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你是否有領導天賦?
2009/04/20 23:58:55瀏覽1622|回應0|推薦3

你是否有領導天賦?

作者: 陳生民/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執行長 ( http://www.ceolearning.org/ )
 
領導能力是一種天賦,這和「領導者是否天生的」並不是同一個課題。我曾經說過:天賦是人與生俱有的特質,這是老天恩賜的禮物,我們要學習善用它。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領導天賦,只是自己沒有發覺而已。

 我們讀過許多的歷史人物傳記,例如中國第一個皇帝嬴政、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橫掃歐洲的軍事奇才拿破崙、在二戰期間領導英國的邱吉爾等等,在他們身上會看到某些異於他人的性格特質,如果這些特質與他們成就的事業正相關,那我們就好像發現一個成功的方程式,這是「領導天生論」的主張。

 劉邦在年輕的時候看過嬴政出巡的儀仗隊伍,就感慨的說:「有為者,亦若是」,後來竟能在群雄逐鹿天下中,成了漢朝的開國君王。不過,劉邦的性格和嬴政是完全不同的,「有為者,亦若是」是在心中發下了宏願所致,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有機會成就事業,立下宏願是關鍵因素之一,而非性格特質。

 那麼,他們的故事對我們又有什麼啟示呢?我想,性格特質不能決定你是否一定成功,但是,如果你不能發揮性格特質的優勢,那你萬萬不能成功。

 項羽也看到嬴政的出巡陣勢,他說:「大丈夫,當如是也」,他也立下了宏願,後來楚漢相爭,卻敗給了劉邦。為什麼呢?性格所至。史記上有一段話是這麼描述的:

 
劉邦登基後問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王陵率先回答:「陛下平日待部屬,或有侮慢,不若項羽寬仁。唯項羽較吝嗇,部下有功不能立即行賞,且猜忌賢者。陛下對有功者犒賞領地、城池毫不吝惜,天下自然共赴其利。」
 針對王陵的回答,劉邦說:「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接著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 鎮撫國家,臨慰百姓,籌輸兵餉,徵補士卒,吾不如蕭何;而領百萬之軍以赴敵,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並世雄傑,吾能悉心委任,使其各盡所長,因此我才能藉三人之功,奄有天下。」

 「試觀項羽,徒恃過人英武,僅有謀臣范增而不能用,是以為朕所滅,終至敗亡。」

 讀過這段歷史的人,可能也會對劉邦的自吹自擂有些反感,不過,他的性格大而化之,比較寬容,確實是讓天下群雄比較放心的優點,而項羽性情急躁,雖然是貴族出身,加上饒勇善戰,作為一名軍事將領是當之無愧,但要爭取天下人心所向卻是遠遠不及劉邦。

 一個人的性格能不能成為領導天賦,關鍵在於你的自知之明。呂氏春秋(作者就是嬴政的仲父呂不韋)先己篇曾有一句話:「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什麼呢?就是知道自己的優點與缺點。

 項羽不是沒有機會統一天下的,只是他缺乏自知之明。他的缺點在於性情暴躁,而性情暴躁者也並非完全是壞的,他的領導風格中決斷力強,不善於團隊行動,也不喜歡授權,如果他能夠內省,可以用一些其他性格的人來彌補他的缺點。劉邦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喜歡吹牛,性格上不拘小節,也沒什麼大志,既不能文,又不能武,這樣的人其實是很平庸的,但他了解天下是靠眾人打下來的,因此只要有人表現傑出,他就誇獎他們,給他們賞賜。而根據他自己的說法,不僅如此,他還可以看出他們的性格適合做什麼事情,讓他們去發揮所長,這是他能從沛縣這樣小地方的官吏混到皇帝當的要訣。

 所謂自知之明並不是消極的。不是自己告訴自己:「我天生如此,這輩子大概就只能這樣了!」自知是領導力最核心的部分,是發現自我必經的成長歷程。柯維(Stephen Covey)在《第八個習慣》中提出要啟發自我的力量首先要看到真實的自我,其用意是相同的。

 因為每一個人看到的我和別人都是不同的,有差異就有不同的價值,所以首先就是辨明我的優勢在哪裡?當上主管的人更要去思考,我當主管不是我比較聰明或是做事勤快,而是我有什麼特質是部屬所缺乏的,所以上級才會指定我會當主管,一方面肯定了自我,一方面也在定義出自己的價值。

 對主管來說,天生我才必有用,所謂的「我才」不是單純的看一般性的才能,而是要看領導天賦。我當主管,是因為我對目標抓得很緊,或者我是一個願意協調大家的人,或者是我比較有堅忍不拔的耐心,或者是我能夠一步一腳印的往前走等等,這些都是性格反映到領導天賦上展現出的行為。

 坊間有一些心理學的測評工具,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領導天賦,但不是所有性格測評工具都有這樣的功能,目前在商業上比較可靠、有效的工具有PDP、DISC兩種,不管哪一種,我都鼓勵主管人員應該去測試。下一講我將談到如何從自知發展出自我的領導力。(編按:PDP係指個人的領導特質;DISC裡D-Dominance支配,I-Influence影響,S-Steadiness穩定,C-Compliance依從)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usky&aid=28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