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19 16:12:27瀏覽5173|回應0|推薦0 | |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背景 1877年,柴可夫斯基經歷了一段痛苦的婚姻,為了療傷止痛,他與弟弟遠赴歐洲旅行,最後落腳瑞士的克拉倫Clarens,隔年年初,他的學生以及好友,小提琴家柯帖克Iosif Kotek來訪,這一段時期,兩人一起彈奏了許多小提琴樂曲,其中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這刺激了他想要創作小提琴協奏曲的強烈慾望,於是在柯帖克的協助之下,他很迅速的,以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這部作品,根據他與贊助人以及好友-梅克夫人的信件,三月十九號已經開始著手創作,三月廿二日完成了第一樂章,次日開始第二樂章,三月廿六日,他告訴梅克夫人「已經進入終曲樂章了」,到了三月廿八日,他「完成了這首協奏曲,接下來需要騰稿,還要作多次演練,然後為管弦樂譜曲….」。 之後,柴可夫斯基與柯帖克在柴可夫斯基的弟弟面前演奏了這首曲子,大家都對第一、三樂章滿意,但是對於原本的「行板」第二樂章不滿意,於是柴可夫斯基寫了一個新的行板樂章,至於原本的行板樂章,他並沒有棄之不用,而是另外加了兩首小提琴曲而組成一個組曲,稱為Souvenir d'un lieu cher(美好地方的回憶)。 原本,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是要提獻給柯帖克,但是柯帖克始終認為這首曲子無法演奏,並且兩人的關係出現裂痕,作曲家於是將這首曲子轉獻給當時俄羅斯的小提琴大師奧爾(Leopold Auer),並且預定首演日期為1879年 解說 這首曲子共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為中庸的快板,奏鳴曲式,D大調,第二樂章為悲歌,行板,G小調,不間斷的進入第三樂章,第三樂章為極其活潑的快板,D大調。全首樂曲表現了小提琴之所以成為獨奏樂器所應有的絢麗技巧,也更呈現出小提琴的歌謠優美的一面,因此成為小提琴協奏曲中的經典曲目。
第一樂章 與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類似的,第一樂章開頭的一段序奏與第一樂章主要內容一點關係都沒有,似乎只是單純的序樂,之後小提琴聲部帶來與主題有關的節奏動機,獨奏的進入則以無伴奏的華彩樂段開始,之後進入主題部份,兩個主題貫穿整個樂章,這兩個主題都是企圖要表現小提琴抒情的一面,裝飾奏(cadenza)置於樂章的中間,之後可算是再現部,最後以加快速度的方式結束樂章。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是個悲歌,獨奏小提琴以加上弱音器的型態奏出優美感傷的旋律。作曲家特意的選擇G小調,是要突顯小提琴溫柔的一面,但是作曲家並沒有如一般預期的,將樂章終止在G小調的和弦上,反而將樂章朝向D大調,終於,沒有間斷的在一個強音之後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在強音和弦之後立刻開始一段樂團合奏,這段合奏預先告知即將由獨奏小提琴帶來的第一個主題的動機,之後獨奏者以一段無伴奏的華彩樂段開始,並且導入第一主題:
(第一主題)
第一主題部分是個生動的俄羅斯民謠風格舞曲,獨奏小提琴與樂團之間,或是主奏或是伴奏,互相交換腳色,獨奏則不斷的表現快速絢麗的技巧,第二主題部份也是一個典型的民謠舞曲風格段落,獨奏在開始演奏的時候,低音管奏出了一個對旋律: (第二主題與低音管對旋律及伴奏)
之後速度加快,進入狂野的舞蹈。樂章的中間段落呈現出對比性的慢速與沉靜,獨奏與木管有多次對話,之後樂曲有變快回到第一主題,最後激昂的結束。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