他們會去上神學院的延伸制,會去敬拜讚美學校,會去但以理學院,會去韓國、新加坡受訓。回到教會之後會問「為什麼沒有這樣做,那樣做?」這讓牧師們很大的挑戰。再加上基督教媒體播出的都是那樣的崇拜。我們要面對的是這些弟兄姐妹,我們要如何反應?是否能影響他們? 今天下午,我問了很多問題,但是我也不知道標準答案在哪?也不敢向你保證說我講的絕對做得到,只能說互相勉勵,希望其中的一點可以啟發你的靈感,做出大的改變。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