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博物館展-(1)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
2012/04/29 10:44:07瀏覽676|回應0|推薦4

2012.3.9

為了一場台灣人類學百年特展的教育門票,跑了一趟台灣博物館,我當然不會為了只看一場展而滿足。

我得承認只在學生時代參觀過一次台博館票,這是第二次踏進台博館。

台博館成立於1908年,前身為「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原為紀念當時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而建,是台灣歷史悠久的博物館。

門票是「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聽說適逢建國百年慶,也就邀集國內九個單位與人類學相關的博物館及學術機構共同籌辦。展出人類學(考古學)收藏品、史料文獻、田野手稿、影像等珍貴資料共計約240件。

鳥居龍藏、森丑之助、伊能嘉矩是三位研究台灣著名的日籍人類學者,對於原住民有著深入調查研究觀察,留下不少著作。前陣子才看了劉克襄先生的電子書十五顆小行星提到森丑之助,對他也就感到相當好奇。

美麗的少女容顏在人類學家田野觀察留下記錄,google查了資料此照應是森丑之助著泰雅族大嵙崁群卡拉女子文面

另外達悟族文化的吃魚禁忌也是相當有趣,這是我在志工姐姐為別人導覽時偷聽來的,達悟族對於上天所賜予的美食飛魚相當尊崇。在禁忌的背後,有著傳統達悟人尊重生命,維護自然的生活智慧。在達悟族人心中,魚種有「好魚」(Wuyod)、「壞魚」(Raɔet)、「老人魚」(Kakanen no raraker)之分,好魚無論性別都可以食用,壞魚僅男性可食用,老人魚為年長男性可以食用。日常生活中,因為好魚難以捕捉,捉到就會優先給女性食用,孕婦食用尤其需要特別謹慎。相互分享餽贈也會出現在,當負責供應食物男女主人生病或生產時,或年長者已無法自行取得食物時,親友會主動贈送食品給這些家庭。所以志工姐姐說裝魚的器皿不同,代表某些好魚給婦女與老者先食,多好的一種敬老尊卑的倫常觀體現於這樣分享飛魚的文化模式上。

志工說達悟族分食不同的魚也分不同的器皿,而且要長者與婦女先食。倫理觀在達悟族清晰可見!


人類學家的足跡 三大單元。(資料:台灣博物館)

百年回眸-百年來的臺灣人類學

以時間為軸線,回顧臺灣人類學百年來發展歷史與重大發現,並以過去中外人類學家採集的文物標本及田野影像為實證,呈現臺灣古今諸多來去人群的文化脈絡和現狀。更以重點,集結展出許多在臺灣人類學(考古學)經典的收藏與出土品,包括國立臺灣博物館的森丑之助、尾崎秀真的原住民收藏;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的伊能嘉矩收藏、與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教室」時期的收藏品與玻璃版影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安陽殷墟、十三行遺址發掘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0、60年代在排灣族來義、泰雅族南澳、及阿美族馬太安部落的民族學調查資料與收集的文物等。

田野觀點-田野工作的人類學家

以人類學家最具代表性的調查方法-田野工作(調查)為焦點,介紹人類學家從事田野的各種記錄方式,如文字、照像、影片、錄音等,並配合實物的展出,呈現人類學如何從事物表象到結果呈現(出版)之間的轉換,也介紹田野工作背後涉及的倫理與觀點反省。

差異與類同-人類學的多元關懷

以專題的方式,呈現人類學對人類的文化現象,特別是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與類同,所發展獨特觀點。

包括5個專題,分別為「變身的祕密:不同文化中的面具」、「吃與不吃?—雅美(達悟)族文化的吃魚禁忌」、「圖像的力量:紋飾的象徵意義」、「祖先的居所―家屋神聖空間」、「為什麼求醫也求神?—人類學家看臺灣的宗教醫療」,各專題分別以展覽的手法,結合物件的視覺啟示,以呈現人類學如何透過文化的物質表象,而建立理解人類社會文化現象的獨特觀點。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cliu1516&aid=636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