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秦時明月漢時關 - 七絕聖手寫絕句壓卷
2022/11/24 11:48:22瀏覽5113|回應1|推薦3

【漢坊聽詩語】舊愛新歡‧之五十六

 

秦時明月漢時關 - 七絕聖手寫絕句壓卷

 

作者:朱玉昌 (漢光教育基金會顧問)

 

王昌齡,人稱「七絕聖手」。這位盛唐文壇顯赫的詩學旗手,右腦掌控渲染詩文魔法;左腦構思學問更見風騷,其鑽研成果與詩文創作,耀眼綻放著詩學大家的宗匠本色。後世論詩,懂得解構「生思」、「感思」、「取思」,可以暢言「物境」、「情境」、「意境」,能夠感悟「不深不精」、「不奇不新」、「不正不雅」,皆賴於他的立論之功,他瀝血叩心的「三思」、「三境」與「三不」,便是筆耕墨耘《詩格》理論的精義所在。

 

細細誦讀王昌齡的詩,無疑會是一場尾隨「三思」挽起「三境」浸入「三不」的體驗,感受到的筆法,可以似有似無、若隱若現,也可以陰柔纏綿、怨聲連延,更可以瑰麗悲壯、渾樸豪健。

 

當我們輕輕吟起「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沉沉慨嘆「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傲氣騰騰於「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任誰都能領略那首不見「美」字的〈採蓮曲〉,早把大自然幻化作一位翩然俊雅的採蓮女佇立在眼前;又在萬般〈閨怨〉下,將慫恿夫婿踏上封侯之路的千般悔恨,堆積成怨深愁重,緊緊纏繞心頭;而由〈從軍行〉裡激發出來的昂揚鬥志,亦轉換為一腔不擊潰敵人不還鄉,誓死報效國家的熱血豪情。

 

自明初以來,激賞王昌齡詩作的「勇敢」與「溫柔」幾近析論主流,但多少人理解名列「閩中十子」的高棅,何以在著作《唐詩品彙》中,高舉王昌齡為七絕正宗。「三才子」之一的楊慎,又因何著述《升庵詩話》時,獨厚「秦時明月漢時關」詩作,留下「此詩可入神品」的高度佳評。而「後七子」王世貞也在作品《藝苑卮言》裡,先側記「後七子」之首李攀龍稱「秦時明月漢時關」為唐人絕句「壓卷」之作,後附議此詩實為第一。更遑論明朝中葉文壇不完全苟同的詩評家所掀起的那場「絕句壓卷作」論戰。

 

溯源「秦時明月漢時關」詩作傳世歷程,於今尚可查證出版於明代以前的二十餘種「唐詩選輯」裡,僅有五代後蜀韋縠編著的《才調集》、北宋王安石編寫的《唐百家詩選》與南宋洪邁編選的《萬首唐人絶句》三種選錄其中,此外「詩題」亦見出入,《才調集》題名〈塞上行〉(景德化李氏藏述古堂景宋寫本),《唐百家詩選》題為〈出塞〉,《萬首唐人絶句》題作〈從軍行〉。明代則多題〈從軍行〉,如楊慎《升庵詩話》、李攀龍《古今詩删》等。在《欽定四庫全書‧才調集》將題名更作〈出塞〉後,為現代版本普遍沿用。

 

若從高棅、楊慎、李攀龍與王世貞流傳迄今可查的著作與史料,似乎不易明白相對於著名詩人輩出的大唐,在難以估算的膾炙詩作中,他們論及所謂「正宗」、「神品」、「壓卷」及「第一」的清楚評析標準何在?這就莫怪時至今日,心中存有一把丈量尺的學者仍大有人在。的確,純以詩作文字意象而論,讀者極難辨別王昌齡作品勝過諸多文名詩人詩作的原因?惟有落入各有所好解釋。不過,如合著王昌齡治詩學理路所集成的《詩格》「三境」、「三思」、「三不」理論,這層疑惑,或可依著理論賦予的涵義迎刃而解。

 

詩作新解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沿襲通例║字義考釋

 

遍照秦帝國夜空的皓月,不滅地映射在漢王朝的邊境上。那些保家衛國遠征的戰士,前仆後繼,視死如飴不見歸期。只要尚有悍如車騎將軍衛青、驍騎將軍李廣的英靈長存。量關外缺少教育的蠻夷軍隊,也不敢擅跨陰山屏障來犯。

 

「秦時明月漢時關」字面指從秦帝國到漢王朝,雖經物換星移,但鎮守邊關的軍士,抬頭望見的月亮皆同屬一輪。句中「秦漢」實際所指是時間,「明月」不作皎潔月亮,依《漢書》作者班固作〈西都賦〉寫「隨侯明月」,漢賦大家司馬相如作〈上林賦〉寫「明月珠子」,明月亦指明珠,此處明月是寓意豐富的資源。「關」為空間的概念。全句直指從過去到現在,邊境戰事皆因爭奪資源引起。「萬里長征」形容到很遙遠的地方進行討伐任務。「人未還」作人還沒回來或人已陣亡,引申有生死未卜雙重含意。

 

「但使」係只要的意思。「龍城飛將」一般多取西漢大將衛青與李廣典故作分解,「龍城」典故係出漢武帝時任車騎將軍的衛青,於元光六年領兵出上谷攻龍城,斬敵虜數百人,史載於《漢書‧衛青霍去病傳》。「飛將」則為西漢猛將李廣的稱號,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又李廣駐軍練兵舊址為唐代盧龍城,因此「龍城飛將」也有單指李廣一人之說法。

 

此外,按《漢書‧匈奴傳上》詳載,「龍城」為匈奴諸長大會祭祀的聖地,亦即匈奴王庭所在。「飛將」在《三國志‧魏書‧呂布傳》中明載,稱「布使弓馬,膂力過人」可單純作身手矯健敏捷的將領解釋。如依《詩格》「尋味前言,感而生思」原則推敲,「但使龍城飛將在」一句,主要呈現出一脈思考觀點,就是,只要擁有掌握敵巢軍情又善於揮軍作戰的將領在。

 

「不教」坊間流通的賞析多譯不讓、不許,但該二字更宜作直譯不進行教育,即缺乏教育的意思。「胡馬」泛指化外蠻邦的兵馬、軍隊。「度」為動詞,係通過、跨越。「陰山」山脈名,走東西向。西起內蒙狼山,中有色爾騰山、烏拉山、大青山、灰騰梁山,東為大馬羣山、蘇木山,至河北樺山止,全長共約一千二百公里,為歷朝歷代位於北方的天然屏蔽。「不教胡馬度陰山」指欠缺素養教育的番邦軍隊,哪敢擅越陰山屏障來犯。

 

線索釐清║詩意剖析

 

拋開「秦時明月漢時關」解析通例的傳統思維,由王昌齡運用「三境」、「三思」、「三不」原則入詩著手,詩作潛在內涵將呈現不同以往的視角。所謂「三境」係指「物境」、「情境」、「意境。「三思」則作「生思」、「感思」、「取思」。「三不」為「不深則不精」、「不奇則不新」、「不正則不雅」。

 

王昌齡《詩格》「三境」,物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解境象,故得形似。」詩作首句「明月」似明珠是資源,邊「關」為戰火起點,皆眼前所見,因「了解境象,故得形似」。意境,「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句中「秦、漢」為「時間」意象,中間隔層明月,意表從過去到現在。末句「不教胡馬度陰山」乃神往虛句,「陰山」本應作物境,因「張之於意,思之於心」便溶入意境。詩作二、三句屬「情境」,戰事須駐軍,作戰首重情報與指揮調度能力,該兩句正是王昌齡「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的理論展現。

 

詩要作得好,必經傷神階段。王昌齡《詩格》「三思」,入門是「生思」,人類邊塞衝突未曾休止,該詩以秦、漢貫穿時間軸到尾句敵人不敢進犯,必是詩人歷經「精思」與「神思」後,才得「心偶照境,率然而生。」遂一氣呵成。進階作「感思」,因「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思。」咀嚼詩作二、三句「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是提出積極性避戰思考的處方,結構上頗符合「秦時明月漢時關」無縫接軌的完美感思。最為關鍵的是,下筆「取思」角度,「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明月」與「關」已明白彰顯「因資源而戰」這對「詩眼」的核心理念。

 

最後印證《詩格》「三不」,在查閱明代絕句壓卷之作論戰史料裡,「發端驚奇」當是正反兩方普遍評價該首作品的共識,「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一句,在「不奇則不新」句構邏輯的創作基礎上,確實樹立了唐詩罕見手法的新創標竿。第二句「萬里長征人未還」,這種因戰爭造成家庭人倫的創傷極其深邃,直白七個字,囊括無盡生死兩茫茫的揣想,達到「不深則不精」而令人玩味再三。缺少教化且自以為是,往往是誘發「不正則不雅」禍端的根源,「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渴望的是,擁有精準掌握事情發展又不俗於應變的人才,唯有正與雅,才有利防範未然。

 

只要抽離全詩中的二處時間(秦、漢)與三處空間(關、龍城、陰山),將一切出現的時空視為思維表現的虛設場景,再沿著字裡行間所散布的因緣邏輯一一還原創作脈絡,那麼,這首詩作的解析,將會產生如下與眾不同的面貌:

 

自古以來,邊境引發的戰火衝突,不是因為開疆拓土就是為了掠奪資源秦時明月漢時關),無數接受徵召遠赴關隘戍守爭戰的將士,軍旅生活雖作生死未卜萬里長征人未還),只要掌控敵軍主力動態得宜,將領擅長指揮戰鬥但使龍城飛將在,那麼缺少教化的蠻夷部隊,必定不敢恣意妄行跨越雷池一步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人簡介

 

王昌齡,字少伯。盛唐詩人,籍貫有京兆、太原、江寧多種說法,早年貧困於農耕,開元十五年始進士及第,補秘書省校書郎。後登博學宏辭科,授汜水尉。因故謫嶺南,北歸再遷江寧丞,世稱王江寧。天寶年間,遭控行為不檢點,貶龍標尉,又稱王龍標。安史亂避江淮,冒犯濠州刺史閭丘曉而為其所殺。以詩聞名,擅作七絕,尤長邊塞詩,與李白共稱「聯璧」,和高適、王之渙齊名,享有七絕聖手、詩家天(夫)子、開天聖手等美譽。原詩文有《王昌齡集》二卷、《王昌齡詩集》三卷(五卷皆已散佚),今《全唐詩》輯錄詩作四卷,《全唐詩外編》與《全唐詩續拾》補詩四首及四句。論著則有《詩格》二卷、《詩中密旨》一卷。


|YouTube影片欣賞|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nguang&aid=177573944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11/25 17:50
了不起的研讀,比汗牛的講評,遮蔽了原作,使忘了作者。😎