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01 22:35:15瀏覽281|回應0|推薦3 | |
有貨在手上,並不稀奇,稀奇的是你能把它銷售出去,用俗話說就是你能把它「賣掉」,那才是真本事。「賣掉」表示有人向你購買,人家向你購買表示他接受你的「條件」,買和賣就是「做生意」的基本架構,用中國話說就是「有出有進,生生不息」。 「做生意」最基本的問題只有一個──就是,顧客在哪裡?或者是,誰來購買? 「賺錢」表示你找到了正確的「市場」,也就是找到正確的「顧客」。相反的,「不賺錢」就表示你沒找到正確的「市場」和正確的「顧客」。 理論上,任何東西都有人「需要」,你都能找到「顧客」,但不表示那是正確的「顧客」。正確的「顧客」的特徵是「經常」或「持續」向你「購買」或「下單」。 「出貨」是任何一個製造工廠最重要的「頭等大事」,不出貨是沒有理由向任何人要求「付款」的,不出貨表示「沒有收入」,在「會計帳面」(Accounting Record)上沒有「應收帳款」,那是最危險的狀況。 出貨有二種方式,一種是顧客付了款再出貨,另一種是顧客「下了單」(Place Order),你就得出貨。二者之間的區別在於「合約」或「契約」(Contract)上的「條款」(Terms)如何規定,以及雙方之間的「交易習慣」,而「交易習慣」則建立在雙方的「信用」(Credit)基礎上。偶而「延遲付款」(Payment Delay)是可以被接受的,經常「延遲付款」就會被視為「信用破產」(Credit Broken),代表你缺乏「管理能力」(Management Ability)。 從接到「訂單」(Order)到「出貨」(Delivery)的期間經常是變動的,因為有「庫存」(Stock)的因素,「庫存量」多少是恰當的,完全取決於(1)經驗,(2)資金,和(3)行銷能力。所謂「行銷能力」(Marketing Ability)指的是對「市場動態」的掌握,以及「行銷企劃」(Marketing)的執行。 在國外設廠,最初的第一批材料通常是全數從「母公司」(Head Office)進口,再逐漸從當地市場找「適當的」材料,取代進口的材料,目的是為了節省「進口稅」(Import Duty),海關的「服務稅」(Service Tax),昂貴的「運費」(Freight),以逐步降低「製造成本」(Manufacturing Cost),以便和當地廠商「競爭」(Competition)。 Vashi工廠出貨迄今已經第六批,我示範了前面三次的作業過程,讓Amit和印度同事學習,第四次就交給印度同事自己執行,我只在旁督導。現在你看到的照片是今天出貨拍攝的,工作人員全都是印度員工。(End)
Herman
|
|
( 在地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