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1 12:18:47瀏覽413|回應0|推薦6 | |
☆宣化上人開示~【嚴持戒律 學忍辱】
戒律就是修行人的生命。如果犯戒,等於生命斷了一樣的悲哀。世尊在將入涅槃時,曾告訴阿難尊者說:「以戒為師」。由此可證,戒律之重要性。 嚴是嚴明,也就是莊嚴明察的意思。修行人不能隨便亂講話。在必要時,說話要有分寸,合乎法度,不可信口胡言。換言之,行住坐臥,都有一定的次序,不是說我想怎樣就怎樣,那就是不持戒律。 持是把持,也就是用手拿住的意思。謹慎而小心的拿著,時時刻刻注意,而不懈怠,要聚精會神來把持戒律。 戒是防非,也就是禁止作惡的意思,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是犯罪前的規勸,律是犯罪後的懲罰。例如蛇行是曲,入管自直,這是戒律的功用。 律是法律。無論做什麼事,要合乎規律。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不能隨便行動,妨礙他人自由,侵犯他人利益。 一言以蔽之,嚴持戒律就是沒有脾氣。忍辱功夫修到家了,順逆境界來臨時,皆經得起考驗,而無動於衷,心平氣和、處之泰然。到了這種程度,便不會不守規矩。凡是不守規矩的人,他的忍辱功夫不夠,壓制不住無明火,往往把所修的功德,燒得一乾二淨。 身為佛教徒,一定要忍。忍什麼?忍人所不能忍。有人說:「我實在忍不了。」忍不了,那就不能「了」。了什麼?就是了業障,若是業沒消,情未空,那就有生死。所謂「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到了業盡情空的時候,便了生死,真正解脫。 修道人,就要修忍的功夫。忍飢忍渴,忍風忍雨,忍熱忍寒,甚至還要忍罵忍打,這些境界都是考驗。我常說:「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無論怎樣的逆境來臨,都要用「逆來順受」的心理來接受,不要被境界所轉,向他們豎白旗,低首稱臣。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忍是無價寶。「忍片刻,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一天,經過河岸,見一隻野干(狼一類),想吃烏龜,可是烏龜將頭足縮回殼內,多時不動,沒有忍耐心的野干,棄牠而去,有忍耐心的烏龜,保存性命。佛對阿難尊者說:「修行人亦應如是。」古德說:「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如有人罵你,當作聽流行曲來欣賞。如有人打你,當作走路不小心,撞到門柱上。如是觀想,自然化干戈為玉帛。否則,無名火三丈高,大發雷霆,大戰一場,結果兩敗俱傷,不但傷了感情,又失去人格,受人批評沒有涵養的功夫。所謂「受盡天下百般氣,養就胸中一段春。」可以作為座右銘,這是金玉良言。 戒律根本只有一個,就是不自私,人要是有自私心,就會犯戒;若沒有自私心,就不會犯戒。同理,人有自私心,就會犯法;沒有自私心,就不會犯法。有些人在法律上受到委曲,未得到一個公平的判決,這是因為在往昔所行所做總將不公平加諸於人,故令他人亦以不公平加諸於己。 你應睜開自己的眼睛,把思想整頓一下,看一看,世上犯法之人,實在都是自私心引起來的。所有不守規矩的人,皆源於自私。如果沒有自私心,則世間法不會犯,出世間的規矩也不會犯。所以若真能實行萬佛聖城所講的六大宗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則不但能在世間做一個好人,亦可為出世的聖人。世界亂的原因,就是因為人人自私,未能大公無私。如有些黨派口口聲聲的說是大公無私的,而實際做出來的事,完全是為己的,就這樣把世界弄亂了,弄得人人都不平安,有恐懼感。這種種的不平安和恐懼感,都是因為自私心而引起的。 我們現在研究戒律,把戒律明白了,就知道怎樣做人。明白做人的本份,也就明白做聖人的本份。所以研究戒律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幫助這個世界,我們首先要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以身作則,作其他人的榜樣。這樣世界才會一天比一天平安。所以每星期五學戒律時,要特別虔誠恭敬,才能得到其中的益處。 ~end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