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21 14:49:42瀏覽914|回應0|推薦12 | |
2015.4.1 第二站台南公會堂與第三站吳園是一起的路線,但分開描述。 所謂「公會堂」,乃是日本專為都市舉辦集會活動所設計的公共建築。原以全台的公會堂皆是昔日殖民治台的官方建築,事實並不是。各地都有不同形成原因。台中的當然早就拆光。 原臺南公會堂為日治時期的1910年9月由矢田貝陸所設計,該建築所在地是之前清朝道光年間士紳吳尚新的吳園,以官民合資4萬多圓興建,於1911年2月完工。1923年改稱臺南公會堂,是當時市民重要的集會場所,兼具教化百姓的功能(維基百科)。不過在吳園官網裡卻表明了當時"吳氏子孫受迫於政治壓力,終變賣吳園土地一甲(三千多坪)予該社團法人闢建「台南公館」。(註)" 在當時南台灣(臺南州、高雄州)公共政策之制定和演講、集會舉行地所,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後,蔡培火、連橫等人亦在此處演講。日治時期的公會堂集會,不論是官方或私人都希望透過這樣的場域來達到某種程度的對話,或是宣揚政策。 現在的原臺南公會堂內,在四月看展時正展出昔日吳園的歷史風貌(應該是常態展),在此看建築外觀外,也可以看看昔日士紳吳尚新的吳園家族生活史。很高興該建築可以保留下來,因為不僅看到建築的肌理,也看到了吳家上流人士的風雅與社會脈動,這樣的保留應該也是屬於台灣史的一部份。 很喜歡這裡陳列的叙事風格,感性 臺南公會堂的空間是由前棟與後方的大集會堂所組成,其中後棟大集會堂是木構造,位於一基座上,講求機能性而未使用西方歷史建築語彙裝飾。前棟則有較多的西方歷史建築裝飾,在中央入口部分的二樓設有陽臺,更上面的三角型山牆內則有繁複的裝飾浮雕,而山牆之上則是該建築最高的屋頂,上頭突出部分為老虎窗(Dormer Window),其內則開有牛眼窗。而主體屋頂則使用了法國式屋頂(French Roof),並鋪有魚鱗狀板瓦和加上冠飾。(維基百科) 愛奧尼克柱式方壁柱
前棟兩翼部分在一樓正面牆上開有三個稍微內凹的圓拱窗,而窗子的拱心石與壁體水平線連成一體;二樓正面牆上則使用了四根臺灣少見的愛奧尼克柱式方壁柱來承接楣樑與挑簷而成三個開間,而柱子之下則有曲線優美的托架,此一處理方法也是少見的。而在兩翼屋頂部分前的矮牆上裝有臺灣傳統建築使用的綠釉花磚,使得該建築增添了一些本土味。(維基百科) 而在屋側有圓井,大集會堂下方的基座中有半圓井。 維基說公會堂是前後棟組成,後方的大集會堂是木構造,位於一基座上,講求機能性而未使用西方歷史建築語彙裝飾。啥意思?是說用途大於建築裝飾? 後棟集會堂外觀 公會堂與吳園史料館,這一天烈豔高照,我躲入了史料館,並未放冷氣, 但看故事的同時,只覺沁涼,或許是當下墮入時空之旅的故事中! 故事展開,不知是否旅人所愛,但至少我愛看 台南公館->台南公會堂->台南社教館->台南公會堂, 這樣的轉變可以看出執政者的心態,但總是比台中早就拆的不見蹤景來好。 我喜歡上下這兩段的對話,走過歲月,真可以更寬容看待人世浮沈,內心有所感 昔日吳園的範圍 吳園生態
那個年代的公共汽車 那個年代的人力車 驚,大發現這是曾為台南圖書館時期的參訪合照。 在台南還可以看見公會堂作為歷史見證, 台中呢?集會之所在已煙滅於都改中。 柳屋料理
上流人士愛去之地 吳園什麼都有這主題很有意思,突破昔日策展的規舊,有山有水、有頭有尾、有風有雨、有聲有色、有先有後、有情有義、有口皆碑,就什麼都有的...規模。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