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19 07:41:54瀏覽2131|回應4|推薦26 | |
台灣有各式各樣的文學獎,媒體、各級政府、宗教團體、私人企業等等等等單位辦的,種類琳瑯滿目,多到不行。 相對於這麼多的文學獎,出版市場卻越來越萎縮,實在是很大的諷刺。 這麼多的文學獎,鼓勵出什麼寫作人才沒有?而這些寫作人才,將來出了社會以後,又能有什麼什麼工作機會? 坦白說,在台灣目前的環境中,我實在看不出也想不出,台灣的文史科系的學生,將來會有什麼好的工作機會,而得了文學獎以後,又有什麼特別可能。 1950、60年代出生的文史工作者,很多都因為得到文學獎,而投入文化事業工作,文學獎的確給這些人一定程度的鼓勵和肯定,至少,得過文學獎比一般人更容易找到工作,在1970.80年代,是文學副刊、書籍、雜誌的黃金時期,會寫、會編,因而是很重要的能力,但1990年以後台灣的文藝環境越來越惡劣,報紙的副刊版面越來越小,現存的副刊,和文學創作的距離越來越遠,報紙、書籍、雜誌出版市場也強烈萎縮,從寫作到編輯,工作機會都越來越少,得文學獎,也沒有太大幫助。 一個社會要均衡發展,就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文藝人才更是精緻文化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非常非常重要,但是台灣社會明顯向科技、財團傾斜,政府完全沒有文化政策,社會財富也集中在少數財團之中,從事文化事業(包括教育)的人,在這種環境裡,能有多少作為,其實可以預測。 在文化市場越萎縮的情形下,我很懷疑這些一年只辦一次的文學獎,尤其是那種只為了曝光,而和媒體合作的冷門文學獎,到底還有什麼意義?如果有人因為得獎,因此決定以創作為人生的志業,那更是一種嚴重的誤導。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