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莊子:境界高低,在於眼光與格局。夜郎自大之人,總是敝帚自珍?! (引用網路Xuite善文)
2015/10/18 03:17:59瀏覽4652|回應11|推薦209

莊子:境界高低,在於眼光與知識

什麼是眼界? 眼界是所見事物的範圍,藉指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寬度或廣度。

 

什麼是境界? 境界本為土地的界線,常指人們思想認識上所達到的深度與高度。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基於其對客觀事物的見識、理解與認知,表達的是其精神追求,和人生價值取向的視角與層次,並蘊含在其為人處世、工作生活,和待人接物的各項活動之中。


 

境界與眼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用“井底之蛙”比喻眼界狹窄,用追求“蠅頭小利”比喻境界低微,用翱翔於萬里長空之上的雄鷹,比喻目光遠大、志向高遠,所表達的,正是眼界對境界的意義。

 

沒有開闊的眼界,就很難擁有崇高的境界。眼界決定境界,眼界是境界的前提。“夜郎自大”,也是因為崇山峻嶺阻礙了夜郎國君的視線,不知叢山之外漢之遼闊。視野所及,心之所思,行之所至,體現出的是眼界與境界的統一。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蜩”就是蟬,也叫知了。知了夏天在樹林裏叫得很好聽的,秋天到了要蛻殼,蛻殼了以後,自己變化走了。殼留下來就是蟬蛻。蟬蛻是一種中藥,它有清火作用,可治療喉嚨沙啞。“學鳩”是小鳥。

 

一隻小鳥一隻小蟲,沒有看到過大鵬鳥,因為大鵬鳥一飛起來,它們看都看不見,只不過聽人家說有這麼一件事,聽了就笑:那個大鵬鳥多事,何必飛那麼遠?像我呀,“決起而飛,”什麼是“決起而飛”?“嘣”一下跳過去了,這形容飛出去不遠嘛;大鵬鳥是“怒而飛”,飛得很遠,這之間何止天壤之別。

 

小鳥小蟲自己也很得意,“槍榆枋,”從這棵小樹飛到那叢草上來,很遠嘛,也很痛快。“時則不至,”時間不夠,萬一我飛不到掉下來怎麼辦?“而控于地而已矣,”不過掉在地上,也不會跌死。這個叫做飛啊?老母雞被我們趕急了的時候,“咯咯咯咯”的,它也會“嘣”地一下飛個兩步,就到前面去了,它也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啊。這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所以它們笑大鵬鳥:這個老兄真是多餘,飛到南極去幹什麼呀?

 

眼光的高低其實在於心智。一個人眼光的高低,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水準,也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走向。眼光高的人,一定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契合點位。而眼光低的人,見識淺陋,一葉便可障目,片雲便可遮天,其一生只能庸庸碌碌,一事難成。世間之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世間之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


 

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就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說,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繫在身上去遨遊江海呢?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秘方,用於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以漂泊為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秘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國發起的水戰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侯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人眼界的高低,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眼界高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適”是走路。天空早晨的顏色叫“莽”,晚上的顏色叫“蒼”。南北朝有一首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是西北地區傍晚的景色。還有一種解釋:“莽蒼”指近郊的草木之色。所以“莽蒼”代指較近的地方。到近郊的草木間去,一天在那裏吃上三頓,回來了肚子還飽飽的;假如走一百里路呢?就不同了,得帶一點乾糧,算不定要兩三天才能回來;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準備帶兩、三個月的糧食了。

 

莊子好像很喜歡旅行一樣,告訴我們出門該怎麼準備,實際上他講的是人生的境界。前途遠大的人,就要有遠大的計劃;眼光短淺,只看現實的人,他抓住今天就好了,沒有明天;或者抓住明天,不曉得有後天。有一種人今天、明天、後天都不要,他要永遠。莊子就是告訴這個東西。因此說: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大智慧者,永遠不教給我們小技巧,莊子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莊子“逍遙遊”裏的境界,我們心嚮往之。但是,這種完整地看待一個事物的眼光,我們真正了然於心了嗎?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眼光,你也會抓住從你眼前走過的每一個機遇。

 

如果一個人沒有眼光氣度,就會看不遠,那他的前途就有限。有遠見有大見的人,他就有千秋的事業,永遠有他的偉大。這是智慧大小有別。一個人壽命的長短,看你能不能把握。有些人活了幾十年就死了,不曉得把握它。所以說:“小年不及大年。”

 

“物化”的作用,就是關於一切的生物互相變化,所以鯤魚變成了大鵬鳥的觀念,第一個要點是“沉潛飛動”,莊子用寓言,也是用事實來說明。這屬於古代的科學,不要拿現代科學的觀念來說,至於它的對與不對,需要另加求證。第二個要點,一切萬有的生命之所以變化,中間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莊子提出來一個名詞,叫“息”。後來的道家,取了一個名稱叫“氣”,萬物皆是氣化。

 


 

說到氣化,莊子文章寫作的方法,和他講話表達的方法不同,說到這裏,恐怕人家不相信,他就提出來,我們抬頭看天,究竟這個天是不是我們眼睛所看到這個樣子?假如我們到了高空,例如坐飛機,倒過來看這個地球,地球等於在我們頭的上面,那個時候看這個天又是什麼顏色呢?

 

這就說明一個道理,等於佛學所講的:人世間一切的學問知識,都屬於“比量”,不是“現量”的境界。所謂“現量”,就是呈現出來那個真實的東西。

 

我們現在借用了佛學名稱,就能了解莊子所說的道理。人類的見解、知識和生活經驗都是“比量”,不是真實的。同樣一個氣候,同樣一個空間,一個時間,一個顏色,因人而產生的感受各異。譬如說熱,熱到什麼程度?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因此,冷熱一切等等,都是比較的,不是絕對的真正的知識。

 

所以,莊子拿大海作比喻,水不深不能載船,水要很深,面積也要很寬,大船才能行駛。然後講大鵬鳥從北向南飛的時候,必須要等待大風,要有大風的風力,才能超越九萬里的高空。

 

小鳥和蟬笑這個大鵬鳥,為什麼要費那麼大的氣力?為什麼一定要飛到南極去?等於講,為什麼要看尼加拉瓜瀑布?到我們新界看看那個流水,也是瀑布,差不多嘛?還要買飛機票出國。就是這個味道這就是談到境智“比量”的不同。每一個東西境界的大小,智慧的深淺,觀念等等是完全兩樣。

 

因此莊子提出來,小鳥和蟬的境界小,智慧淺,所以看大鵬鳥遠大的高飛,不可想像。我們生活的經驗,一輩子在艱難困苦中過慣了的人,看到那個富貴和特別偉大的場面,自已就覺得路都走不動,也不曉得如何自處了。這就是說明境界大小的不同。

 

所以莊子跟著提出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智慧的深淺,壽命的長短,小的境界和大的境界相比較,差別太大。活了二百歲的人,他所經歷的人世間的經驗,同只活了二十多歲的年青人,這個中間差別很大。這種境智的不同,猶如佛經的一句話,叫“循業發現”。每一個人根據他自己的生活經歷、思想見解、智慧境界等,看一個東西的觀念都不同。

 

因為《莊子》文章太美,看起來東說一句西說一句,如果把全篇的邏輯貫穿起來了,是非常有條理的。中間都是申述理由。莊子並不是用純邏輯、純理論性的方法,抓到一個主題,死死地在那個牛角尖上鑽下去。莊子用文學境界的方法,從各種方面旁敲側擊,嘻笑怒罵,正面反面地寫來,所以《莊子》本身有他的文學境界的邏輯。

引用網路善文 :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  (感謝原始網路作者分享好文,造福蒼生。)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igh3157&aid=33378672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洛杉基_空殼糞雞,嫖盜髒貨,罄竹難書❤️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非關感嘆:境界高低,在於眼光與格局。
2015/10/18 21:52

觀賞說道論理的宏觀善知識,對於個人心智的影響力,應該比看一些夜郎自大、目光如豆、格局淺薄、無病呻吟、附庸風雅、好耍弄一些上不了檯面的雕蟲小技之曖昧、情色、麻斃腦神經、沉溺愛情憂傷與不切實際幻想的無明文字來得有意義與有營養得多了....嘻嘻....

如果寫個幾篇沉腐豆渣詩文就自稱是所謂的詩人(屍人?),李白和杜甫一定會從地底下跳出來抗議了。他們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還是到死後才被後人稱頌與追懷,他們可沒有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說他們是啥麼多麼不可一世又想救國救世的偉大詩人啊...^^

詩可以陶冶"個人"性情,啟迪不同人生,一首好詩,可能有如一座華麗無比的宮殿,也可能有如一顆光芒四射的鑽石,但是誰能定義誰的詩是高級還是低級? 關於個人內在構思的情境與鋪除要如何以數字來量化其優劣? 而每個人表現其詩句的絃外之音,要如何給予非質化的勝負成績? 屍人要有雅量,才可看出屍的格局?(這是自我意淫? 還是言不由衷的無義空洞贅語? 如果是被人點評一下就腦羞成怒、自我灌風的低EQ鬥雞草包,實在看不出其雅量與格局在哪裡?)

聽說城邦的屍人比宅男多,坐家也比下水道的蟑螂多,不知道是真是假?!奸笑(呵呵、嘿嘿) )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