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12 06:34:25瀏覽411|回應0|推薦2 | |
禮即理,合理的人際關係就是禮。而五倫之基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君臣有義,君臣相處之道要合乎正義;父慈子孝,在家父親要有慈愛,子女要孝順;兄友弟恭,兄長要友愛弟妹,而弟妹要尊敬兄長;夫唱婦隨,夫婦要和睦、相敬如賓;朋友有信,朋友要互相守信。這些都是社會人際關係構成的基本基礎,雖是過去所流傳下來的倫理,卻是做人的基本。 禮是生活上的基礎。今日的社會文明日趨進步,人與人交往也日漸頻繁,應對進退的禮儀,更是生活起居的必修科目。凡事必須舉止合宜,待人謙和,表現翩翩風度和高尚的修養,但是今日的社會風氣,禮不復存。多數人們只為自己的利益或方便為考量,而不考慮是否會對他人造成影響。在我的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同學因惡小而為之,因親近而輕慢。有一回,有位同學臨時需要衛生紙,而剛好別人的桌上有一包衛生紙,所以就順手抽幾張拿去用,而沒有經過主人的同意。師長們也常感嘆現在禮不復存,其中有極大的原因出於社會媒體的不良影響。現代的媒體資訊傳播管道多、速度快,其影響力更非筆墨可形容。在上位者口出惡言,互相攻擊,為達成目的不擇手段的惡行惡狀,透過媒體的傳播,耳濡目染之下,使得易受影響的年輕學子們將這些視為理所當然、司空見慣的行為,也跟著學這些不好的習慣。於是,「守禮」反被視為值得讚許的嘉行,真是本末倒置。由以上兩個例子,可見「禮」在人們心目中日漸淡忘。我們的社會經濟雖比從前繁榮,道德修養卻在原地踏步,這真的不是我們所樂見的社會現象,富而好禮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活目標啊! 過去稱為「禮儀之邦」的我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但是現在的政府卻貽笑國際,不當發言,引起爭議,像之前的外交部長在會議批評新加坡,被傳到國際,使得台灣蒙羞。而家庭中的長幼尊卑,睦鄰之道等等,也是三千年來所流傳下來的,「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這種長幼有序的禮節,過去是理所當然,但到了今天卻是「現代孝子」、「現代孝女」的父母比比皆是。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行禮如儀不應該只是做給別人看的表面功夫。我們要時時刻刻檢討自己態度,是否為他人著想,是否以禮待人。還記得有一次練管樂時,老師請一位學姊當節奏,但是老師忘了給她預備拍,就叫她開始了,所以學姊不客氣的跟老師說:「給預備拍好嗎?」,當時的場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讓我謹記在心,時刻引以為鑒。為什麼那麼無禮,只要多加個「請」字,語氣就截然不同,場面也不至於如此尷尬。如果我是老師,我想我真會對教育感到失望。因為學姊無禮的表現,比從沒受過教育的莽夫村婦還不如。我當下開始反省,自己對老師的言行舉止、態度,是否合乎「禮」。「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身為學生、晚輩的我,見到師長一定要謙恭有禮、不可逾矩。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也許有人會以為要有禮,就必須從大事上求表現,事實上,「有禮」乃是從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做起為基礎。孔子也說:「禮,與其奢也,寧做起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所以只是儀式上的合乎禮,不算真正的懂禮、好禮。而生活上的小事就是從社會的最小單位──家庭做起,在家先學會孝順父母,再到學校與老師學習「禮」,確實實踐,這樣按部就班的學習,出了社會,人人都會充滿禮,社會就會祥和、安定。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每一個人都由自己做起,秉持守禮、好禮的精神,由內而外去影響周遭的人,我們的社會仍舊可以是富而好禮的禮儀之邦。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