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挪威的森林》讀後
2009/09/06 18:39:54瀏覽627|回應1|推薦5

有人說村上春樹的作品很多樣化,如果說《尋羊冒險記》是偵探小說,《世界末世與冷酷異境》就是科幻小說,而《挪威的森林》則屬於愛情小說。或許這樣的分類過於簡化,但卻也從讀者的角度反映出村上春樹寫作題材的廣泛。看完他第一部小說《聽風之歌》後,我又繼續看了這部紅藍本上下分輯厚厚的長篇小說。

《挪威的森林》出版後,出乎他意料之外地大受讀者歡迎,銷售了幾百萬本,村上春樹也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有名作家。他說,那時筋疲力盡地完成《世界末世與冷酷異境》後,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還有能力繼續創作長篇小說,他想考驗自己。於是短暫休息之後,他就開始將一直存在內心裡那個單純講男孩遇見女孩的故事寫下來,他說,沒寫過這一類直接單純的小說,這是一種挑戰。

我閱讀過程中,覺得《挪威的森林》很像一本寫實的作品。但讀完之後,有一種一時之間很難用言語講得清楚明白的失落感。那種失落感似乎是介於「存在」和「不存在」之間,難以用精準的字句描述。甚至又有點恍惚飄渺,必須一再確認,那感覺究竟是不是失落感?如果真是失落感,究竟又來自於何處?我反覆探詢這個問題。

既然是小說,我想或許還是應該回到小說的基本元素「形式」和「內容」來看待這個問題。那失落的感覺,隱約來自於真實近乎白描的「敘事形式」和一直被過去所羈絆的「故事內容」,兩者相交鋪陳所造成的效果。

首先,先看於村上春樹慣用的「敘事形式」。小說裡一向是給予物品具體的品牌、名稱、和細節。他堆砌的不是抽象華麗的形容詞,而是明明白白告訴讀者,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什麼品牌,什麼款式,好不好用,喜不喜歡,堆砌的是日常生活中常常可見的物品。這拉近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自我投射到主角的身上。

換句話說,這是一種以「實」寫「虛」的敘事手法,用最簡樸的文字描述極虛構的情節和感受,瀰漫在角色與場景周遭的不是無中生有的那種抽象式空虛,而是彷彿曾經擁有過、親自目睹見證過,後來突然從手中溜走,從生活中消失不見的失落感。

再看「故事內容」方面。主角渡邊一直擺盪在空靈的直子和活潑的綠之間。直子的內心一直被困在過去,情況很像是掉入一口很深的井當中,沒辦法融入和適應真實的生活。她的確曾經很努力想要擺脫過去,也擺脫男友自殺的影響,但在情況有可能漸漸好轉的關鍵時候,劇情卻急轉直下,她最後仍然選擇了自殺。這對以第一人稱閱讀這種長篇大作的讀者而言,這無疑是親身經歷一個由「實」走向「虛」的失落過程。

另外,綠一直是扮演帶給主角渡邊活潑生命力的角色,而在小說故事的最後,渡邊確實也選擇了綠。但是整本《挪威的森林》是用回憶的倒敘手法寫成的。小說的一開始,是37歲渡邊的自述,再次飛到德國漢堡,回憶起18歲到21歲之間所發生的事情。而37歲的渡邊,依然是一個抑鬱孤獨的漂泊者。這說明渡邊並沒有因為跟綠在一起後,就改變了他的生命調性。原以為活潑充滿生命力的綠,可以就此豐富渡邊的生活,但並沒有。再一次,又讓讀者深刻經歷了從「實」到「虛」的失落。

情況明朗了。在「敘事形式」上,他帶讀者走了一趟失落的過程,而在「故事內容」上,又帶讀者走了兩遍。二加一,三倍的反差效果,緩緩貫穿整部小說的主軸。最後,讀者終於落入他精心安排設計的失落感當中。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nxp&aid=3293027

 回應文章

藍曉鹿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RE
2009/09/07 07:49

文學批評的第一站!

小鹿 上

曲水流觴(honxp) 於 2009-09-07 12:01 回覆:
謝謝,還稱不上是有針砭作用的文學批評。我只是盡力去解構小說,分析它,希望這不僅對讀者有用,對想寫小說或是正在寫小說的創作者,也能提供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