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韌帶鬆弛問題,可配合穴道按壓手法、以及運動鍛鍊調理。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此法「開縫手法治療膝蓋韌帶鬆弛」。
開縫手法是指四指點穴加拔伸屈膝;其中,四指點穴指兩手拇、食指共四個手指同時點壓經絡四穴(包含足陽明胃經的梁丘穴、犢鼻穴,足太陰脾經的血海穴,經外奇穴的內膝眼穴)。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根據中醫理論,胃為水穀之海,氣血之源,脾主肌肉、四肢,點壓血海、梁丘兩穴道,可調和氣血,協調肌肉、關節內外平衡,促進膝關節局部血液循環。
內膝眼穴及犢鼻穴位於關節下方的關節間隙部位,點按這兩穴,可有效達到協調關節內外,活血通絡作用。上述四穴同時合力點按,會出現酸,沉、脹得氣感,能共同達到疏通經絡氣血,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增強代謝,使局部損傷組織,得以回復膝蓋韌帶鬆弛的強度作用。
另外,羅明宇表示,膝蓋韌帶鬆弛的膝痛緩解後,仍然要進行積極的運動鍛鍊,藉由肌肉規律性地收縮與放鬆,對膝關節起到擠壓的作用,可改善軟骨營養,阻止或延緩軟骨進一步的退化性改變,同時還可延緩或阻止肌肉萎縮,穩固關節或增強關節功能。
羅醫師建議,可緩步行走保健。開始時慢慢行走,腿要慢慢抬輕輕放,避免膝關節骨面撞擊,增加損傷機會。
可控制在每分鐘六十步以內,每天進行二十分鐘。如果一次進行二十分鐘鍛鍊有困難,可以將運動時間拆分為幾個時間段進行,每次五至十分鐘,每天進行三到四次。之後逐漸加長鍛鍊時間,在三周內達到每次鍛鍊可以維持二十到三十分鐘的標準。堅持三個月的慢慢行走,膝關節功能能夠得到改善。鍛鍊強度以行走時不氣促、肌肉感到輕度痠痛、休息後可很快恢復為宜。
另外,可騎自行車;騎車時大腿肌肉有節律地收縮,能使股四頭肌得到很好的鍛鍊,而膝關節運動範圍不是很大,關節受力較小,減少了關節面撞擊和磨損的機會。
每天三十到四十分鐘的騎車運動,可以明顯地改善膝關節狀況。
中醫治療膝蓋韌帶鬆弛,可分三階段。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中醫治療:
初期膝關節韌帶鬆弛,以行氣活血,活血祛瘀為原則。
中期治療以活血舒筋,祛風通絡為主。
後期治療則以補養氣血,滋養肝腎為重。
此外,可配合穴道針灸調養。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早期治療階段,韌帶鬆弛早期,筋脈受損,瘀血疼痛明顯,治療關鍵在於「通」,可採用涼血、消腫、止痛之法,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藥方可選用黃柏清熱涼血;合歡皮、牛膝、白芨、續斷、千年健通經活血;赤芍、紅花活血化瘀,止痛消腫;檀香逐關節積血。
藥物加減應用,可消除膝關節周圍肌肉緊張痙攣,儘快清除代謝產物,緩解疼痛,使關節積液減少,關節內壓力降低。
中期治療階段,羅明宇表示,膝關節韌帶鬆弛中期,腫脹漸消,治療應以補氣血為主,輔以祛瘀之品,達到「瘀血去,新血生」目的。
可重用黃茂補氣,加強通脈與擴張血管的作用。白芍養血調肝止痛,骨碎補補益肝腎、續筋,改善軟骨細胞功能,推遲細胞退化性病變,降低膝骨關節病的發病率。蘇木行血祛瘀、消腫止痛,茯苓健脾利水,除濕。提高肌肉耐力和韌帶韌性,改善肌萎縮,增加關節穩定性。
為新生組織提供充足營養,並使萎縮的肌肉得以恢復,以利於膝關節韌帶鬆弛的修復。
羅醫師表示,後期治療,膝關節韌帶鬆弛以調補氣血、益肝腎、強筋為主,使正氣恢復而邪自去。
可選用白芨、骨碎補、牛膝,補氣血、益肝腎、續筋強筋、祛風濕、通經絡;丹參活血通經止痛生肌;乳香、沒藥舒筋活血鎮痛,祛腐生肌;紫河車可強筋健骨,增加膠質。
藥理研究發現,丹參、血竭、沒藥等具有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等作用。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中醫辨證用藥,針對「氣血瘀阻」者,常見於外傷後沒有立即治療,或是治療不當所導致慢性發炎的病人,常見痛有定處,天氣冷、勞動或是睡眠狀況差時加重,舌暗紅有瘀斑,脈沉澀。
藥方可用疏經活血湯、身痛逐瘀湯等加減治療。
還有「肝腎陰虛」證,好發於老年人身上,關節處腫脹不明顯,只要上下樓梯或是走路某個姿勢不對,隔天就開始疼痛,或是天氣變冷、下雨就開始關節怪怪的,常常伴隨眩暈、腰痠膝蓋無力、口乾、潮熱、失眠多夢、消瘦、舌紅、脈細數。藥方常用六味地黃丸、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
以及「氣血不足」者,常見面白、體力不足、食欲不佳體重減輕、刻意減重、月經量少、月經後期、頭暈、頭痛,舌淡紅,脈細弱。藥方常用八珍湯、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加減治療。
李醫師表示,針灸治療部分,常用取包括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血海、梁丘、犢鼻等穴,根據體質不同及受傷急慢期,可以適當選用留針治療、電針治療以及針上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