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十二式太極劍
2012/05/01 21:34:46瀏覽1892|回應0|推薦2
四十二式太極劍   招式名稱

 

 1 . 起勢                   2 . 倂步點劍         3 .弓步削劍

 4 . 提膝劈劍          5 . 左弓步攔         6 . 左虛步撩

 7 . 右弓步撩          8 . 提膝捧劍         9 . 蹬腳前刺

10. 跳步平刺         11. 轉身下刺        12. 弓步平斬
13.
弓步崩劍         14. 歇步壓劍        15. 進步絞劍

16. 提膝上刺         17. 歇步下截        18. 右左平帶
19.
弓步劈劍         20. 丁步托劍        21. 分腳後點

22. 仆步穿劍         23. 蹬腳架劍        24. 提膝點劍

25. 仆步橫掃         26. 弓步下截        27. 弓步下刺

28. 右左雲抹         29. 弓步劈劍        30. 後舉腿架劍
31.
丁步點劍         32. 馬步推劍        33. 獨立上托

34. 進步掛         35. 歇步崩劍        36. 弓步反刺

37. 轉身下刺         38. 提膝提劍        39. 行步穿劍

40. 擺腿架劍         41. 弓步直刺        42. 收勢

 

 四十二式太極劍,是由一種手型、11種步型、17種步法、5種腿法和22種劍法組成。
一、手型
太極劍的手型主要是劍指:中指與食指伸直併攏,其餘三指屈於手心,拇指壓在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一指節上。
二、步型

(1)弓步: 前腳全腳著地,腳尖朝前,屈膝前弓,膝部與腳尖上下相對;膝部不得超過腳尖;後腿自然伸直,腳尖斜向前方,全腳著地;兩腳橫向距離約10-20公分。
(2)馬步: 兩腳左右開立,約腳長的三倍;腳尖正對前方,屈膝半蹲。
(3)虛步: 一腿屈膝半蹲,全腳著地,腳尖斜向前方45度;另一腿微屈,以腳前掌或腳跟點地於身前。
(4)仆步: 一腿屈膝全蹲,膝與腳尖稍外展,膝與腳尖上下相對;另一腿向體側自然伸直,平鋪接近地面,腳尖內扣,兩腳全腳掌著地。
(5)丁步: 一腿屈膝半蹲,全腳著地;另一腿屈膝內收,以前腳掌點地於支撐腳內側。
(6)歇步: 兩腿前後交叉,屈膝半蹲。前腳尖外展,全腳著地;後腳尖朝前,膝部貼於前腿外側,腳跟離地,臀部接近腳跟。
(7)獨立步: 一腿自然伸直,支撐站穩;另一腿在體前或體側屈膝提起,大腿高於水平,小腿與腳尖自然下垂。
(8)平行步 :兩腳分開,腳尖朝前,腳外沿同肩寬,兩腿自然直立或屈膝下蹲。

 (9) 倂步:兩腿併攏,屈膝半蹲;兩腳平行向前,全腳著地。

 (10)側弓步:即橫襠步,一腿屈膝下蹲,另一腿向體側分開,自然蹬直;兩腳全腳著地,腳尖平行向前,或稍向外展。

 (11)叉步:腿前後交叉,相距同弓步。前腿屈膝前弓,腳尖外撇,全腳著地;後腿自然蹬直,腳尖朝前,前腳掌著地。

 

三、步法
(1)上步: 後腳向前一步或前腳向前半步。
(2)退步: 前腳後退一步。
(3)撤步: 前腳或後腳後移半步。
(4)蓋步: 一腳經支撐腳前向異側落步。
(5)插步: 一腳經支撐腳後向異側落步。
(6)跳步: 前腳蹬地跳起,後腳前擺落地。
(7)行步:腿微屈,兩腳沿直線或弧線連續上步,步幅均勻,重心平穩。
(8)擺步: 上步落地時腳尖外擺,與後腳成八字。
(9)扣步: 上步落地時腳尖內扣,與後腳成八字。

(10) 跟步: 後腳向前收攏半步。
(11) 碾步: 以腳跟為軸,腳尖外展或內扣;或以腳前掌為軸,腳跟外展或內扣。

(12) 倂步: 一腳向另一腳收攏靠近。

(13) 開步: 一腳橫向移動與另一腳分開。

(14) 活步: 一腳在原地小範圍移動調整。

(15) 滑步: 移動腳沿地面滑行。

(16)蓋跳步: 一腳向另一側蓋步下落,在將落時另一腳迅速屈膝提起。

(17) 進步: 一腳向前上步,腳尖外擺,另一腳向前再上一步。


四、腿法

(1)蹬腳 支撐腿微屈站穩,另一腿屈膝提起,腳尖上勾,以腳跟為力點慢慢蹬出,腿自然伸直,高於水平。
(2)分腳 支撐腿微屈站穩,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後小腿上擺,腿自然伸直,腳面展開,高於腰部。
(3)擺腿 支撐腿微屈站穩,另一腿從異側向上擺起,經體前向外作扇形擺動,擺幅不少於135度;腳面展平,腳擺的高度不得低於肩。
(4)震腳 一腿屈膝支撐,另一腿提起,以全腳掌著力向地面震踏,落於支撐腳內側,用勁須沉實。
(5)後舉腿 支撐腿微屈站穩,另一腿從身後向異側方向屈膝後舉,腳面展平,腳底朝上;上體稍側傾,並向異側方向擰腰轉體。
以上各種腿法均要求支撐平穩,膝關節不可僵挺,重心不可晃動;上體要舒展中正,不可緊張僵硬或俯仰歪斜。

五、身型

(1)頭:向上輕輕頂勁,下頜微內收,不可偏歪或搖擺。
(2)頸:自然豎直,肌肉不可緊張。
(3)肩: 保持鬆沉,不可聳起,也不可後張或前扣。
(4)肘: 自然沉墜,不可外翻或上揚。
(5)胸: 舒鬆自然,不要外挺,也不要故意內縮。
(6)背: 舒展拔伸,不可緊背或駝背。
(7)腰: 自然鬆活,不可後弓或前挺。
(8)脊: 自然正直,不可左歪右斜、前挺後弓。
(9)臀、胯:臀要內斂,不可向後突出或搖擺;胯要鬆正,不可左右歪扭。
(10)膝: 伸靈活,柔韌自然。

 

六、身法
端正自然,不偏不倚,舒展大方,旋轉鬆活;不可僵滯浮軟、突起突落;動作要以腰為軸,帶動四肢上下,完整貫串。

七、眼法
定勢時眼看前方或劍指或劍;換勢運轉時,要做到精神貫注,勢動神隨,神態自然。

八、劍法

1、點劍: 立劍用劍尖向下點啄,力達劍刃前端。
2、崩劍: 立劍沉腕,使劍尖上翹點啄,力達劍刃前端。平崩劍時,平劍抖腕使劍鋒向右敲擊,高度在頭頸之間,力達劍刃前端。
3、撩劍: 立劍反握由下向上撩擊,力點在劍刃前部。
4、劈劍: 立劍由上而下劈砍,力點在劍刃,臂與劍多成直線。
5、刺劍: 以劍尖直取對方,臂由屈而伸,力達劍尖。劍刃朝向左右為平刺劍,劍刃朝向上下為立刺劍。
6、攔劍: 立劍反握,由後向前攔截,力點在劍刃中、後部。
7、掛劍: 劍尖後勾,立劍由前向後下方或後上方,隔開對方進攻,力點在劍刃前端。
8、托劍: 立劍由下向上托架,高過頭頂,立點在劍下刃。
9、絞劍: 平劍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立圓繞環,力在劍刃前部。
10、削劍: 平劍由左側後下方向右側前上方揮擺切削,力點沿劍刃向前滑動。
11、壓劍: 平劍由上向下按壓,力在劍面。
12、雲劍: 平劍在體前、體側或頭頂平圓繞環,用以撥開對方進攻,力在劍刃。
13、抹劍: 平劍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弧線切割,切割時劍把領先,高度在頸、胸、腹部位,立點順劍刃滑動。
14、截劍: 立劍或平劍切斷、阻截對方,力在劍刃。
15、帶劍: 平劍由前向側後方屈臂抽割,力點沿劍刃滑動。
16、斬劍: 平劍向左或向右橫向斬殺,高度在頭頸之間,力在劍刃。
17、架劍 :與托劍相同。有人習慣把手臂內旋上舉稱"架",手臂外旋上舉稱"托"。

18、捧劍:平劍仰握,兩手在體前相合捧抱。此劍法只表示動作過程,沒有攻防含義。

19、穿劍:平劍或立劍沿腿、臂或身體由內向外穿伸,臂由屈而伸,力點在劍尖。

20、掃劍:平劍由後向前,或平劍向左向右揮擺砍殺,掃劍時轉腰揮臂,力在劍刃。

21、推劍:劍身豎直或橫平,由內向外推出,力在劍刃後部。

22、提劍:由下向上,提拉劍把,劍尖朝下,力點沿劍刃滑動。

以上各種劍法均要做到:劍法清楚,勁力順達,力點準確,身劍協調,方法正確。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ibis1002&aid=640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