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化小旅行-3老街
2015/05/06 01:08:15瀏覽1404|回應0|推薦14

2014.7.26

為了下午的課能撐住,到新化老街覓食,順便看看老街建築。楊逵文學紀念館就在老街中正路上,離老街老屋很近,走幾步就到核心地帶。

在台灣都巿化程度愈深,老街愈不容易保留,看過不少小鎮,但多少少幾間或被現代化看板遮罩,不易看出昔日聚落的成型。新化老街老屋當然也不免俗地步入現代化,能呈現多少原有風貌,這是我好奇的地方。

維基寫著新化老街位於臺灣臺南市新化區,原本包括了中正路(西邊街)與中山路(南邊街)兩條老街,兩條路交會之處稱為「三角湧」,為昔日山區集貨買賣驛站,都市演變中每每必定逢路必拆,中山路老街屋已在1995年道路拓寬中拆除,僅餘中正路上的老屋,由於老街兩旁的街屋建築年代相差約17年,故有兩種建築風格並存。

因為地緣,當年新化與府城台南往來頻繁,商業買賣,中山路、中正路一帶,地處交通要道人潮來往,興建了大批洋樓、街屋,形成繁榮的商店街,交易熱絡。走在中正路街上看著兩排老洋樓,西側街屋特色磚造騎樓柱、木格柵樓板與仿巴洛克式的立面建築,講究的花紋與雕飾的女兒牆,立面多採洗石子工法並有盾牌飾與花草飾等裝飾圖案。東側街屋為二層樓高的現代主義式街屋,立面多切割為三開間並有幾何形狀的鑄鐵欄杆做裝飾,此外均設有陽臺。兩相比較之下,東側街屋立面的裝飾較西側街屋簡潔。


新化中正老街建築搶救了不少,找資料時發現都要靠社區或在地居然自覺才能保留住巴洛克建築。找到一篇研究裡提到"在進行新化老街建築分析前,須先了解新化老街的發展源流,進可追朔建築風格的產生時序,與維基百科提到的不謀而合,因近距離的接近最大的物資中心台南府城,新化鎮成了平原市鎮如善化、永康、關廟、新市的平原作物,和山區市鎮左鎮、南化、玉井、楠西等地的山地作物之農產品的大型集散交換地。

因為商業多元化發展產生文化的交流而豐富了老街建築的多樣性。巴洛克式之美為其一,現代主義RC工法則交疊出不同的建築風貌。

新化老街在台灣,為巴洛克式老街中具代表性者,此為當年富有之人才蓋得起,在重金禮聘之下的匠師用心打造出一系列巴洛克式的建築。而東邊的街屋為日治時期之 R.C 新工法,因介入二次大戰,現代主義的街屋,在南部就不再建造,這種「現代主義工法的造型」為新化老街留下兩種不同風格之珍貴的文化資產,在台灣,即使是南部地區亦是少見的,而整列的巴洛克街屋無破壞與改建,在藝術與文化而言可謂是令人讚嘆。()

可惜少了中山路而無法看出「新化街」的原始樣貌。

遇到第一間的宅地並不是位在整棟連群的老街建築,但老宅仍神情氣定地展露風華,

有沒有注意到3拱窗,很特別,新化喜歡"三開間"。

疑! 我好像只拍一邊,西側街屋仿巴洛克式的立面建築。

西側街屋特色磚造騎樓柱、木格柵樓板與仿巴洛克式的立面建築,

講究的花紋與雕飾的女兒牆,立面多採洗石子工法並有盾牌飾與花草飾等裝飾圖案。

找到一篇研究新化老街的整理資料

日治時期1895年至1907年建築型式受到西洋文藝復興以及南洋方面所流行華麗風格的影響,風格出現了尖塔、圓頂、三角希臘山頭、柱式及拱圈;在邊緣及內部雕刻加入曲面及曲線的繁瑣裝飾,即為巴洛克與洛可可式

資料參考來源: 從文化創意產品的印象空間與記憶中探討空間形塑與情境之可能性—以新化老街的立體建築紙模型開發為例

在新化老街建築的山頭,有許多半圓形山頭與三角形山頭,

此兩種同為西洋建築常用山頭,上面多以人物或花草浮雕作為裝飾

古希臘建築正面與背景常用三角形山頭,上面在用毛莨葉花草或人體雕像裝飾,發現山頭中除了華麗的浮雕外,添加了「姓氏」於中央的圓形中,此為「勳章飾(Cartouche)」,台灣匠師因其造型近似鮑魚,因此將橢圓形勳牌裝飾稱之為鮑魚飾,通常設於門窗開口、山頭或山頭上方,多以圓形、橢圓形與方型呈現,周圍並圍以花草紋飾;由於這類建築為富有之人才建造得起,由此可知這樣的雕飾是屬於某種自傲與權貴的表現,更是彰顯社會地位。()

老街由來:這兩街在當時都住著有錢人家與地方知名人士,此外也是南北雜貨聚集處;西邊街在民國10年完成,最早蓋的是一位叫林茂己先生,他拆掉原有的矮房子,蓋一幢仿巴洛克式(荷蘭式)三層樓洋房。就是『三棧樓』,算是新化的招牌,而他的左右鄰居一看紛紛起而模仿,將低矮的房子(以竹子為柱,土塊為壁)改建成具有融入巴洛克式、日本式、中國式風格特色的中西合壁之建築物。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cliu1516&aid=2282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