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Maurice Ravel: La Valse拉威爾的【華爾滋】
2017/12/28 19:00:28瀏覽5779|回應0|推薦0

Maurice Ravel: La Valse

拉威爾(1875-1937)是與德布西(1862-1918)同為廿世紀初法國最重要的作曲家,由於兩人曲風相近,一般人將兩位並列為印象派的作曲家,尤其當德布西去世後,拉威爾很自然的繼承了德布西在法國樂壇的地位,雖然拉威爾早期的作品受到德布西的影響,但綜觀其一生,拉威爾的樂思比較主觀、少抽象性,管絃樂色彩較明亮,結構的處理較傳統,他比較喜歡使用古調式勝過全音階,更多的使用半音階,和聲上較複雜,風格上算是古典主義與印象派的融合,一般來講學者寧願將他視為法國的新古典主義的作曲家。

早在1906年,作曲家曾經計劃寫作一首稱作「維也納」的曲子,以表達向圓舞曲這種舞曲以及著名的作曲家約翰˙史特勞斯致敬,除此之外,拉威爾早在1911年就寫了一首圓舞曲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當做先前的嘗試,這首曲子受到西班牙作曲家夏布理耶Emmanuel Chabrier的歌劇Le roi malgré lui中間的一首圓舞曲的影響。

這首圓舞曲La Valse寫于19191920年之間,很有趣的重複使用了1911年的圓舞曲之中的動機。直接促成這首曲子的誕生是由於俄國的著名芭蕾舞製作人狄雅格列夫(Sergei Diaghilev)的委託創作,但是完成後這首曲子並沒有被狄雅格列夫採用,這造成了兩人之間始終沒有彌補的裂痕,而這首曲子以純粹音樂形式的首演是在1920年的十二月。

學者認為這首曲子是作曲家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重新開始作曲的重要作品,除了仍然試圖表達對於維也納以及圓舞曲的喜愛,更表現出對歐洲經歷了戰火之後文明飽受摧殘的感傷,大戰之後,維也納已經喪失了昔日的光輝,瘟疫與飢荒處處可見。

在總譜上,拉威爾寫下了如此的話語:

透過縫隙,捲曲的雲彩中瞥見一對對跳著華爾滋的人們,隨者雲彩漸漸的散開,看到了大廳中旋轉的人群,場景更加的明亮,在極強聲中屋頂的吊燈噴灑出光芒,這是1855年的皇家大廳。

作曲家喬治˙班哲銘指出這首曲子是「對於大戰後歐洲文明狀況的隱喻,它單樂章的設計著重於華爾滋這個曲種的誕生、衰敗與滅亡。」

這首曲子根植於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的形式,可以聽的到不同的段落,由加了弱音器的三部低音大提琴的前奏樂段開始,很安靜的,又好像人們在竊竊私語,隨後低音管與法國號交叉的帶入圓舞曲的動機,這樣的動機在樂曲的後面又會出現一次,而將全曲分為兩個大段落。背景音樂除了低音大提琴,其他的弦樂器(同樣加了弱音器)與豎琴也加入霧濛濛的背景音樂之中,前奏之後圓舞曲旋律響起,在不同的樂器聲部之間,以不同的變奏模式奏出,第一大段之中可以聽到九個段落,其中第三個段落為銅管聲部的合奏,是一個高點,第六個段落為全樂團的合奏,是第二個高點。

到了第二個段落,氣氛更加的高亢,速度有加快的趨勢,並且在配器上更加的複雜,直到一個音量極強,節奏拉長的最高潮,之後樂團不斷的加快,直到結束。

除了貫穿全曲的圓舞曲旋律以及節奏,拉威爾的這首圓舞曲還有幾點特色,首先是關於半音階的利用,這些半音階的音型,除了伴隨圓舞曲旋律,在高音木管樂器與弦樂器之間流竄,更在第二個部份,由低音銅管樂器、木管以及弦樂以節奏增值的方式奏出。第二是滑音(glissando)的應用,這些滑音在豎琴上最常聽到,成為一大特色,弦樂器在演奏旋律時,也時常出現滑音,是另一個特點。而在全曲之中,原本悠閒的圓舞曲不時的被強烈的節奏以及音量,加上打擊或是前面提到的各樣音樂素材打斷或是干擾,似乎暗示了原本屬於維也納的優雅、美麗與歌舞昇平,被戰火摧殘,而第二段的低音銅管與打擊,似乎象徵了戰爭對於維也納的蹂躪,使的維也納圓舞曲的風光從此不再。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rnman1965&aid=10974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