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布拉格遇見卡夫卡 黃瑞田
2017/07/10 14:39:20瀏覽535|回應0|推薦8

 

在布拉格遇見卡夫卡   黃瑞田

2016年11月6日  中華日報副刊

旅遊團跟著領隊陳導沿著布拉格巴黎大街要左轉進入老城廣場時,腳步停了下來,仰起頭指著大樓三樓外牆轉角一個黑色人頭雕像說:「這個人是卡夫卡,你們有誰認識他?」

       

我和太太舉了手,其他的人似乎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

陳導有點失望,補充說明:「卡夫卡是捷克最有名的作家,這棟大樓是他出生的地方,明天我們去黃金小巷時,還可以去參觀他的寫作工作室N22。」說完,一邊帶著大家往老城廣場走去,一邊說:「卡夫卡一輩子在老城廣場周圍生活,他在這裡出生,在這裡長大,在附近上小學、唸中學、讀大學,連搬家也離不開老城的範圍。」。    

陳導簡略的介紹,把我拉回文青年代醉心文學閱讀及寫作的回憶。在五○年代,文壇還很保守,作家們的創作,偏向於反共文藝及勵志小說,閱讀的翻譯作品,不外乎所謂的古典世界文學名著。到了民國五十八年左右,志文出版社開始出版當代哲學、文學及心理學著作叢書,取名為「新潮文庫」,使文青們以閱讀「新潮文庫」為時尚風潮,若沒有讀過卡夫卡、卡繆、沙特、尼采、齊克果等人的著作,就不配稱為文青。當時卡繆、沙特,被歸類為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文學作家,尼采、齊克果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但是,卡繆和沙特卻在卡夫卡去世之後,推崇他才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先行者,不過,在歐洲文學史上,卡夫卡被歸類為表現主義作家。

志文出版社於民國五十八年出版的《蛻變》,是我接觸的第一本卡夫卡著作,翻譯者金溟若在〈譯序〉中申明是從日文版翻譯過來的,因為五十年代,台灣很少人懂德文,這種間接翻譯的情形並不少見,但對於求知若渴的文青們來說,聊勝於無,大家只知道卡夫卡的小說作品很灰色、很晦澀,沒有所謂的主題,也無嚴謹的架構,情節荒誕、離奇,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疏離、陌生與不可理喻,讀完之後,內心無比沈重,卻說不出所以然,這樣的作品出現在白色恐怖年代,沒有被查禁,也很奇怪。

後來,卡夫卡的《城堡》、《審判》陸續出版了,國外有關他的生平及作品的評論,逐漸譯介過來,他在台灣讀者心目中的輪廓,才逐漸清晰。

       

卡夫卡全名為法蘭茲.卡夫卡,1883年出生於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父親以專制、粗暴的態度教育他,期許他將來成為個性堅強、作事能幹的人,然而高壓、強制的教育要求,反而塑造了他畏懼、怯懦、孤僻的個性;他為了逃避父親嚴厲的眼神,天天惶恐不安,躲在自己陰暗的內心世界裡,為了舒解內心的壓力,他提筆寫作,悠遊於字裡行間。卡夫卡於1901年進入布拉格查理.斐迪南大學攻讀化學及文學,兩星期後順應父親的要求改學法律,於1906年取得法律博士學位之後,做了一年民事和刑事法庭的無薪法律助理,直到190711月,才順利在一家義大利保險公司任職,領取微薄的薪水。不過,工作時間從早晨8點到下午6點,使得卡夫卡難以專心寫作。19088月,卡夫卡被波希米亞王國工傷保險機構聘用,每天下午兩點下班,但他和三個姐妹合住,家中很吵,下班後只好先睡覺養神,等到晚上十點過後才能專心寫作。這種吵雜的環境,卡夫卡忍受了八年,於191611月,以每月20克朗,租下煉金街22號房,做為寫作工作室,直到19175月才退租。雖然在煉金街只是短期居住,日後卻成為大眾所熟知的地方

      

煉金街22號,就是現在布拉格很夯的景點黃金小巷N22,卡夫卡迷們都會去探個究竟。不過這間房子並沒有保留原樣,被改成了小書店,販賣卡夫卡的著作,有各種歐洲語文版本,卻沒看到中文版。

我在大約六坪大的N22,留連了將近十分鐘,想要仔細的找出卡夫卡一百年前留下的任何蛛絲馬跡卻不可得,商人為了圖利,將書籍及其他小紀念品擺滿了每一面牆。當年卡夫卡在這樣侷促的空間裡寫作,自然會感染陰鬱、孤寂的氣息。我要走出N22的低矮小門時,門邊一幅卡夫卡的黑白頭像,又使我駐足,我注視著他深邃的雙眼,他露出驚恐的表情,彷彿對我欲言又止,是的,讀卡夫卡的作品,隨時都感覺得到他的驚恐與欲言又止。

      

1917年卡夫卡退租N22之後三個月,身體不適,檢查發現感染肺癆。在那個年代肺癆沒有特效藥,對患者來說,只能等待死亡的來臨。卡夫卡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更加勤奮的寫作,陸續完成《在流放地》、《鄉村醫生》、《致父親的信》、《他》、《格言集》、《饑餓藝術家》、《城堡》、《一隻狗的研究》、《地洞》、《女歌手約瑟菲妮或耗子民族》等作品。

卡夫卡敵不過肺癆結核菌的啃噬,於192463日在基爾林療養院去世,結束短暫的41歲人生。卡夫卡著述本來就不多,但他在去世之前交代女友燒毀了一部分作品,又在遺囑中要求摯友馬克斯.布羅德將他的剩餘的手稿燒掉,幸好布羅德沒有這樣做,而將他的作品整理出版。

卡夫卡的作品以德文寫作,也以德文出版,所以在二次大戰之前,捷克人對他很陌生;二次大戰之後,在蘇聯體制下,共產黨查禁他的書,他的名字在捷克沈寂了,但他的名字卻逐漸由國外紅回來,德國人認為卡夫卡是德國的文學家,奧地利人也以卡夫卡是他們的國民為榮,直到1989年,捷克人還以為一生都在布拉格度過的卡夫卡是德國人或奧地利人。不僅如此,卡夫卡對自己身分的認定也是充滿矛盾:他出生於布拉格,血統是猶太人,母語是德語,當時是奧匈帝國的人民,卻終生在布拉格與猶太人生活,又在一家義大利保險公司任職,這些混淆的身分使他的感情無處依附,他一生訂婚三次,卻都退婚了。有人認為這與他跟三個妹妹住在一起影響他的寫作有關,不過,後兩位未婚妻是對卡夫卡的肺癆畏懼擔憂而對婚姻卻步。

如今卡夫卡已經成為布拉格的代言人,除了他出生的地方、老城廣場周遭他住過的房子及讀過的學校、N22、查理大橋旁邊的卡夫卡博物館,以及分佈在布拉格市區二十多個卡夫卡的紀念碑或雕像,這些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想要探訪的地方。

卡夫卡的文學成就影響了世界文壇,捷克人卻不把他當做文化財,而將他消費於觀光業;當我在布拉格街頭遇見他紀念碑或雕像,就心裡就這樣想:「卡夫卡,捷克對不起你,布拉格卻不能沒有你。」

中華日報副刊

http://cdns.com.tw/mobile/news.php?n_id=6&nc_id=126900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jtlud&aid=10617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