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31 20:38:47瀏覽3328|回應1|推薦22 | |
東年 小說寫作所需要的「寫實」概念,並不一定是來自寫實主義或者說這種技術。因為,小說寫作是對作品內裡的,而不是對作品外在的世界和事物寫實。
大部分習作者的文學思想和寫作技巧,來自文學教師、教科書或文學評論。這些文學專業,關於寫實的概念和技術,給予習作者的教示大約就是寫實主義如下的相關教條: 寫實主義主張以實際的事實狀況,做為立說行事的態度和寫作基礎。 寫實主義認為藝術的目的是切實完整、客觀真摯地刻畫事物的實在外貌、描繪人生,因此特別珍視具體的細節描繪不作大而化之的綜述,強調客觀如照相的準確性而不是作者個人對經驗的詮釋。 寫實主義在文學和藝術的領域同名同義,起源於十八世紀,興盛於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因為當時科學、哲學理性主義之興起,以及反抗浪漫運動溫情的雙重影響;反對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過分美化題材,著重於普通瑣碎的事務、生活的黑暗面和殘酷面。 有些性喜新潮的教師、評者或寫手,常愛表示寫實主義或這種寫作技法是陳腐的老套。這種反對思想的基礎以為外在世界的事物、歷史和意義都是無法完整及正確再現或描繪的。有趣的是,這種反對寫實主義的精神,和哲學領域的現(寫)實主義卻相當相近;在哲學的專業裡,現(寫)實主義是一種否定實體的存在,只承認變化與行動的學說。 這樣,我們可以明白,有些歧異的產生只是因為觀測面、詮釋目的或價值喜惡不同,或者跨科際用語之引用及解釋發生轉義或謬誤。 事實上,我們小說寫作所需要的「寫實」概念,並不一定是來自寫實主義或者說這種技術。因為,就我們的專業而言,我們基本上不是對作品外在的,而是對作品內裡的事物、世界和意義寫實。
文學教師、教科書或文學評論這些文學專業,在解析小說文本的時候,也常提及「虛構」這概念;對於習作者而言這也是常造成困擾的。事實上任何一篇小說,無論以什麼類型的思想和技術為憑,只要各自將小說文本寫「實」了,就無所謂是否「虛」構;因為在小說中的任何一種世界,無論是現實的、想像的或夢幻的,完整的或破碎的,都會具有物理的特質:物質、運動、秩序、模型,換句話說就是具有被讀者辨識、可辨識或可能辨識的圖像、邏輯和結構。正常的物理學並不涉及所謂的精神因素,也就是說不以精神、神等等非現實的因素來解釋物質的運動;物理學家有時也會關心「真理的本質」,但是這已是哲學家的工作領域。小說的結構也是如此,是由各種詞彙所組成的字句、字句所表現的語義、語義所指向的各種層面以及各級層次組成的,作為一種結構同樣會有物質、運動、秩序、模型這些表徵;有些識得三昧的小說寫手,常說小說使用的是一種「表現性的語言」,其實說的正是圖像、邏輯和結構。這當然不是說小說創作是一種機械性的堆砌作業,而是說這是一種基礎;這種情況就像物理學雖然只處理物質的領域,但是它所揭示的因果律不但主宰自然和人為的所有現象、過程及發明,對於精神的思想領域,即使像宿命論和自由意志這兩種相對的學理,都會產生同樣深遠的想像。
無論是一般讀者的閱讀、編輯的審稿或者文學獎評審的,他們最初的行為都是在一路閱覽的文字陣中找各種圖象。有些小說裡的圖象是具體的,運動邏輯是一般的文法,整體建構起來的模型所產生的意象是常識所能理會的,有些小說裡的圖象是隱晦或模糊的,因為這些圖象借助較繁複的邏輯將一部份的位能轉化成動能而沉潛出多層次的意義。意義牽涉到價值喜惡,評審委員各有絕對的取捨權,這點是無法討論評比的,但是,評審委員間的爭議,無論什麼樣的小說思想和技術,都必須辯解其整體呈現的模型是否完整,建構所賴的邏輯是否合理,而這些討論最終都無法避免要探究小說中各種圖象的表徵、情態以及意義。 因此,我們可以說,任何類型的小說寫作,都必須就內在的需要寫「實」了。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